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與中國書法
《漢字書法通解?甲骨文》(文物出版社,2005年)
作者:賈書晟 張鴻賓
1
殷墟甲骨文的發現
殷墟甲骨文的發現,長期以來流傳著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儘管這個故事有不同的「版本」,但流傳最廣的是:清光緒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在北京任國子監祭酒的山東福山人王懿榮(字廉生,謚文敏公)時患瘧疾,在醫生開的中藥方里,有一味藥名叫「龍骨」,葯取回後,王在檢視藥物時,無意中發現這種龍骨上面刻有類似於金文的文字,極為驚詫。王懿榮是一位金石學家,對古文字極為敏感,他立即派人到藥店將有字的「龍骨」全部買下。經研究,這些所謂的「龍骨」,實際上是龜甲和獸骨。其上歪歪扭扭的刻畫,可能是比西周金文更早的一種文字。這個故事來源於加拿大牧師明義士:《甲骨研究》(1933年,齊魯大學石印本)。
另據1903年《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鐵雲)出版的《鐵雲藏龜》自序和王懿榮的次子王漢章1933年所著《古董錄》,都說是山東的古董商攜有字骨片來京師向王懿榮兜售,王懿榮見之狂喜,經「索閱,細為訂考,始知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則確在篆籀之前,乃畀以重金,囑令悉數購歸。」
以上不論哪種說法,王懿榮是認識和研究商代甲骨文的第一人,則是學界一致公認的。
王懿榮的發現,立即轟動了整個文化界,一大批學者,紛紛搜求購買,頓使「龍骨」身價百倍。在一年的時間裡,王懿榮大約搜集了一千五百多片甲骨。遺憾的是王氏尚未來得及作深入的研究,次年(1900年)秋,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當時兼任團練大臣的王懿榮殉難。王氏死後,其後人為了清還夙債,將家產變賣,其中一千多片有字甲骨悉為劉鶚購得。劉又繼續搜集,一、二年內共得五千餘片。1903年,劉氏從所藏甲骨中選拓了1058片,編印成《鐵雲藏龜》一書,是為我國第一部有關甲骨文的著錄。
《鐵雲藏龜》一書出版後,孫詒讓(1848—1908)即著手研究,1904年寫成了《契文舉例》,這是我國第一部考釋甲骨文的著作。雖然由於資料有限,方法不當,考釋錯誤之多,可以想見。但正如王國維所說:「篳路椎輪,不得不推此矣。
2
甲骨學的建立
從王懿榮1899年首次發現和認識甲骨文,到現在整整過去了一個世紀。在這一百年中,對甲骨文的研究,已經發展成為世界性的涵蓋多種學科的一門顯學——甲骨學。在甲骨學的建立和發展中,有許多前輩的學者起到了奠基和開拓的關鍵性作用。其中最為人們稱道的是甲骨學史上的「四堂」,這就是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董作賓(字彥堂)和郭沫若(字鼎堂)。
羅振玉
羅振玉(1866—1940),他在甲骨的搜集、著錄、考釋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曾派其弟到河南安陽小屯求購甲骨並親自到小屯考察。他從1906至1915年近十年的時間裡,共得甲骨近三萬片。據說劉鶚的《鐵雲藏龜》,就是在他的敦促下出版的。此後,他自己著錄的書籍有《殷墟書契前編》(2229片,1912年)、《殷墟書契菁華》(68片,1914年)、《鐵雲藏龜之餘》(40片,1915年)、《殷墟書契後編》(1104片,1916年)和《殷墟書契續編》(2016片,1933年)。他對於孫詒讓的《契文舉例》的考釋工作感到不足,遂又進行甲骨文的考釋。他不囿於《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所限,而是在參照《說文》的同時,利用金文字形與卜辭相互驗證,考釋出大量甲骨文,並且糾正了不少《說文》的謬誤。1910年發表了《殷商貞卜文字考》,1914年寫出了《殷虛書契考釋》,特別是1927年又出版了《增訂殷虛書契考釋》,系統地考證了567個甲骨文單字,在此基礎上可以讀通1217條卜辭。從此結束了甲骨文「群苦其不可讀也」的局面。郭沫若對羅振玉的貢獻作了很高的評價,他(1964年)說:「羅振玉的功勞即在為我們提供出了無數的真實的史料。他的殷代甲骨的搜集、保藏、流傳、考釋,實是近三十年來文化史上所應該大書特書的一項事件。」
