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戰初期一個外國人在中日間斡旋,孔祥熙很是看好

抗戰初期一個外國人在中日間斡旋,孔祥熙很是看好

原標題:抗戰初期一個外國人在中日間斡旋,孔祥熙很是看好


作者:楊天石,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生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導,南京大學民國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季我努學社顧問,季我努沙龍演講嘉賓。


首都失陷,常常和國家淪亡相聯繫,在中國歷史上是很少有的現象。一時間,日軍驕橫氣焰達於極點,中國政府、中國軍隊、蔣介石個人都處於極端困難的境地。怎麼辦?中國的路應該怎樣走下去?


南京保衛戰


12月15日,蔣介石召集高級幹部會議討論,當時的情況是:「主和主戰,意見雜出,而主和者尤多。」汪精衛本來對抗戰就信心不足,這時更加缺乏信心。次日,他向蔣介石提出,「想以第三者出而組織掩護」。顯然,汪企圖拋棄抗戰國策,在國民政府之外另樹一幟。孔祥熙這時也從「傾向和議」發展為「主和至力」。18日,蔣介石日記云:「近日各方人士與重要同志皆以為軍事失敗,非速求和不可,幾乎眾口一詞。」


陶德曼


當時,德國大使陶德曼的調停還在繼續,蔣介石擔心日方有可能提出比較「和緩」的條件,誘使中國內部發生爭執與動搖。26日,蔣介石得悉日方提出的新議和條件,發現較前「苛刻」,認為「我國無從考慮,亦無從接受」,內部不致糾紛,心頭為之一安,決心「置之不理」。


27日,蔣介石召集國防最高會議常務會議討論,主和意見仍占多數,于右任等甚至當面批評蔣介石「優柔而非英明」。會上,蔣介石堅持拒和。28日,蔣與汪精衛、孔祥熙、張群談話,聲稱「國民黨革命精神與三民主義,只有為中國求自由與平等,而不能降服於敵,訂立各種不堪忍受之條件,以增加我國家、民族永遠之束縛」。次日,再與于右任、居正談話,表示「抗戰方針,不可變更。此種大難大節所關,必須以主義與本黨立場為前提也」。蔣介石認為,與日本議和,外戰可停,而內戰必起,國家定將出現大亂局面。次日日記云:「今日最危之點在停戰言和。」



蔣介石召開軍事會議

1938年1月2日,蔣介石下定破釜沉舟的決心:「與其屈服而亡,不如戰敗而亡。」他最終決定,拒絕德國方面的斡旋,堅持既定的抗戰國策。


摘自《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1》 作者:楊天石 重慶出版社 2015年9月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雷曉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璽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太平天國最高的權力象徵——金玉璽,在運動被鎮壓後流落何方?
清代最幸又最不幸的狀元:直接參加殿試 卻因羊癇風病退離官場

TAG:璽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