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懶人」習練的丹法——西派丹道法訣
西派丹道法訣西派是清代李涵虛所創的丹道派別,世人都覺得此派是雙修法脈。但傳至當代,西派的傳人都聲稱此派為清修派。而且當代的傳人也整理出了大量的西派功理資料。於是我們發現這派的功法確實奇特,而且簡單易行,特原文摘錄如下。
姿勢:本功法名為心息相依,重在神氣合一之妙,神氣於卦象為離()坎()。是人身的奼女嬰兒,嬰奼配合,捐戀於中央戊己之宮,戊己即中黃土釜。坐字上二人字下一土字,心息依虛,即二人坐一土之妙。二人者,即一神一氣也,土即虛空之土釜也。
所以真正坐功,在於神氣是否真正的在中央土釜中結合了,不在坐的姿勢上過分講究。故本工法只要能心息相依,同定於虛,不管行住坐卧,都為真坐,若終日死坐,心息不依,神馳氣亂,就不足以言坐也。
又心即是火,息即是葯,故心息相依之法,即是火藥同用之功,故白玉蟾稱謂「以火煉藥而成丹,即以神御氣而成道」也。然本工法雖不強調某一特定姿勢。但因本功法最大特點,著重一定字。
從工夫的起手起,到工夫的了手止,無不以定字為主體。無論調身、調心、調息、調葯,采、封、固、閉、溫養、沐浴,無不在此定中完成。故煉功伊始,便強調要做到三定。三定者,身不動,心不動,意不動也。三定之極而息住念止之四定可冀。故又不能沒有一個固定的姿勢。不過這個姿勢,無須人人強求一致,盡可根據各人自己的體質、功力、能量採取比較適合於本人可以久坐的,自感比較舒適的一個姿勢。是則年老體弱、有病之人,斜靠仰卧均無不可,青壯年體強力壯,為了適應環境,與多吸收大自然的先天元氣,亦可採取站樁功,或於幽野僻靜處打坐之,其功效更為顯著。
此故古人有選靈地,結道庵之說也。但總的要求,仍以坐式為主,因為坐式可以做到四平八穩,久坐不倦,到睡到定,都可以做到兀坐不動,無傾斜倒跌之患,至少不會有過多的危險產生。站式卧式則不無偏頗。坐的姿勢仍不外於平坐,自由盤坐、單盤、雙盤,女子最佳坐勢為跨鶴坐。
古人云:「男人跌足雙跏趺,女人合膝閉前扉。」是男女最佳之坐功姿勢也。其特點是易於保精(經)盪氣,久坐不損不倦也,總的來說,只能根據各人之體質功力任擇之,不能顛倒神氣同坐與外形坐式之主次也。
還有手的姿勢,亦有固定一下的必要。平坐時可平放或仰放於二膝蓋之上,盤坐時可兩手掌重疊上仰,或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平放於兩胯之中或小腹前,也可兩手合十,豎立胸前,這樣做,不但把手固定下來,還能加強氣源,加速氣旋,以致氣包全身的效應。仰卧時可把掌或仰或覆,兩臂從左右兩側平放伸直,平貼椅橋二側或席上,亦可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輕放於小腹之上。站樁可採取三圓式或抱球式,也可兩手合十如拜佛式,豎於胸前。略舉數例,聊供參考。
功法:既明玄關一竅,即是身外虛空一著,又明捨身虛靜之要,便可下手薰修。工夫原是心息相依,神氣合一,放在外面,但依法可分全攝相依法,直接相依法和間接相依法三種。實際上三法都互相貫攝。而又以全攝相依法為優。若依煉功次序來說,初學以間接相依為宜。
間接相依以聽息為主,聽息純熟,以不執不滯,悠悠揚揚,浮游於鼻孔之外,便可轉入直接相依。直接相依者,神息相注,同定於虛無之地也。神息依虛,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肝腎肺心脾之五行,魂精魄神意之五德,自然不召而自歸,不思而自得。反之眼耳鼻舌身意歸中以後,神氣以及其它一切,亦必自然相聚,不復有飛馳走失之患矣。
此相輔相成之道,故必有互相倚伏之理也。工夫純熟,萬緣一放便依,一依萬緣更放,無內無外,無人無我,無天無地,更何直接間接之分哉!我人把神放在外面虛空中隨息出入,一往一來,不即不離,自然合體。間接相依法,便是先從耳根悟入,取一根先返本之義。所謂寄心於耳,寄耳於息,謂之返聞聞自息。,聽息之前,先可注視外物幾分鐘。如注視一杯水,一棵樹,一方絹或面對牆壁平視肖下處畫一個圓圈,余如在面前放一盞放燈,一枝香等均無不可。外物與眼睛之距離約在一公尺左右,注視時,耳根亦隨聽之。
等到心略澄靜,已有收攝之把握了,然後把注意力逐漸移近,最後把視聽移放在鼻孔外虛空徑寸之地。注意,不可著於鼻口,也不可著於人中。一定要在人中外,約一根筷子長短範圍內來去遊盪,心不離息,息不離心,依久心息歸於一點,固定於鼻孔外徑寸之地,心之與息,自然融洽相注在一起矣。
《胎息經》雲「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則氣行,神住則氣住,若欲長生,神氣相注,心不動念,無去無來。不出不入,自然常往。」就是說明這步工夫的實踐與效驗。訣竅和功法也都徹底講明了。實踐證明,虛無是心息的系馬樁,是制伏心猿的金箍圈。在空王面前,還能有制不伏的妖精嗎(實際上世上本無妖精,無非心念紛擾之幻覺)?心念一停,什麼都沒有了。
