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有的孩子管得住自己,有的孩子經不起誘惑?原來真相是……

為什麼有的孩子管得住自己,有的孩子經不起誘惑?原來真相是……

⊙歡迎關注「幼教圈」、「學前教育網」、「園長」微信公眾號。

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提到孩子的自控力,你一定會想到這樣一個著名實驗:斯坦福棉花糖實驗。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舍爾找來了30多名學齡前兒童,讓他們獨自坐在房間里,在他們面前擺上了一塊棉花糖,清晰明確地告訴每一個孩子:「現在你有兩個選擇,一是立刻吃掉自己眼前的這塊棉花糖,二是選擇在房間里等待15分鐘,這樣你就可以吃到兩塊棉花糖。」

30多個小孩,兩級分化的狀態。

有的小朋友在房門關上後幾秒鐘,就迫不及待地抓起棉花糖。有的小朋友則試圖通過蒙住眼睛、唱歌和踢桌子來轉移注意力,堅持等待了15分鐘,最後成功吃到了兩塊棉花糖。

但是真正讓米舍爾的棉花糖實驗聞名遐邇的,還是實驗之後發生的事:在後來的追蹤調查中,那些當年抵制住美食誘惑的小朋友,後來不僅身材更苗條,更能適應社會,而且他們的SAT考試成績,也要比當年實驗中最沒耐心的小朋友高上210分。

由此,心理學家們提出了一個概念——「延遲滿足」,也就是說,「自控力」越強的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相應越強,今後取得成就的希望就越大。

探尋行為背後的原因

然而米舍爾在做棉花糖實驗的過程中,也想搞明白為什麼有些孩子會選擇「延遲滿足」,而有些孩子不會。

他猜測那些能夠以不同角度看待事物並具有置換思考力的孩子可能具有比較出眾的「延遲滿足能力」。於是,為了解孩子對於事物的認知能力與「延遲滿足能力」是否存在關聯,他再次進行了實驗。

他將孩子分成了兩組,第一組進行「熱刺激」,讓孩子認為棉花糖就是美味的棉花糖本身,而第二組進行「冷刺激」,孩子們被誘導想像棉花糖是「雲朵」等抽象的事物。結果顯示,第一組孩子大多數很快吃掉了棉花糖,而第二組則比第一組多忍耐了兩倍以上的時間。

通過這個實驗,米舍爾發現後天的學習對「延遲滿足能力」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效果。他這樣說道:「延遲滿足能力可以通過後天訓練來獲得,因此父母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父母應該站在這種學習的中心位置。」

棉花糖實驗的新版本

這個實驗結果確實影響了不少父母,在後來的育兒生涯中,他們希望通過訓練孩子來幫助提升其「延遲滿足的能力」。但是羅徹斯特大學Celeste Kidd教授及其團隊重新改良了這個實驗,並得出了一個讓家長重新反思教育本身的震驚結果。

他們把實驗改成了兩步。第一步,將孩子分為A、B兩組,讓孩子們畫畫,旁邊放了一盒用過的舊蠟筆。

A組由「可信的大人」主導,告訴孩子可以用現在的舊蠟筆,或者稍等一下,她會去拿一些新的更漂亮的蠟筆。幾分鐘後,大人真的拿來了新蠟筆。

B組由「不可信的大人」主導,同樣的情況下,這個大人食言了,沒有拿來新蠟筆。

經過了第一步的「熱身」,第二步Celeste Kidd才引入傳統的棉花糖實驗。結果令人震驚,在第二步的棉花糖實驗中,A組(大人守信的那一組)孩子延遲滿足的平均時間達到了12分鐘,而B組(大人不守信的一組)只有3分鐘,A組測試出的延遲滿足能力比B組孩子整整高出了四倍!

看出來了嗎?原來自控力的真相在於:孩子是否相信你的承諾!也就是說,他們生活的環境會深刻地影響其自控力的發展。

一個生活在信任環境中,安全感被充分滿足的孩子,他不會急,也沒必要急,因為他知道大人肯定會兌現自己的承諾!相反,那些經常有上當受騙感的孩子,他們只會認準眼前的利益,他人關於未來的許諾,在他們看來很有可能只是海市蜃樓。

給父母的一些啟示

爸爸媽媽們,看到這裡,相信你和小編一樣感受到了深深的觸動。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哄騙孩子「乖乖聽話」的語言,你是否也經常說過呢?

「晚上不能喝酸奶了,明天早上爸爸給你拿。」

——結果到了第二天就選擇性失憶,裝作沒有說過,孩子很生氣。

剛說完「不哭,媽媽不走,媽媽今天不上班。」趁孩子回卧室的瞬間,媽媽迅速轉身溜走。

——發現媽媽突然失蹤,孩子更沒有安全感,哭得更凶了。

「寫完作業就可以看半小時電視。」

——可作業寫完,爸爸還是沒有兌現他的承諾,因為他認為電視太傷孩子眼睛,孩子為此哭鬧了半小時。

就這樣,在一次又一次的「出爾反爾,連哄帶騙」之後,孩子對父母的信任越來越少,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他可能這樣回復爸爸媽媽:

「不可以,今晚一定要喝到酸奶。」

「555,媽媽騙我的,媽媽還是會走的。」

「先看半小時電視,再寫作業。」

孩子為什麼會變成完全不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樣子,正是因為日常的受騙經歷告訴他,「現在吃到肚裡的才是最保險的」。他體會不到自控力的價值,自然也就不會接受等待的煎熬了。

也有很多家長覺得這都是小事,過幾天孩子就會忘了。但其實這些成人視角看起來的小事,在孩子眼中都是「世界末日」般的大事。很多事情雖然當時被忽悠過去了,但是那種期望落空的委屈、不快和遺憾感仍然會在他們心裡留下印記,影響未來面對誘惑時的每一次決定。怎麼樣?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老師」,你是否明白應該怎麼做了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幼網 的精彩文章:

創意手工:一張紙輕鬆搞定呆萌小狐狸
幼兒園開除4歲兒子,爸爸深夜私聊女幼師,理由讓爸爸不能接受

TAG:中幼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