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被封在邊疆的諸侯大國,為何燕國卻一直很弱?
文|小河對岸
通常來說,被封在邊疆的諸侯國,其發展空間較大,也易於崛起。齊、楚、晉、秦,趙,莫不如此。但有一個諸侯國卻似乎是另類,此即是燕國。燕國雖也被列為戰國七雄之一,但其國力卻長期很弱,也缺乏存在感。若不是戰國後期,燕將樂毅合五國之兵,連下齊國七十餘城而幾滅齊國的那一次驚鴻之舉,燕國真得很難被列入戰國七雄。
燕國之固弱,令人瞠目結舌,曾趁趙國長平之敗、壯者皆死的機會,而舉國伐趙。燕軍雖擁有五倍於趙的兵力,卻仍被趙國打得大敗、並圍了國都。數年之後,燕國見趙國數困於秦國,廉頗也去將離趙,想因趙國之弊再次攻之,結果又一次大敗,主將劇辛被殺,燕軍損失兩萬。可以說,論諸侯的實際戰績,燕國的表現對比中山國、宋國也都相形見絀。那為何地處邊疆的燕國,卻如此羸弱不堪呢?
燕國,為召公奭的封國。因成王年幼,召公奭留在周室輔政(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而未能就國,故由其長子克就國。燕國的早先地位,在宗室之中,僅位於魯國之後,也是北方最為重要的封國。但為何燕國卻長期默默無聞,發展緩慢呢?
首先,燕國的位置過於偏北,遠離了華夏諸侯的核心圈,甚為孤立而不利於其交流與成長。春秋時期的燕國,很少參與諸侯的事務與紛爭。故而,關於燕國的史籍記載也很缺失。而各諸侯強國,都是在交流與碰撞中,才得以成長與壯大的。燕國缺少這種歷煉,長久也就自然漸漸落後了。
再則,燕國雖立國甚早,卻歷經兩次滅國之災,影響了其勢力的發展。前7世紀,山戎勢力強盛,屢屢南侵,燕桓侯為躲避山戎侵擾而被迫遷都。燕庄公在位時期,燕國更是在山戎的大規模入侵之下差點亡國,後賴齊桓公出兵相救、擊敗了山戎,才得以保全。而進入了戰國中後期,因燕王噲將王位禪讓給相國子之,而引發了「子之之亂」,齊國、中山國趁亂攻破了燕國,燕國再次幾乎亡國。雖然,燕國在燕昭王的招賢納士下,而使燕國得以恢復與富強,並差點滅掉了齊國。但畢竟底子過於薄弱,起步又太晚,已經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
第三,燕國的宜農地區也較為狹小,影響了其崛起速度。燕國東臨渤海,西倚太行,北為東胡,南為齊、中山、晉(趙)等國。適宜農耕的地區甚為狹小,又易遭到海侵。故而,燕國一直很貧弱,影響了其崛起速度。司馬遷也曾對燕國評論道:..燕迫蠻貉,內措齊、晉,崎嶇彊(通「強」)國之間,最為弱小,幾滅者數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歲,於姬姓獨後亡,豈非召公之烈邪!
參考史籍:《史記》、《左傳》等等
※首位日不落帝國皇帝之母,卻先後遭丈夫父親兒子囚禁
※韓信與秦始皇發跡之後,對待昔日仇人的截然不同方式
TAG:歷史聞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