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是西部一道普通山嶺,但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之臂卻是從這裡張開的

這是西部一道普通山嶺,但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之臂卻是從這裡張開的

原標題:這是西部一道普通山嶺,但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之臂卻是從這裡張開的


這裡被稱為經營河西的門戶,大漢王朝在此修築了中國海拔高的長城

提示:在烏鞘嶺上,我們看到了當年漢軍將士修築的長城,它在漢王朝修築的長城中是海拔最高的。雖說,如今除幾處烽燧外,長城很多地方都在呈丘陵狀,被綠草覆蓋,但痕迹依然清晰可辨,甚至,當年將士們在長城沿線修築的塹壕都能分辯得出來,伴隨著長城越過了烏鞘嶺。




人類是自然的產物,又是對自然過度索取的物種。保護和建設一個美麗富饒的河西走廊,恢復「母親山」呵護滋養人類的功能,不僅需要政府部門立竿見影雷厲風行的行動,站在更高的生態文明視野定方略、謀全局,還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配合和支持,甚至是一場曠日持久的人民戰爭。從這個層面上說,保護好祁連山,是我們的共同義務和責任。

如今,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孕育美麗河西的祁連山又面臨著怎樣的景況?500萬河西人民在保護與發展的博弈中,如何走出人與自然的和諧之路?2018年9月,我們的踏探與回訪由此開始。


我們的第一站:天祝藏族自治縣(簡稱天祝縣)。


天祝縣為甘肅省武威市下轄縣,地處甘肅中部、河西走廊東端,屬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南接永登縣,東靠景泰縣,北鄰武威市和古浪縣,西北與肅南縣接壤,西與青海省的門源、互助、樂都縣毗鄰。


在這個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匯地帶,天祝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2040-4874米之間。地貌以山地為主,被位於縣境中部的烏鞘嶺橫亘東西。以烏鞘嶺為界,天祝嶺南屬大陸性高原季風氣候,嶺北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


我們沒有選擇可以帶來更多快捷的高速,而是選擇了相對較為緩慢的312國道。下午4點多到達天祝縣城,在天堂路一家酒店匆匆住下,然後直接趕往烏鞘嶺,而接下來我們將要面對的是,一段關於漢王朝的不平凡的歷史以及兩個天祝平凡人的故事。


自古以來,烏鞘嶺為河西走廊的門戶和咽喉,古絲綢之路要衝,系軍事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烏鞘嶺有著太多的故事在等著我們,有著太多人的記憶。在酒店附近開館的李師傅的記憶里,它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車輪上的防滑鏈,以及南方初來這裡的一些司機,到了嶺上,面對冰雪,不敢再將車輛往下開,有些甚至求救無果中哭了起來。


李師傅是我們在天祝認識的第一個人,他曾是一名貨運大車司機,這些記憶都停泊在了他年輕時的生命里。然而,如今,這一切都已經不存在。與艱苦的記憶伴隨著的當然還有著甜美的現實,烏鞘嶺屬於祁連山支脈,海拔3650米,一年中冬季長達7個月,東西長17公里、南北寬10公里,四季雨水豐沛,山頂積雪終年不化,為坐落在東西兩面的的天祝和古浪兩縣人民提供了醇美不竭的水源和遼闊肥美的草場。


肥美的草場始終是幸福的,也見證了當年在人們洞穿烏鞘嶺、一馬平川走河西的歷程。


1952年10月1日,蘭新鐵路在蘭州破土動工。1954年5月29日,全長967.8米的烏鞘嶺隧道貫通。隨後,蒸汽機車釋放出的大量蒸汽,在一片白色中如同雲里霧裡,在烏鞘嶺的懷抱里煞是壯觀地行走了半個多世紀,而蒸汽機車前部的大燈在夜間傳出的那道明亮的光柱,以及機車啟動時「咣當咣當」的節奏,成了今天一些當地人永遠的記憶。

2006年8月23日上午,全長20.05公里的烏鞘嶺特長隧道實現雙線開通,蘭新鐵路蘭武段(蘭州西至武威南)新增二線鐵路全面建成,至此,歐亞大陸橋通道上的烏鞘嶺「瓶頸」制約被消除。而隨著2013年7月,烏鞘嶺隧道群的建成,甘肅省境內連霍國道主幹線全部實現高速化,使翻越烏鞘嶺不再是一件難心事。




一條條的公路、鐵路就這樣為我們的經濟注入了活力,烏鞘嶺的生態意義卻是近年來才受到了更多關注的。海拔3030米的烏鞘嶺之巔,終年不化的皚皚白雪引人注目,常年不竭的清流好似甘甜的乳汁流向千里沃野,養育了200萬武威人民,維繫著武威乃至河西走廊的繁榮。在她的懷抱中擁有著一大片鬱鬱蔥蔥的天然林帶,它是支撐天祝雪域高原上百業興旺的「綠色寶庫」,又是石羊河流域的主要源頭之一。

同時,烏鞘嶺為隴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也是半乾旱區向乾旱區過渡的分界線,還是東亞季風到達的最西端。其地勢的驟然抬升將遠跋涉萬里,已被南方丘陵、秦嶺等諸多山脈幾乎消磨殆盡的暖濕氣流擋在了自己門前,因而,嶺南和嶺北呈現了較大的降水差異:以南和以東的廣大地區,是年降水量超過400毫米的溫帶季風氣候區;以北的廣大地區,則是年降水兩低於400毫米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區。


道理在這裡已經很明顯,烏鞘嶺以北的廣大地區,尤其是河西走廊的降水,分明是要靠「自給自足」,也印證了這一區域生態的薄弱與脆弱,因此,有人將烏鞘嶺所在的天祝與祁連山,稱為河西走廊沙漠綠洲的生命之源,不僅對河西乃至甘肅的生態系統平衡具有重大的影響,而且對對河西地區生態修復和人居環境的改善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


