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主憂臣辱,主辱臣死」,明亡後遺民為何又重新討論「永樂遷都」

「主憂臣辱,主辱臣死」,明亡後遺民為何又重新討論「永樂遷都」

作者:胡一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在有明一代的歷史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其對明代政治以致社會文化之風氣都有極大的影響,這一點自不需多言。在遷都之前,時人對於遷都利弊就有過很多爭論,無論朝野,意見均不統一。最終永樂皇帝乾綱獨斷,排眾議行遷都。而關於遷都的功過討論以「都燕之辯」的題目貫穿於明代始終。在一些特殊時刻,這一問題又顯得尤其尖銳,比如「土木之變」,則有人指斥其為都燕之弊,而明亡之後,處境尷尬的明遺民則又重拾這一話題,並給了它新的內容。

崇禎皇帝

明代士夫論爭好「借題發揮」,「都燕之辯」給了他們評論當時政治的良好素材。其時,李自成攻入京城,時論有議請崇禎皇帝遷都南方,徐圖再起,「都燕之辯」就在這樣的背景重被提起。而最終崇禎帝選擇了煤山自縊,不論是出於真的要以身殉國,還是為當時言論所逼迫,但為人所知的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那麼問題又回到了「都燕之辯」上,因為這種形式的「守國門」也好,「死社稷」也罷,都是朱棣的預設價值。

京劇《明末遺恨》劇照

崇禎「殉國」了,但南明的政權卻前仆後繼。亡國遺民自然就陷入反思,時論有認為勸崇禎殉國為「弒君」的說法,主張遷都;有人則認為遷都就是怕死,就是投降,國亡就應歸罪於這輩「降臣」。沿著這一說法進行邏輯回溯自然就回到了遷都的利弊上(永樂是往北遷,明亡是往南遷)。

煤山上的「老歪脖子樹」

此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所謂「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在這樣的價值觀下,崇禎殉國,而遺民苟存本是「不合法」的,那麼「都燕之辯」在某種意義上就成了對遺民生存合法性的論辯了。

參考文獻:

1.《明實錄》

2.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

3.王夫之:《宋論》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趙培文

歡迎訂閱季我努沙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沙龍 的精彩文章:

支持明英宗復辟的石亨是一個怎樣的人?奪門之變他又有哪些經歷?
魏蜀漢中大戰,決定蜀漢生死存亡的關鍵一役!

TAG:季我努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