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NYU中國留學生躍軌自殺,那些絕望你無法感同身受
10月2日,紐約大學一年級本科新生
於曼哈頓東村地鐵L線向北行駛進站時
俯身跳入車軌被撞身亡
隨後紐約地跌L線停止服務
這也已經不是NYU第一次身陷留學生自殺旋渦
就在今年5月,大四華裔女生跳宿舍樓自殺
學業壓力、交流問題、社交圈狹窄、經濟壓力
這些問題和壓力都如狼似虎的撲向留學生
真的需要足夠堅強,足夠陽光才能最終完成蛻變
所以,你真的適合留學嗎?
你,有抑鬱過嗎?
文/朱子蝦來源/蝦說什麼吶
UniCareer經授權轉載
Caution words / 以下內容會在文章中出現,如果會引起您的不適請注意 : 抑鬱 焦慮 自殺 藥物治療
這是我在美國的生活,早上半片,晚上一片。葯是每年回國從北醫六院取的,在我宿舍里三層床頭櫃最底下的抽屜里整整齊齊擺著。
但我是幸運的。從17年年初開始我極少被癥狀困擾,殘留的癥狀大概就是例假前的睏倦和時不時來一陣子的嗜睡或者頭疼(也不知道是否一定和抑鬱焦慮相關)。但除了有的時候九點半上床會嚇到我的室友之外,我日子過得開心而充實:
每天十一點半前睡覺,七點左右起床。能吃能睡,盡量保持規律運動。該大笑大笑,該激動激動。我享受自己在學的每一門課,愛自己每天打交道的每一個人,逐漸發現著自己希望進入的領域,身邊也有著一群既能笑得前仰後合也能聊人生困惑的朋友。
我受了委屈依舊會大晚上去找同學哭,被偷偷喜歡的人傷了心依舊會難過,事情多起來依舊會焦頭爛額,思考起未來依舊會充滿困惑——但這些都是自然的情緒反應和狀態,而非我曾經經歷過的不可控的洪水猛獸了。
這樣的生活讓我幾乎忘記了兩年前此時的我的生活狀態。
那個秋天是我的美國本科大學申請季,大家都以為我在過著滋潤的賦閑在家的日子——我有著說得過去的標準化考試分數,讓人羨慕的高中成績單和還算不錯的可以展現在申請材料中的經歷。因為不用參加高考,除了會考之前去學校複習之外,我並不用去學校上學。
但我過得一點都不好。
每一天,從早上起床開始,我就開始與自己的情緒狀態戰鬥。從九月份開始,我每天都異常疲憊,無論睡多久都好像是連續熬夜三天之後的精神狀態。我無法集中注意力,每天都覺得頭腦混混沌沌,沒有能力和精力思考。我極度焦慮,迫切地希望自己調整好狀態,每天都神經緊繃地檢測自己的身體和精神,但越是這樣越沒有好轉,讓我瀕臨崩潰。
奇怪的是,在外人面前我似乎還可以正常function。在我狀態落到低谷的時候我還可以幫班裡設計有創意的教師節禮物,還可以去我的高中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介紹學校天文台。可剛一出學校大門我就會疲憊到一個字都說不出,沒有原因地哭得不能自已。
我清楚地記得我考托福前三天抑鬱焦慮一度加重:那時我和我的同學蔣小花兒約在崇文門學習。我帶了許多需要複習的東西,可練口語題一道都說不下去,逼著自己集中注意力頭腦卻總是一片空白。曾經和花兒滿崇文門胡吃海塞奶茶甜品章魚小丸子的我,中午去國瑞的台灣茶餐廳,卻什麼東西一放進嘴裡就想乾嘔,只能強迫自己一小口一小口喝湯,嚇得花兒不知所措,覺得遇到了假的我。
我去看了中醫吃了中藥,也嘗試了運動和給自己時間放鬆,但一切都無濟於事。我對自己要求太高,想讓一切都快點起效,但不知道對自己過分的苛刻才是導致這一切癥狀的原因而不是解決方案。
