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明的長安表情:木一古美術分享陝博石陶造像
原標題:亞洲文明的長安表情:木一古美術分享陝博石陶造像
亞洲文明的長安表情:木一古美術分享陝博造像
第三單元 東方帝國
秦人是華夏族的一支,曾活動於今甘肅天水地區。周平王東遷後,秦人以陝西為根據地迅速發展壯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起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其政治、經濟、軍事諸制度,垂範後世。以兵馬俑為代表的秦代文物,以磅礴的氣勢和鮮明的軍事特徵,顯示出秦人強烈的開拓意識和進取精神。
秦 文吏俑
陶俑頭戴長冠,恭身袖手而立。
秦 陶跽坐俑
1976年陝西臨潼縣秦始皇陵東側馬廄坑出土。高65厘米。
雙膝著地,臀壓足掌跽坐。頭髮中分,挽髻腦後。身著交襟長衣,雙手握拳置於膝上。
秦 跪射俑
1977年陝西臨潼縣秦始皇陵二號坑出土。高122厘米。
束髮偏髻,身披鎧甲,足穿方口齊頭鞋,右膝著地,左腿蹲曲,雙手作持弓扣弦狀。
第四單元 大漢雄風
定都長安的西漢王朝開創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第一個盛世。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作為絲路起點的長安城日漸成為東亞文明的中心和著名的國際大都會,中國因此第一次以一個強盛國家的姿態從長安、從陝西走向世界。漢都長安、漢家陵闕和大量漢代文物,從多方面再現了當時發達繁榮的社會經濟、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雄渾博大的文化藝術以及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西漢 彩繪持盾步兵俑
高48厘米
1965年陝西省咸陽市楊家灣漢墓出土
武士俑頭包發巾,系紅色抹額,巾帶沿兩頰垂至頦下繫結。身穿紅色至膝短襦,外披黑色鎧甲及披膊,腿扎行縢。左手持盾,盾面為紅底黑色幾何紋彩繪。右手半握拳上舉,原似持長柄兵器。
彩繪兵馬俑
咸陽楊家灣漢長陵陪葬墓出土。近三千件彩繪兵馬俑中共有騎兵 583人,步兵1965人,指揮車一輛。騎兵組成六個方隊,有甲騎和輕騎兩類。騎兵與步兵方陣被分置在不同的俑坑裡,表明當時騎兵已作為一個獨立兵種而存在。
西漢 百戲俑一組
高19—20厘米
西安市西郊出土
此組百戲俑由三個正在歌舞的陶俑組成。中間一人頭梳椎髻,上身裸露,兩臂前伸,下身著寬口長褲,身體略向右傾,張口吐舌,扮相滑稽;左右兩人頭戴幘,穿寬袖長袍,均作舞蹈狀。居左者頭向左扭,雙臂伸張,右腿前跨,左腿後伸,整個上身向後傾仰,居右者左手叉腰,右手上舉,左腿直立,右腿前邁,袍裾飛揚。
這組陶俑的五官、身體比例等各方面,都不如漢代早期陶俑那樣寫實,但卻注意了人物神情的把握與刻畫,俑的造型比較誇張,顯得生動活潑,給人以強烈的動感。
第五單元 衝突融合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政權更迭。北方各少數民族在陝西角逐、內徙、衝突、融合,農業文明與草原文明在交流和互補中共同發展進步。絲綢之路依然繁榮。佛教東漸,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與繁榮。
北周 安伽墓石門、石榻
安伽墓位於西安市北郊未央區大明宮鄉,2000年發掘。中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粟特貴族墓,也是迄今為止發掘的北周時期唯一一座墓主人生前擔任「薩保」這一特殊職務的墓葬(薩保是北周政府任命的管理粟特來華貿易、定居人員,主持來華粟特人宗教祭祀活動的官員)。石門、石塌題材表現了主人生前的生活場面,為研究北周史、中西方文化交流特別是北周時期旅居中國的粟特貴族的服飾、文化、生活習慣、宗教信仰、以及葬俗等方面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數據。
第六單元 盛唐氣象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最輝煌的階段,國都長安(今西安市)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繁華的都市。通過繁盛的絲路,中國與世界廣泛交往,隋唐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這一時期的陝西文物反映出大唐盛世文化兼收並蓄、創新發展的輝煌成就和時代風采。
唐 蓮花紋石柱礎
西安市唐興慶宮遺址出土
唐 陶打馬球俑
馬球也叫波羅球,是唐代非常流行的一項體育運動。它起源於波斯(今伊朗),後傳入吐蕃(西藏),唐初時由吐蕃傳入長安。唐太宗李世民是馬球運動的倡導者,到唐中宗時,馬球運動風靡於宮廷、顯貴和軍隊中,後來成為唐代社會廣泛參與的體育活動。從這件陶俑我們可以看到唐代馬球手的瞬間動態。
唐 彩繪胡人騎馬帶犬狩獵俑
唐 三彩載樂駝
1959年西安市西郊牛堡村唐墓出土。通高58厘米。
駱駝昂首挺立,駝背墊橢圓形毯,架有平台,台上鋪菱紋須邊毯,七個樂俑和一位歌女。樂俑盤腿而坐,各持笙笛琵琶箜拍板等樂器演奏,歌女站其中,輕舞長袖引頸高歌。
本文圖片已獲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停雲館主:談「青州系」皮殼
亞歐衢地:貴霜王朝信仰與藝術展上篇
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聯繫後台。
※民國二十五年蒙化清源鄉閭鄰長等具「永不栽種鴉片、收藏煙籽」之切結一份
※懋勤軒三迤掌故:同治十年鎮南州武童歲試親供保結
TAG:樂藝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