疾病要斷根,關鍵是養心!這四招妙不可言
每個臟器里都藏有一個「神」。神是什麼呢?就是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當五臟生病時,實際上,它所對應的情緒也肯定受傷不淺。
其實,人的心理和生理是相通的。比如說,有的人經常性地頭痛、沒精神、心裡不舒服。但如果把頭痛治好了,精神自然會好,相應地,心裡也會舒暢無比。
一種情緒(神)對應著一種疾病,幾乎所有的疾病都可以在情緒(神)那裡找到根源。因此,如果在養生保健的過程中做到「身神同補」,那效果就很好了。
比如說乳腺肌瘤,《外科正宗》認為它的發病原因是「憂鬱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願不得志者,致經絡痞澀,聚結成核」。所以,即使乳腺肌瘤已經治好,但如果在後期的保養中忽視了情志調養,還是經常愛生悶氣,東想西想,結果很可能讓乳腺肌瘤再次發作。
無論是治病還是防病,只有「身神同補」,才能使疾病徹底斷根,不再複發,讓身體真正強壯起來。
一.無心病,心肝脾肺腎才補得進
《黃帝內經》講:「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意思是說,如果心裡不平靜,人體所有的臟腑就會陷入危險之中。
心為五臟之主,是全身血脈的總樞紐。現實生活中,任何一種不良情緒的出現都會連累到它。心最勤奮,又是最容易受傷的。
《黃帝內經》上有一句話叫「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這裡的「主」,就是指心。心掌控人的情緒,所以,心的情緒必須先穩定、平和下來,人才會長命百歲。
1.心陽不足會造成腎精虧損
心在五行中屬火,位居於上而屬陽。腎在五行中屬水,位居於下而屬陰。中醫常說「陰陽平衡」「水火相濟」,就是說心腎二者的交流要像高速公路一樣暢通。比如說,心火每時每刻都要下降,把陽氣送給腎,腎才不會寒;而腎水必須上行滋養心陰,否則,心火就會亢盛。
心和腎之間的關係就像太陽和冰川,太陽每天都要出現,把冰川一點點融化,用來灌溉良田、滋養萬物。反過來,由於冰川的存在,太陽的熱量才能得以吸收,否則大地就要變成荒漠了。
心陽不足的話,就無法把充足的陽氣送給腎臟,會造成腎精虧損。
2.心裡事太多,脾會不舒服
脾主運化。我們吃進去的食物,經過脾的運化,被人體消化、吸收後才能變成血液。但是,如果沒有心陽的存在,脾的運化功能就無法實現。
舉個例子,很多身體消瘦的人,吃了不少補藥,都不見效。到醫院去檢查吧,又查不出什麼問題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心裡裝的事太多了,有事沒事去想一些沒必要操心的事,分散了心陽。
思慮過度容易傷及心血,而心血不足又會影響到脾的運化,造成少食、腹脹、身體乏力等「心脾兩虛」的癥狀。
3.心肺合作,清濁之氣才能交換
心主血,肺司氣,血是氣的載體。肺吸入的清氣需要通過血液的運化才能分布到全身各處;濁氣也要依附於血液才能到達肺部,通過肺的呼吸排出體外。所以,只有心的功能正常,血液運行才會通暢,讓體內的濁氣正常地和大自然的清氣相替換。這就是中醫上常說的「血為氣之母」「血以載氣」的道理。
4.心情不好,揉肝經帶來好心情
心與肝之間的關係就更好解釋了。心主血,肝藏血。我們心情不暢的時候,最需要肝臟來疏泄情緒。比如,有的人在心情壓抑時會感覺心前區憋悶,兩肋也有疼痛感,這就是心血瘀阻使肝失疏泄所致。因為兩肋是肝臟所在的位置,也是肝經經過的位置,肝氣鬱滯就會引起兩肋疼痛、脹悶。
總的來講,心的不適都會影響到肝、脾、肺、腎。《黃帝內經》中關於五髒的比喻非常形象,心就像君王,肝就像將軍,肺就像宰相。將軍或宰相出問題了,都會影響到君王的決策。如果單是將軍出問題了,對宰相的影響卻很小。唯一不能出問題的就是君王,君王要是「龍顏大怒」了,將軍、宰相的日子都好過不了。
二.掌握四招養心大法
1.動作、飲食養心
夏日由心所主。與心氣相通,心要工作,就必然會累,因此炎夏要重視養心。除了湯藥、針灸以及推拿、食療之外,亦可做一些簡單的動作,以刺激心經,達到養心之效。
一則雙手指交叉翻掌外撐,兩小魚際根部使勁;
二則雙上肢在體側外開45度,然後以小指為軸努力外翻手掌;
三則雙手握緊單杠,利用體重懸垂數十秒鐘。
以上動作皆自然呼吸。
再者,心主血脈,心若過度勞累,就容易出現各種心血管疾病。心其色為紅,自然的紅色食物有養心之效,如西紅柿、紅葡萄酒、烏梅、胡蘿蔔等;心通於火,午時火最旺,要小睡片刻;心在液為汗,炎熱則當汗出,能解心之熱。
