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百法略說》:佛經中經常出現的「無常」究竟是什麼意思?

《百法略說》:佛經中經常出現的「無常」究竟是什麼意思?

《百法略說》:佛經中經常出現的「無常」究竟是什麼意思?

文:心愚法師

我們說苦、空、無常的時候,經常聽說這個「無常」是指諸法總是處於變化之中,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性。但如果這樣來理解「無常」呢,就類似於前面說過的「老」,或者叫做「異」,對不對?所以這裡的「無常」不是這個意思,它是等同於「死」或者「滅」,我們經常說「但念無常,慎勿放逸,」說的也是這個意思。當然這只是大致的理解了,詳細的內容,我們看看窺基大師的解釋:

言無常者,今有後無,死之異名。又諸聖教,多合生滅,以為無常。蓋生名為有,有非恆有,不如無為;滅名為無,無非恆無,不如兔角。不同彼無,為兔角之常,故曰無常。今唯據死而言。

窺基大師說,什麼是「無常」呢?現在是「有」的狀態,以後成了「無」的狀態,這就叫無常,無常還有一個名字就叫做「死」。「又諸聖教,多合生滅,以為無常。」就是說在佛教裡面經常講眾生在輪迴,不斷的生生死死,眾生就以為真實的有個「死」這樣的法,就假安立了一個「無常」。

《百法略說》:佛經中經常出現的「無常」究竟是什麼意思?

蓋生名為有,有非恆有,不如無為;滅名為無,無非恆無,不如兔角。不同彼無,為兔角之常,故曰無常。」我們知道「四有」這個概念,生有、本有、死有、中有,從「生」開始,就假名為「有」了,我們從生到死這段時間覺得好像是個「有」的狀態,但是這個「有」不是一個恆常不變的有,不像無為法那樣恆常不變,它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狀態,有情是這樣,無情也這樣。有情的死叫做無,無情來說呢,生住異滅的滅也可以叫它為無,但是這個無也不是永恆不變的無,不會像龜毛兔角那樣是恆常的無,這個恆常的無是壓根就沒有過,不是真實的存在。所以呢,這個有情的「死」叫做「無常」。後面說,「今唯據死而言」,就是現在我們就從有情層面而說,無常就是死。

我們再看看普光法師的解釋,是這麼說的:

有已還無,名曰無常。

普光法師說的簡單,就說一個東西或者一個有情啊,「有」了之後,又回到「無」的狀態了,這就叫無常。

然後我們再看看《瑜伽師地論》裡面的說法:


正文

《瑜伽師地論》

於諸行中,已滅壞故,滅壞法故,說名無常。

這裡是說,諸行都有一個壞滅的過程,諸行的壞滅,就叫「無常」。

《百法略說》:佛經中經常出現的「無常」究竟是什麼意思?

我們再看看《雜集論》里的說法,是這麼說的:

無常者:謂於眾同分諸行相續變壞性,假立無常。相續變壞者:謂舍壽時。當知此中,依相續位,建立生等;不依剎那。

這裡說,什麼叫「無常」呢,就是從有情諸行的變壞消失來說,假名安立了「無常」這個概念。什麼叫相續變壞呢,就是壽命要舍掉的時候,就是說有情眾生壽命到頭了,死的那個時候。這裡的「無常」是根據有情處於不同的階段來假立的,依照生、老、病、死這樣的大的階段來安立的,不是依照每個剎那都有生、住、異、滅四相來假立的。

那麼到這裡,生、住、老、無常這幾個概念我們就學完了,仔細體會一下,其實也不是很難,它其實是一個過程,之所以把這個過程看作是假立的,是因為它的主體就是假立的,對不對?它的主體是人我,是眾生,這個生、住、老、無常是從人我來講,如果從法我的角度來講,就是生、住、異、滅,生、住、老等等都是前面學過的「文」,它所詮的是差別,不是詮自性的。它的自性要麼是人,要麼是法,它們自己本身是沒有自性的,所以一再強調它們是假立的,是假名安立出來的。既然生住老死、生住異滅這些都是依據差別而假立的,那進一步體會呢,就會發現它們所指向的自性也是假立的,你再深入的去思考諸法和有情是不是真實的?通過思考佛法去認識,就會明白諸法和有情也都是假相,只不過都是我執和法執而已。這就是為什麼生、住、老、無常這幾個概念要列入「心不相應行法」的這個意義所在,大家可以體會一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思修佛學 的精彩文章:

成功沒有捷徑,抵達光明的前景,必須穿越一段灰暗的歷程
大願法師:追求幸福是人生的永恆主題

TAG:聞思修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