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內幕,陳獨秀與張作霖是義兄弟,還是同學!
原標題:鮮為人知的內幕,陳獨秀與張作霖是義兄弟,還是同學!
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在《中華老字號·瀋陽卷》的「前言」中,驚奇地發現了這個鮮為人知的秘密。這個「前言」說:「我們第一次發現,這家(北京)崇古齋的店東陳昔凡(陳衍庶),這位新民知府,既是他收編的響馬張作霖的義父,又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袖人物陳獨秀的繼父,兩個中國現代史上敵對陣營的代表人物在瀋陽城這種聯繫,為我們研究近代歷史和有關人物提供了新的線索。」
陳衍庶何許人也?他與張作霖緣何成為「義父子」?張作霖與陳獨秀又緣何成了「義弟兄」?對此,筆者查閱了《陳氏家譜》、《陳獨秀年譜》、《陳獨秀一家人》、《陳獨秀傳》及《張作霖傳》等書籍和歷史資料,並進行了一番探蹤。
(一)張作霖(1875—1928),奉系軍閥首領,字雨亭。1875年3月出生於遼寧海城縣城西小塵村(今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葉家村張家窩棚屯)。張作霖幼年家境貧寒,12歲時僅讀了一年私塾。14歲父親去世後,隨母親前往鎮安縣(今黑山縣)投奔外祖父。為謀生賣過包子,當過貨郎,學過木匠,後跟隨繼父學獸醫,然一事無成。但張作霖精於騎射,又會相馬。1894年因為父報仇殺人而流落至營口。此時,適逢甲午戰爭爆發,便投入駐營口田莊台的毅軍中當兵,後因表現出眾,被提拔為毅軍統領宋慶的衛士,後升任伍長。不久,他攜械潛逃,加入廣寧的土匪幫任首領。
張作霖
陳獨秀
時任新民府知府的陳衍庶,正組織兵力進行剿匪,他認為張作霖雖為土匪,但他是為環境所逼,同時,認為張作霖雖然魯莽,但為人機敏勇猛,於是收編了張作霖。這樣,張作霖便成了清軍營官,就任新民知府巡警馬隊幫帶,負責知府的安全保衛。知府大人陳衍庶每逢出巡,都由張作霖充當衛隊首領,平常帶兵守衛知府,成了知府大人陳衍庶的貼身保鏢。陳因剿匪有功,後升為洮南鎮守使。這樣,張作霖對知府陳衍庶視如恩人,甚為崇拜敬仰。
(二)陳衍庶,字昔凡(1851—1913),為陳獨秀的叔父,出身於安徽省懷寧縣的一個被人瞧不起的小戶人家。幾代都靠教書謀生,有教書世家之稱。1875年,陳衍庶中舉,從此進入仕途,官運亨通,平步青雲。
初任知縣,因治河有功,辦事認真賣力,曾經一晝夜處理訟卷三百餘件,這樣步步高升,由知州、知府直升到府級以上省級以下的道員,領加四品銜,以知府賞戴花翎。陳衍庶在東北懷德、柳河、遼陽、新民等地任職時,正值日俄戰爭爆發,中國商人乘機販運馬匹以獲暴利,而馬匹經過陳衍庶的管轄之地,要抽取牲口稅,並且無須再上繳國稅,因而大部分便進了陳的腰包,很快他就腰纏萬貫,成了安慶令人刮目相看的大戶。
他還在遼寧彰武縣、安徽省貴池等地大置田產,而且還在北京的琉璃廠投資開設了頗有名氣的「崇古齋」古玩鋪,並在奉天設有分店。然而,陳衍庶雖然名利皆顯赫,但也有一件不稱心的事。他先後娶妻3房,但均未生一子。為使陳家大業後繼有人,他相中了其兄(早逝)次子陳獨秀(1879—1942)。當時,17歲的陳獨秀在家鄉安慶參加府試,一舉中秀才第一名,陳衍庶認為他將來前程一定遠大,便要好好地教導。於是,陳獨秀就過繼給叔父陳衍庶為嗣子,並上陳家祠堂辦理了過繼的正式手續。
陳衍庶很喜歡陳獨秀。到東北上任時,他把陳獨秀帶在身邊,做些文書工作,並親自教導其讀書識禮,對他抱有很大希望。他一再對陳獨秀說:「不得功名,何以為官?要想出人頭地,就得先苦讀幾年,把書念好!」
陳衍庶還是一位才子。他的詩文、書畫也有一定的造詣,在當時書藝界有一定的名氣。他在新民府任職期間,公務之餘常常揮毫作畫、做詩,並親自教導帶在身邊的嗣子陳獨秀。