王國維
王國維(1877—1927),辛亥革命後,他隨羅振玉東去日本,幫助羅振玉整理甲骨,從此開始了對甲骨文的研究。1917年發表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這是兩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證明了《史記·殷本紀》所記商王世系大體可信,他將卜辭系聯為有系統的古史材料,用以重構商史並推測其社會制度。郭沫若評價說:「卜辭的研究要感謝王國維,是他首先由卜辭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發了出來,使《史記·殷本紀》和《帝王世紀》等書所傳的殷代王統得到了物證,並且改正了它們的訛傳。」又說:「我們要說殷墟的發現是新史學的開端,王國維的業績是新史學的開山,那是絲毫也不算過分的。」
董作賓
董作賓(1895—1963),1928年起,參與領導了小屯殷墟的科學發掘工作。1933年發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論文《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提出了世系、稱謂、貞人、坑位、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體十種斷代標準,將盤庚遷殷至商紂滅亡這8世12王的二百多年歷史(過去一般認為盤庚遷殷是在公元前1385年,帝辛(紂)滅亡在公元前1112年,共273年。按新發表的斷代表盤庚遷殷是在公元前1300年,帝辛(紂)滅亡在公元前1046年,共254年),劃分為五個時期,即著名的五期斷代說,為甲骨商史研究開闢了一個全新的時期。後來的甲骨文斷代研究,雖然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但基本上是對五期說的繼承和發展。對於這些不同意見,迄今學界尚無定論。1978—1983年出版的13冊《甲骨文合集》巨著,仍然沿用了董氏的五期斷代。董作賓的另一貢獻是1945年出版了《殷歷譜》,這部巨著雖然存在不少缺點,但仍可作為研究古代曆法的主要參考書。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他是在羅、王之後,把馬克思主義運用於古文字研究的第一人,他的《甲骨文字研究》(1931年出版)即以研究古文字為手段來研究中國的古代社會。他的《卜辭通纂》(1933年)、《殷契粹編》(1937年)兩書,在商世系的考證、甲骨文字的考釋等方面,有許多獨特創見。晚年,在「四人幫」嚴重干擾下,克服重重困難,領導了在甲骨學史上具有里程碑價值的巨著《甲骨文合集》的編纂工作,他親自任主編,胡厚宣任總編輯。從1961年開始啟動,到他逝世的1978年,這部十三冊的巨著剛出版了一集。直到1983年才全部出齊。
以上我們簡要地介紹了甲骨學史上有名的「四堂」。他們是甲骨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繼他們之後,一大批貢獻卓著的學者,不斷拓寬甲骨學的研究領域並不斷推動研究向縱深發展。總之,現在甲骨學已經是一門世界性的獨立學科。它研究的對象,概括起來包括兩大類,一是對甲骨文自身固有規律的研究,比如文字的考釋,卜辭的解讀,分期斷代,字體和書法,骨版的整治,占卜方法等等,這其中還包括對新的甲骨的發現和發掘、搜集、著錄以及甲骨片的綴合等。另一類則是通過甲骨文對上古歷史、文化、語言、文學以及科技等的研究。甲骨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它必然還與一系列相鄰和相關學科存在著相輔相成的聯繫。比如考古學、歷史學、文字學、語言學、社會學、天文學、曆法學乃至農學、醫學……等。舉世矚目的「夏商周斷代研究」,就利用了甲骨學的一些研究成果。
3
甲骨文與中國書法
現在有許多研究書法史的論著,往往以魏晉時代文學家成公綏在《隸書體》中對中國書法作了熱情洋溢的禮讚,而後又有眾多的評論書法藝術的著述問世,書法作為自覺的藝術活動,正式被認定下來為標誌,作為中國書法史的起點。而對於前此的古代書法,雖也高度讚揚它們的藝術特色,但以其沒有有關的理論,所以還不認為是「書法藝術」,而稱之為「前書法藝術」。