但我大概還是幸運的,因為一直對心理學感興趣也有著對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我想到了這或許是抑鬱症。我上網搜索抑鬱症癥狀,看到了那個著名的「黑狗」的視頻,看到一半就哭了,因為對癥狀的描述太真實。於是我在九月底托福考試的前三天跟我媽說,「媽,我覺得我得抑鬱症了,我得去看醫生。」
我當時只考了一次的托福成績離申請美國前二十大學的目標其實差了一點兒,但連續三天凌晨三點醒了就無法睡著、幹什麼事情都沒有動力也無法集中注意力的我還是迫不得已取消了托福考試,並且在原定考試當天第一次去了北醫六院。
確診,開藥,吃藥,心理諮詢。逐漸好轉的過程漫長而艱難,我也不想在此處多說(在文章後面的tips部分我會提到一些經歷)。抑鬱焦慮癥狀+美國大學申請季的組合無論怎樣都是個極大的挑戰。
在這段時間裡最要感謝的是家人和幾個知道我狀況的朋友。太宰治在《晚年》里寫過一段話,「我本想這個冬日就去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細條紋的麻質和服,是適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還是先活到夏天吧。」我雖沒有這裡說的這般絕望,但是也是家人和朋友的一點點溫暖支撐著我走過了那段時候。
距離早申請還有兩周的時候我的狀態還沒有很大好轉,我當時甚至開始考慮放棄早申請的幾個學校,也打算取消約好的第三方面試(是有的大學的申請要求)。那時我在新中關,正打算打那個取消面試的電話的時候,收到了同在中關村附近的翔爸爸發到群里的微信,問我們幾個都在中關村附近準備申請和考試的同學有沒有願意一起吃個甜品的。於是我想,那就先吃個甜品吧,然後再去商量取消面試和申請的事兒。
我在新中關見到了小花兒和翔爸爸,吃了滿記,被溫暖了一下,又冷靜了一下,覺得還可以再試試。結果那個發揮超常的面試成了我申請中的妥妥的加分項,更幸運的是,我最終被我最想最想去的學校在早申請階段錄取。是那一條微信和那一碗甜品在無意間拯救了我。
*圖片:很疲憊時候在學校里的一扇門上看到的。從doubt(懷疑)到do (去做)
在確診之後的一年裡,我的各種情緒波動和癥狀反覆還是時不時發生,尤其是趕上了赴美讀大學的第一學期和本身就艱難的適應期。我特別害怕複發,不知道自己一個人在國外將要如何面對。每次感到癥狀又一次來臨,情緒和能量就會以我能感覺到的速度向下滑,陷入深深的絕望,覺得抑鬱這條黑狗大概是永遠不會離開我了。
可是,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地,無力和絕望醞釀成了反思和改變的慾望。這其中的故事要是想寫下來還能再寫一篇文章,但其中最質變的時刻大概是這樣的:
一天我偶遇一條雞湯,大致是說「上天不會給你超出你承受範圍之外的東西」。一般對各種雞湯免疫的我那天突然像是被點醒,領悟了一個非常中二,但是又非常有幫助的mindset:如果抑鬱降臨到一個不像我這麼樂觀堅強又逗比的人身上,他們可能就扛不住要自殺了。抑鬱之所以找到了我,是因為上天知道我能夠抗過這一切,然後用自己的經歷去更好地傾聽、理解、幫助這世界上其他的人。
就是這一個小小的領悟,讓我更加有力量,也讓我更加感謝這段被我傲嬌的情緒折騰得半死的經歷——這段經歷影響著我的思維方式和辦事方式,我對待周圍人的態度,甚至我的專業和未來職業方向。當然,也讓我寫出了你正在看的這篇文章。
如果你被心理和情緒問題所困擾,希望我的經歷能夠給你一些力量。接下來我會具體說幾個我認為對我幫助很大的領悟,如果能有幫助的話就更好啦!