(三)緊隨知府大人陳衍庶、長陳獨秀4歲的張作霖,耳聞目濡,大受其感染,自愧不如,自思如果這樣亂來莽撞下去,豈能升官發財,只恨自己少時沒讀書。同時,他又感到陳大人身為知府大官,平易近人,待人和善,又擅長詩文書畫,是個才華出眾的知府大人,令他敬佩。於是,他萌生要拜陳大人為義父的念頭,以便受教於他。
一次,張作霖隨知府陳大人出訪,陳大人一回府就在書房裡親自教嗣子陳獨秀讀書,他看在眼裡,羨慕在心裡,不禁身不由己,向知府大人面前一跪,連磕了3個響頭懇求道:「知府大人開恩,小人幼年喪父,沒有讀什麼書,請大人收小人為義子,教小人讀書識禮!」
張作霖這一舉動令知府大人陳衍庶一怔,隨後便讓張作霖快快起來,張作霖又是3個響頭,聲聲懇求道:「請大人開恩!」善待下人的陳衍庶,忙彎腰扶起張作霖,他想張作霖雖然沒有文化,但為人機靈,又勇猛,是自己可信任的貼身保鏢,同時,他要求讀書識禮也是善舉。於是陳衍庶欣然點頭同意,收張作霖為義子。這樣,張作霖與陳獨秀就成了義兄弟。
此後,當知府公事辦完後,陳衍庶就叫張作霖與自己的嗣子陳獨秀一起讀書,甚至親自給他講解《增廣賢文》等之類的啟蒙讀物,手把手地教他寫字。於是,張作霖與陳獨秀又成了同窗學友。但張作霖自覺不如聰慧過人的陳獨秀,因而對義弟陳獨秀也很敬重。張作霖十分珍惜這樣難得的讀書機會,讀書發奮刻苦,幾年下來,大有長進。然而,陳獨秀自幼思想活躍,不安心於攻讀詩文和八股,且又接受康梁派思想,在參加江南鄉試落第後,與科舉徹底決裂,獨自離開遼陽而東渡日本留學。
(四)1909年左右,辛亥革命的前夜,反動的清王朝已是搖搖欲墜,識時務而腰纏萬貫的陳衍庶,一紙辭呈遞到朝廷,掛冠回故里安慶安度晚年。但張作霖對義父陳衍庶的大恩大德卻銘記在心。據史料記載,1916年,已當上奉天督軍兼巡按使、旋改奉天督軍兼省長,後又接任東北三省巡閱使的張作霖,已將吉林省、黑龍江省納入其統治範圍,成了「東北王」。就在此時,陳衍庶的一個侄兒曾到東北三省「總督府」拜見張作霖,但門衛不讓進去,而陳衍庶的侄兒一定要進「總督府」拜見張大帥,門衛不得不稟報張作霖。張作霖一聽來人是陳大人的侄兒,立即請其進府,並給予熱情款待。在得知陳大人已於1913年病故時,張作霖不禁感慨萬千,他對陳大人的侄兒說:「本人能有今天的紅運,全靠義父大人的栽培,義父對我恩重如山,張某永遠銘感在心!」
既然張作霖是陳獨秀繼父的義子,而陳獨秀與張作霖又是義兄弟,那麼,在陳獨秀的遺墨中卻為什麼不見隻言片語呢?這就不得不從陳獨秀與養父的關係說來。
陳獨秀自幼就性格剛烈,作為陳衍庶的嗣子,繼承其家產是理所當然的。然而,陳獨秀參加革命後,屢說自己是個從小「沒有父親的孩子」,從不提起官運亨通的繼父,即使在《實庵自傳》中也隻字未提。他走南闖北,寧願過著窮困的「寒士」生活,也不願依賴繼父的財產為生。對於家業興衰他也毫不關心。此外,由於陳獨秀與結髮妻是同父異母妹自由相愛,而被繼父趕出家門,不得不自食其力隱居於杭州。同時,由於陳獨秀四處奔波革命,屢遭反動當局的迫害與通緝,致使家庭多次遭受牽連,這也是使繼父陳衍庶大為頭痛的事。他認為自己是清朝的命官,而自己的嗣子竟是康黨、亂黨和革命黨,大逆不道。
1913年,陳獨秀任安徽省都督府秘書長,隨都督柏文蔚參加反袁「二次革命」失敗後,不僅自己遭當局的通緝,而且家庭也被袁世凱的爪牙倪嗣沖部隊佔據並查抄。此時,陳衍庶病逝正停屍家中。由此可見陳獨秀與家庭及其繼父一直存有芥蒂,所以,在他的遺墨中難覓他與繼父過往生活的記載。
由於這樣的原因,陳衍庶為張作霖的義父以及陳獨秀與張作霖義弟兄的關係,鮮有文字記載。如果不是《中華老字·瀋陽卷》的「前言」中提及這段頗有史料價值的文字,人們何能想到這段湮沒近百年的歷史秘密?
※此人戰功赫赫,卻因一事寫信給毛主席,毛主席大罵「開除公職,永不啟用」?
※明朝最大的官職,權力凌駕於皇權之上,276年里僅5個人擔任過
TAG:愚人煙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