關於中國書法史,以何時為起點,以及如何劃分它的階段,不是本書要討論的內容。這裡要強調的是,先民們從創造文字伊始,便在進行藝術活動。鄧散木先生在《篆刻學》中有一段很精闢的話:「人類所以有文字之故,則不外二因:一為藝術之衝動,一為需要之壓迫。結繩無論已,八卦始於—、--,藝術之衝動也。演而為八,重而為六十四,則需要之壓迫矣。書契始於圖象,藝術之衝動也。進而為指事會意種種,則需要之壓迫矣。大抵藝術不求用,而常為用之始,需要迫於用,而遂極用之衍。西洋文字,肇源於埃及,猶象形也,及羅馬商人以急於用,遂一變而為拼音之字母,雖極其用,然原初之藝術性,則全失矣。中國文字源於象形藝術,衍為六書,既盡文字之用,而其結體仍不失藝術之價值,雖今世病其艱於流通,然中國一切藝術,無不基於文字,絀於彼,盈於此,庶亦可以無憾乎?」
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文字學家李學勤先生也有一段精彩的論述,他說:「中國文字(漢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面最大、人數最多的文字之一,有其自身的特點,就是始終沒有走向拼音文字,因而它和書法,開始便相結合。中國文字的早期形態,包括近年發現的種種陶器刻畫符號,無不帶有藝術的意味。可以說,中國文字的特質促進了書法藝術的產生,而書法藝術的要求,又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規定了文字發展的方向。離開藝術的觀點去看中國文字,總未免有所不足。」
這些精闢的論述,深刻地揭示了中國文字的發展和書法藝術的關係。
甲骨文字本身的藝術特色,確是令人激賞的。1937年郭沫若在其《殷契粹編》的自序中說道:「卜辭契於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千載後人神往。文字作風且因人因世而異,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渾,帝乙之世,文咸秀麗。細者於方寸之片,刻文數十,壯者其一字之大,徑可運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結構,迴環照應,井井有條。固亦間有草率急就者,多見於廩辛、康丁之世,然雖潦倒而多姿,而亦自成一格。凡此均非精於其技者絕不能為。技欲其精,則練之須熟,今世用筆墨猶然,何況用刀骨耶?……足知存世契文,實一代法書,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
從已出土甲骨文資料來看,商代的貞人契刻甲骨,的確是經過專門的訓練的。郭沫若在《殷契粹編》中,分析《粹》1468,1466,1467,1469,1473諸版習刻的干支表。其中1468為牛胛骨的一部分,正反兩面均刻從「甲子」 至「癸酉」十個干支,正面五行,反面兩行,刻之又刻。正面第四行精細整齊,刀法純熟,當是老師的示範之作;其餘各行均歪歪斜斜,異常拙劣,顯然是徒弟學刻者所為。其中第三行,是完全仿照老師的範本而刻的,相對地刻得好些。習刻各行中也有個別字刻得相當精美,與範本差不多,這大概是先生在旁捉刀為之者。據此郭沫若說:「師徒二人藹然相對之態,情如目前。」遺憾的是,師徒進行教學的內容沒有流傳下來。
我們今天所說的甲骨文書法,廣義而言,包含兩重意思,一是甲骨片上 「以刀代筆」的契刻書法藝術,一是指「以筆代刀」在紙上書寫甲骨文的筆墨書法藝術。前者從甲骨文被發現以後,就引起學者們的高度重視,前面所介紹的董作賓關於甲骨文分期斷代的研究,十條標準中有兩條(「字形」和「書體」)就是屬於書法的範疇。至於後者,由於早期研究甲骨文的學者中,有的本身就是有名的書法家,如羅振玉、董作賓、郭沫若等。他們在研究甲骨學的同時,便開始探索如何將甲骨文用於筆墨書法藝術中。這方面的開路先鋒,就是羅振玉。
1921年2月,羅振玉「取殷契文字可識者,集為偶語,三日夕得百聯,存之巾笥,用佐臨池。」這就是《集殷墟文字楹帖》。羅振玉是書法家,時以甲骨文書聯,饋贈友好,從此甲骨文被引入了筆墨書法藝術。
此後,章鈺、高德馨、王季烈相繼也有集聯之作,1925年羅振玉匯總四家所作,編成《集殷墟文字楹帖彙編》,由於種種原因,直至1927年才由羅振玉用了五天時間書寫完畢,爾後影印出版。應當說這是書法史上的一件大事。
羅振玉編《集殷墟文字楹帖》 1985年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整理