如果你沒有被這些問題所困擾,謝謝你來聽我念叨這些,也希望你明白就在你的周圍可能有許多人在經歷此事的你很難感同身受的事情。
Mindsets and realizations
that have helped me
幫助過我的幾句話
1. Everyone has their issues. You are not alone. 每個人都有點兒自己糟心的事兒,你真的不是一個人。
一個非常有名的TED演講里把抑鬱稱為「the secret we share」(我們共同擁有的秘密)。這個社會看重積極的心態,看重效率和衝勁兒,看重外向的性格和人際交往能力,這些取向也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人們刻意或者不刻意地隱藏自己低能量級(low-energy level,或者我們俗稱的「頹」)的一面和(本身很正常的)悲觀無力頹廢恐懼的感覺。如果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在生活中認識作者蝦的話,應該會明白為什麼我自己一開始都覺得自己得上抑鬱症很不可思議。在周圍人、甚至我自己看來,我一直是個生活態度樂觀,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的青年段子手…但如果我在大學的這一年半讓我看到了一件事兒,那就是每個人的生活中總是有那麼一些別人很難看到的糟心的事兒。即便是那些看起來能力特彆強又自信的人,也都有又頹又喪的時候,甚至被心理精神疾病困擾。我清楚地記得一個致力於心理疾病去污名化的學姐在一次閑聊中為了向我證明在常青藤校園裡心理精神疾病有多普遍,拿出手機對著通訊錄一個個人往下走,」depression」, 「depression」, 「anxiety」, 「PTSD」, 「depression」… 通訊錄里划過的那一段,起碼得有小一半人曾經或者正在被心理問題困擾著,這還是在一個號稱是「全美最快樂」的常青藤校園。
從數據來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全世界每四人中就有一人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受到心理精神疾病的困擾。是的,one in four。這可能在我們的社會裡還不是一個人人都會拿出來說的事情,但一定要相信,你不是一個人。更重要的是,很多人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狀態都有了改變,所以你也一定可以。
2. 抑鬱本身不是問題,而是問題的表現
「We cannot solve our problems with the same thinking weused when we created them. 」
「我們無法以創造問題時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愛因斯坦
包括心境障礙在內的許多精神類疾病都有著生理層面,甚至基因層面的基礎,但是不良的思維習慣和處理壓力的模式也是引起發病的重要因素。抗抑鬱葯的出現讓人們更多地注意到了抑鬱生理疾病的一面——吃點兒葯調一調大腦里的神經遞質,抑鬱症就好轉了。治療抑鬱症就像治療牙疼,看看是哪顆牙出的問題,然後補牙治牙就可以了。但是有的時候,牙疼並不是問題本身:如果你補好了牙還繼續不刷牙、狂吃糖,那過不了多久牙就又壞了。與此類似,即使一個因為極端要強和完美主義導致抑鬱焦慮的人通過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消除了癥狀,如果ta在之後的日子裡仍然不改變之前追求完美自我施壓的做事習慣,那麼當他重新回到匆忙的生活中,壓力再次堆積起來的時候,焦慮和抑鬱之類的心境障礙狀態很有可能捲土重來。
與心理疾病抗爭的人會很自然地恐懼自己的負面情緒,想拼盡全力戰勝它們,或者離它們越遠越好。可情緒不是我們的敵人——抑鬱和焦慮的癥狀並不是我們應該抵抗的魔鬼,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的出現是為了幫助我們。這樣情緒反應的出現是身體善意提醒我們的方式,讓我們注意到自己不規律的的生活習慣、耗盡能量的人際關係、或者是不良的壓力應對方式。畢竟,When a flower doesn』t bloom, you fix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it grows, not the flower(如果一朵花不開,你會去看看養花的環境出了什麼問題,而不會想著去修復這朵花),不是嘛?
3. 尋求幫助 尋求幫助 尋求幫助
前些時候看關於林奕含的報道時看到一句直戳我心的話,「健康的人把精神病當作一句髒話,而真正生病的人把樑上的繩子打上美麗的繩結,睡前溫馴地吃兩百顆葯。」
說起心理精神疾病患者的艱辛,污名化和歧視「功不可沒」。積極尋求幫助支持與治療壓力重重,但是請相信,會有人了解這個疾病,懂得你的痛苦,願意陪伴你一同走過艱難的時光。
我認識的一位朋友飽受抑鬱症困擾卻不願意尋求幫助,因為她覺得抑鬱不會好了,成為了她生活中永遠的折磨,沒有人可以幫到她。但我覺得在我的康復中認識到的很重要的一點便是:抑鬱只是一個狀態,是狀態就會流動的,會變化的(聽起來好佛系……)。因為心境障礙本身的反覆性,治療和康復的過程是痛苦的。但一定要相信你不會永遠困在情緒的最低谷,給自己一段時間,狀態或許就會發生變化。任何疾病的療愈都不是一個完全線性的過程,得個感冒還可能反覆咳嗽好幾個禮拜呢,對吧?給自己時間,尋求支持和幫助,一切都會慢慢慢慢慢慢慢慢地改變。
我一直相信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 (一切自有它發生的意義)。現在我在大學學著Cogntive Science(認知科學)和Health & Human Biology (健康與人體生物學),希望以後可以用專業知識在心理精神健康領域做點事情。
我還吃著抗抑鬱葯,早上半片,晚上一片,但是我已經準備好改變世界了。
*圖:《我的抑鬱症》伊麗莎白?斯瓦多
你,抑鬱過嗎?
在本文下方留言分享你的觀點
Uni醬會為點贊最高的1位小夥伴
送價值200RMB的Uni在線課堂之UniMembership
48小時後評論區公布!
※起薪50萬,2018最新就業風口:99%錢多事少且適合妹子的崗位!
※群面遇到豬隊友,如何干翻全場逆襲求生?
TAG:UniCare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