2.靜坐、站樁養心
靜能養心,故要學會靜心。患病的人最忌煩躁,越是煩躁,其心越是不安,心越不安,其臟腑越不和,其病亦越不容易康復。佛家講,要保持靈台清靜;道家講,靜能生定;儒家講,靜能生慧;醫家也講,靜者壽,躁者夭。靜心,不只是靜坐,還包括對世事恬淡自安的態度。
中年之後正氣漸虧,此時要開始重視養生,最好能做到素食、獨宿、默坐。素食有利於脾胃運化升清,則腸中之氣不濁,且素食者往往精神健旺,不易生病;獨宿意味著減少房室,從而可以將養腎精,腎精充足則先天之本不傷;默坐可養心,心神以靜為養,以動為泄,久久靜坐則心神內斂,五臟六腑皆得安和平衡。
患者最好堅持靜坐或站樁,這是身心皆靜的最好法門。關鍵不在坐,或站,而在靜,要身靜、心靜、神靜。因為靜則生陰,靜則生慧,靜則陽藏。這是陽氣的歸根,是真正的調和陰陽之道。
求醫有效,可以緩解一下癥狀,但醫療的作用非常有限,醫療改變不了病人的心。心既是致病之源,亦是治病之本。安心才是大病康復的關鍵。放下心事,盡量快樂,行善助人等法,都可實施。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怡情養心
充滿怨恨惱怒煩的心境,必會影響五臟六腑的陰陽氣血平衡;充滿快樂、善良、慈悲的心境,則能讓臟腑和諧,氣血和暢,其健康必然有保證。醫療往往只能緩解一時的病痛,若想真正康復,關鍵還在於養心。
心為健康的主宰,要想健康,先需養心。心若不妄動,則氣血通暢,臟腑和調,自然不病。若因此而心中生起怨恨惱怒煩等不良情緒,受傷的最終是自己。
養心要怡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七情過激之傷。不僅要去怨恨惱怒煩等負面情緒心理,亦需忌勝負心。勝也罷,負也罷,淡然處之即是。
4.疏通經絡養心
4.1 按揉心包經可以緩解「心累」
心包經是沿著人體手臂前緣的正中線走的一條經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一直走到中指。左右手臂各有一條。
可以沿著心包經的穴位逐個揉按,每個穴位以痛為標準,凡是按到痛的點就要多按幾下,最好按到讓它感覺不痛了,按壓的力度不需要太重,按壓時多停留幾秒鐘。平均每個穴位按摩2~3分鐘。
如果覺得找穴位太麻煩,也可以直接拍打心包經,即沿著經絡一點一點地拍打過去。拍打心包經,對疏通氣機非常有作用。
4.2 捋捋膻中穴可寧心解悶
膻中穴(兩乳之間)有寧心神,開胸除悶等作用。
按摩時用大拇指指腹稍用力揉壓穴位,每次揉壓約5秒,休息3秒。生氣時可以往下捋一百下左右,可以達到順氣的作用。
要養生,首先要知道什麼是養生
養生不是刻意為之,養生也沒有固定程式,養生應該是心境上的修養,是順應自然的過程。《莊子·達生篇》:「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而鞭之。」養生並無定式,而是揚長補短順勢去做。就像是一個放牧的人趕著一群羊,只有當某一隻羊掉隊了,去趕一趕,整個羊群就跟上去了。
古語云:體壯曰健,心怡曰康。世界衛生組織也認為健康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體質健壯。所以人們所追求的健康應該是身體上、心理上、社會上和道德上的和諧狀態,養生以養心為要,養心才能達到心身的和諧,個體與社會的和諧。
關於養心,有「五要」:一要平常心、二要仁心、三要寬心、四要靜心、五要開心。
養心「五要」之一平常心
關鍵詞是「淡」。《黃帝內經》中講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真正會養生的人,能夠做到心境淡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到平常即是真」,保有一顆平常心才活得真實。正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剩有僧人歷更稀。若問延年何法術,一生淡泊養心機。」
養心「五要」之二
仁心
關鍵詞是「仁」,仁慈、仁愛。《中外衛生要旨》有云:「常觀天下之人,凡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間默者壽。蓋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壽。」對中醫養生影響極深的儒家,在養生過程中,非常注意心理調整。「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孔子認為「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具有仁德者方可通向長壽之路。