2000多年前,大漢王朝的軍隊越過烏鞘嶺開闢了舉世矚目的絲綢之路,2000多年後,生活在這一區域的人們在沿著這條路重拾輝煌的同時,也需要修復充滿艱辛的生態環保之路。


在烏鞘嶺上,我們看到了當年漢軍將士修築的長城,它在漢王朝修築的長城中是海拔最高的。雖說,如今除幾處烽燧外,長城很多地方都在呈丘陵狀,被綠草覆蓋,但痕迹依然清晰可辨,甚至,當年將士們在長城沿線修築的塹壕都能分辯得出來,伴隨著長城越過了烏鞘嶺。


《漢書·匈奴傳》記載:「起塞以來,百有餘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門,稍稍平之,卒徒築治,功費久遠,不可勝計。」這段記述告訴我們,漢軍當年不僅在這裡修築起了長城,還修築了雁塞、塹壕、土壟之類的建築,起著防禦敵人及劃疆界的作用。


因為,烏鞘嶺上沒有可以用來修築長城的所需要的黃土,而砂石是很難造就這一龐大工程的,將士們便在這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帶頭極其落的生產工具,從山下幾十里甚至是百里之外的地方向這裡運送黃土。如今,在烏鞘嶺上,我們分明還能聽到一個王朝強大而有力的呼吸。2000多年前,漢軍的金戈鐵馬就是在烏鞘嶺獵獵朔風裡,躍進河西,直搗匈奴的。也可以說,帝國之臂是從這裡張開的,而烏鞘嶺的意義也在這裡被凸顯了出來。


在烏鞘嶺東西兩邊山腳下,分別有兩座古城,嶺北為安遠,嶺南為安門。


安門古城依嶺邊地形而建,東西長130米,南北寬100米,城門向南,現存殘牆已成為兩米高的土埂,建於漢代。安門古城緊靠漢長城邊,向西過河就是金強驛。漢代這一帶長城之外為羌族居住,在這裡設城是為守護長城的軍隊所設的住所。歷史上東西往來的商旅征夫及遊子使者,均需在這裡交驗文書,方可通過,是內地和河西地區的安全屏障。


安遠古城在烏鞘嶺北現安遠鎮,據《秦邊紀略》記載,安遠堡亦稱打班堡,為涼州與庄浪的分界,「且肘腋皆番,河山所隔皆夷,可可口諸番為夷編氓久夷」,四周邊都是少數民族


居住,設立軍堡,以長城為依託,通過烽火台與安門城相呼應,防止入侵,也為絲綢之路往來提供保障。




路,在這裡被打通了,打通了烏鞘嶺這條漫漫的歷史之路,為中華民族在不斷融合中,帶來了兩千年的興盛與繁榮。一代代的文人武士又在史籍里將這裡不斷放大,從這裡走過的不但有張騫,還有玄奘,他們在這裡不僅留下了自己的足跡,也留下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痕迹。


當烽火狼煙散盡,嶺上的長城蜿蜒西去,現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今天的烏鞘嶺上除了穿越隧道的公路上鐵路,還有一條新修的公路不經過隧道越過山嶺,老的不穿越隧道的公路已經被廢棄,很久得不到管護的樣子,已經坑坑窪窪,但仍然有車輛通行。我們沿著新修的公路上到頂,又沿路返回至半山腰至一個叫永豐的居民點,從那裡至老的被廢棄的公路,然後再行至山頂。這樣,我們就等於沿著新舊公路兩次來到了烏鞘嶺上,有機會兩次接觸烏鞘嶺這座被稱為經營河西的門戶。


在新公路所在的山頂上,我們看到了抓喜秀龍鎮的路標,但除了看到了一座亭子,我們並沒有看到居民點,而在亭子前方的不遠處,有一條公路,大約從那裡可以通往鎮子所在地。聽去過那裡的一位路人講,那裡有條岔路口往左走,就是抓喜秀龍草原和馬牙雪山。距草原草原12km、馬牙雪山18km,但走不到2km的樣子就會遇到「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的牌子,遊客已經被「禁止進入」了。至於永豐的居民點也僅剩下了不多的幾戶居民,雖然還能看牧場上的牛羊,但村裡一但老人告訴我們,他們也許很快就要從這裡搬離了。而在老公路的旁邊,還有一條通往更高處的砂石路,但已經被封了。村民告訴我們,在山的那邊有祁連山保護區的管理站以及氣象檢測站,但天氣已經晚,未能成行。


此時,儘管我們穿了薄毛衣和防風衣,但在冷風裡還是被凍得瑟瑟發抖。從資料上看,抓喜秀龍系藏語,意為吉祥富饒之溝,為五世達賴喇嘛命名。地處烏鞘嶺-歪巴郎山-代乾山及馬牙雪山之間的金強河谷及其支流的狹長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2878-3425米之間,地勢比較平坦,草原廣闊,牧草豐富,山水宜人,年均氣溫只有-2℃。




面對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戰略,為處理好當前與長遠之間的辯證關係,抓喜秀龍鎮在優化種植業結構、轉變群眾生產生活方式,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共贏的同時,居住在祁連山功能區核心區和緩衝區的農牧民也將面臨著生態移民的整體搬遷。而我們關於兩個天祝平凡人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未完待續(文/路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路生的文史空間 的精彩文章:

這兩個女人送兩樣東西到西域,至今我們一起享用
霍去病為什麼奪取河西?如今,這裡的人們做的事比趕走匈奴更緊要

TAG:路生的文史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