四面空蕩蕩的,眼前一片虛白,那裡還有什麼妖精鬼怪呢?所以神必隨氣而行,氣必依神而住,心息相依,神氣便灌注在一起,還能不長生嗎?氣神即水火也,水火既捏成一團,若水乳之交融,還能不既濟嗎?到於心不動念,自然呼吸絕斷,入於胎息的定境,就能長生住世了。所以心息相依,是伏氣的真手段,是結胎的真道路,所謂「胎在伏氣中結,氣在有胎中息」也。
心既依息,舌尖輕輕上舐,針對虛空(鼻孔為人身上≡≡(坤)下乾(≡)法象,故謂天地之心),使血肉之心(舌為心苗,舌之根與心相接)與天地之心相接,從而構通天心人意,所以舌之鵲橋,不但能夠構通任督二脈,也是天人通道的一個主要途徑。
間接相依,空靈寂妙,初學為宜,其依法就是先用耳去聽息.呼吸出入,往來於鼻孔外虛空之中,我能聽到,知而不著色身,即是工夫.>曰:"無聲之中,獨聞和焉."視乎冥冥,則見如不見;聽乎無聲,則聞如未聞.不見不聞,乃能真知灼見,自聞和氣之音.仲尼說:"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
莊子借仲尼(孔子)之言,詳明了心息依的功法步驟.先是專心一志,以耳去聽息,即從耳之一根先悟入,從間接入手.接著就轉入直接,聽如未聽,而心自系之,而進入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矣.心息依久,至於心息兩定而相忘,神氣巳自然混在一起,只有一氣氤氳,悠悠揚揚,自消自息,此時既已不知為耳聽,也已不知為心聽,但又確若有能知,能聽者在,即聽之以氣之妙也,耳既停止了聽,心和氣也合在一起了。
心聽既不存在,氣聽亦了無知見,惟餘一靈獨露而已。拆穿了說,無非陰陽合體,先天一氣之一物,即是虛無本體的本來面目。故孔子接下去又說:「氣也著,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莊子·人間世》."故此氣也者之氣,已不是前聽息之氣,為神氣之合體。神氣既混合在一起,虛無自然,玄牝門開,玄關成象,則天地真陽之氣不召而自歸,鼎爐、藥物、火候,便這樣的緊密的聯繫在一起。故而說:「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實承上文心止於符而來,從而也點穿虛無一竅的重要。
《易系》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故道即氣也,虛亦氣也,真氣總是在虛無中結合的,集虛之虛即虛無之簡稱,氣既在這裡結集,心又在這裡依住,故虛無實為心王居住之所。神氣穴之名命蓋亦本此義而來也。古人說話,句句有著落,豈是泛泛浮文。並又再次點明,「虛者心齋也」。「齋即幽靜的小房,故古人讀書的小房叫書齋,住心的小房叫心齋,虛無為心居住的房子,豈有錯哉!莊子為了說明心齋的重要,耳目的作用。
又說:"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是萬物之化也,舜禹之所紐也,伏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人間世》!"假使能耳返聽而目回視,則向內通達而排除機心,鬼神也會來依附的,何況於人呢?萬物局限性都可得到感化。天人合發,萬變定基,均可於此中見之。十六心傳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原是伏羲皇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聖聖相傳之心傳樞紐,何況一般做丹道功夫的人呢?
進一步言明間接相依,從耳根悟入的重要。此心息相依法,古稱日月兼并法,蓋心息即日月也。一呼一吸謂之出日入月,《黃庭經》云:「出日入月呼吸存。」故呼吸即日月之象也。《海山奇遇記》中,鍾離權受苦竹真君授記說:「此後有二口者(按指呂祖)為汝弟子。
若得此人,以吾日月交並法傳之。可見心息相依之道,實為鍾呂門下之嫡傳也。心息相依法雖分為三,而神氣合一理本一致,無非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而已。所謂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也。古德謂道士倒騎牛,亦喻心息相依,反息循空之象也。陳虛白之《規中指南》,以心息相依四字貫攝到底,殊為神妙,反聞聞自息,為最初入道之妙方便門。因息自心起,原為心之風箱,反聞聞自息,神定而息亦隨定,息空而心亦隨空,向之動著,攝歸即不動矣。不動而動,一陽來複,正是無中生有,時至神知之時也。學道須空塵境,無累於外物,才得受用,欲空塵境,應先空心境,心息相依,即是空心境之妙法。把心放到外邊去,與息相隨,則心不空而自空矣。
關注道醫之家了解更多
煜凡老師微信
關注國學到文化了解更多
關注尋道一號了解更多
※道醫:癌症、艾滋病等病治癒的方向
※原來豬油是這麼厲害,可惜知道的人不多!
TAG:道醫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