「養心立德,福壽康寧」,這些道理對現代人同樣適用。而作為醫生,更應該有一顆仁慈大愛之心。是患者成就了醫生,所以對患者要常存感恩之心。「佛光梵音繞五台,無邊清涼遠塵埃,但求慈航心中渡,不著袈衣亦如來。」
養心「五要」之三
寬心
關鍵詞是「寬」,寬容、豁達。豁達是一種超脫,是自我精神的解放。人肯定要有追求,追求是一回事,結果是一回事。在這一點上,你就記住一句話:事物的發生髮展都必須符合時空條件,有「時」無「空」、有「空」無「時」都不行,不可強求。
豁達是一種寬容,恢宏大度,胸無芥蒂,肚大能容,吐納百川。以風清月明的態度,從從容容地對待一切,待到廓清雲霧,必定是柳暗花明。我們要按生活本來的面目看生活,而不是按著自己的意願看生活。豁達是一種自信,人要是沒有精神支撐,剩下的就是一具皮囊。自信就是力量,自信給人智勇。豁達是一種學養,一種理念,是一種至高的精神境界,說到底是對待人世的一種態度。
蘇東坡一生顛沛流離,卻是「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沈從文也好,馬寅初也好,一些偉人的跌宕起伏也好,對於人生的種種不平、不幸,都以其博大胸襟和知識學問一一涵蓋,以及由善良忠直道義所孕育的不屈不撓的生命力所戰勝!
養心「五要」之四
靜心
關鍵字是「靜」,寧靜致遠、怡情修心。魏晉養生家嵇康在《養生論》中說「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慮精散,此五難也。」故心靜以除五難。
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主張調神養形、「小炷留燈」,過去所用的油燈,所能容納的油是有限的。如果燈內留三根燈芯草,則燈炷大而光線亮;如果留兩根,則燈炷較大光線亦較亮;如果留一根,則燈炷小而光線昏暗,很難辨別燈前人之面目。然而,留三根燈芯草,亮則亮矣,卻只能照明一個夜晚;留一根燈芯草,暗則暗矣,卻能照明三個夜晚。
這個現象告訴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有個極限,就像油燈內的油量有個燃燒時間極限一樣。如果大喜大悲,酗酒縱慾,則如大炷留燈,很快就油盡燈干;如果情緒穩定,清心節慾,則猶如小炷留燈,雖不太亮,卻可長久。這個比喻,很形象地闡明了養生之道。平常為了能夠怡情修心,可以開展琴、棋、書、畫等養生活動,幫助我們做到心靜。
養心「五要」之五
開心
關鍵詞是「樂」,心情愉悅、知足常樂。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1000名65歲至85歲男女的健康情況、士氣、樂觀程度、自尊及人際關係進行了調查,在跟蹤調查10年後,研究人員發現,與非常悲觀的人相比,非常樂觀的人死於任何疾病的危險低於55%。
提倡生活、做事要用心,但不要操心、煩心。擁有的人煩惱「失」,沒有的人憂慮「得」,患得患失,卻成憂愁。古代詩人白居易就是善於養生者,白居易大半生中,不僅仕途坎坷,而且老年喪子,他在《枯桑》中以枯桑為喻寫道「道傍老枯樹,枯來非一朝。皮黃外尚活,心黑中先焦。有似多憂者,非因外火燒。」面對常有憂愁事件發生的現實生活,他總是積極排憂解愁,樂觀以待,這大概就是被稱作「白樂天」的緣故。
會養生的人,能夠化「門前冷落車馬稀」、「人走茶涼」的悲觀為「停車坐愛楓林晚」的獨特意境,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一種人性的達觀境界。做到這些,便是進入到養生的佳境了。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當常思一二」,要看得開、放得開,適度的「阿Q精神」有助於減輕心理壓力,保持心理平衡。
——END——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李小五
⊙運營編號:GYZX0002
※一起床就是20個噴嚏?試試這些中醫小妙招
※秋後濕毒不除,滋補越多越是浪費!
TAG:國醫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