1928年西泠印社創辦者之一丁仁(字輔之)出版了《商卜文集聯(附詩)》。
丁輔之《商卜文集聯(附詩)》 2000年 西泠印社
1936年簡經倫(琴齋)又有《甲骨集古詩聯(上編)》問世。
簡經倫 《甲骨集古詩聯(上編)》 民國 線裝
這些集詩、集聯,不僅受到書法界的歡迎,也引起了甲骨學者的高度重視。1952年著名甲骨學家胡厚宣先生在他的《五十年甲骨學論著目》中,於「彙集」類下專設「詩聯」一項,列舉了上述四種集著。從此,為甲骨文書法編著的這類著作,正式列入了甲骨學的著目中。由此可見,甲骨文書法,不僅已是中國書法百花園中一朵絢麗的奇葩,也成為了甲骨學研究中的一個分支。
甲骨文的發現,對我國書法藝術的影響是巨大的。前輩著名書法家葉恭綽先生在簡琴齋《甲骨集古詩聯(上編)》的序中說:「木簡與甲骨為吾國近年二大發見。蓋此二者之發見,實與吾國考古學、歷史學、文字學、文藝學以極大之衝動與補助,非直守叢殘,供玩賞而已。吾國字體之構造特殊,故書法自古即成為藝術。然近者此道日益衰落,余恆以為此由拘於積習,不但不能推陳出新,且並古人長處亦未夢見。第流轉於形骸糟粕,相與絜長較短,而不知全沒交涉也。自漢晉木簡出,而吾人得知隸分章草之真相,因以窺其結構筆法,而知行楷之所從出;自甲骨出,而吾人得悉籀書以前字體書法,而知大小篆之所從出。此不第於字學有裨,抑習書者欲循流溯源,以探奧窽,茲亦實司其管鑰也。」
甲骨文本身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古老的漢字,但是,甲骨文筆墨書法藝術,比起金文、大小二篆、隸、行、草、真各種書體的書法來,它又是最年青的一種門類。儘管老一輩書法家,給我們留下了不少優秀墨寶,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鑒的範例。但是,畢竟它還是一門年青的藝術,從書法的「三要素」來說,不論是「筆法」、「體勢」還是「章法」,都還存在著廣闊的「探索」天地。
現在,在廣大書法愛好者當中,有越來越多的人鍾情於甲骨文書法,特別是「甲骨文發現百年紀念」活動前後,可以說出現了一股「甲骨文書法熱」,這當然是繁榮書法藝術、普及甲骨文知識的大好事。但是,同任何群體活動一樣,在充分肯定健康的主流的同時,也不應該忽視某些不良的傾向。我們認為,對於甲骨文書法愛好者來說,有兩種傾向值得引起注意:一種傾向是,死死地沿著前輩書法家的「套路」,依模脫墼,固守著類似於小篆、隸書、真書那樣的對聯、條幅、中堂等樣式,加之,又沒有前輩書法家那樣的紮實功底,結果,把本來是生動活潑、美麗多姿的甲骨文寫成了像「生物標本」似的「死文字」,這不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繼續開拓前進,而是逐步倒退;另一種傾向是不但不守前輩書家的「成法」,也不守甲骨片上的「成法」,「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其作品從構形到體勢,毫無甲骨文的影子。他們自詡為「不墨守成規」,「大膽創新」。如果循此發展下去,只能離甲骨文書法藝術越來越遠。這兩種傾向,表面看來,好像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極端,實質上二者有一共同之處,就是都不以甲骨文拓片為學習的範本,文字學的底蘊又都不足,在他們的作品中,前人誤釋錯用的字和不依前人造字規律杜撰的字比比皆是。
前已述及,甲骨文書法還是一門年青的藝術,其創作天地非常廣闊,我們希望初學甲骨文書法的同志,能選擇優秀的甲骨文原拓影印本,反覆臨摹,認真思索,在掌握甲骨文藝術精髓的基礎上,探索、創新!使甲骨文書法藝術在健康的道路上向前發展。
(本文內容選自《漢字書法通解?甲骨文》(賈書晟、張鴻賓著,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一章)
《甲骨文》高清大圖分享
轉載聲明:本文轉載自「京師甲骨園地」,搜索「jingshijiagu2017」即可關注。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可加微信)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
※漢代隸書典範——漢甘陵相尚博碑
※沈尹默行書精品《澹靜廬詩剩》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