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論語》:愛學習的孩子 離不開愛學習的老師

《論語》:愛學習的孩子 離不開愛學習的老師

導讀

孔子是天下最偉大的老師,孔子的教育,通過學思、學習的結合,因材施教,啟發、培養樂趣,從而喚醒學生內在的學習力,達到自覺自愿學習的效果。

學與思要結合。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而不思考,則將毫無領悟;思考而不學習,就會陷入迷惑。

學習不思考的人,如果學的是技能,告訴他一樣,他就只會一樣,沒辦法觸類旁通;如果學的是人文知識,不過是一個「書櫥」,裝了很多知識,卻沒辦法轉化為人生的智慧,遇事還會迷惑。

在學與思的關係中,學是基礎。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不吃不喝不睡覺,整日整夜在思考,沒有益處,不如學習。

文化是一輩一輩的人智能沉澱的結果,許多問題,前人早已進行了思索,在前人思索的基礎上繼續往下想,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

只是一個人想,即使想出了一個道理,一了解,可能發現前人早寫在書里了。

學習除了與思考結合,更要在生活中印證。孔子的教學內容可分為四科,德行、言語、文學、政事。這些科目,學了之後都需要在實踐中練習,才能熟練運用。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裡的學,就是今天所說的學習之意;而「習」,就指實踐練習。

「習」的繁體字寫作「習」,上面是羽,下面是白,意喻剛長出白色羽毛的雛鳥拍著翅膀在練習飛翔。

一隻雛鳥學會了飛,這是多麼快樂的事。人也是一樣,學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加以印證練習,人際關係融洽了,幹事順利了,能不快樂嗎?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

有一次,子路向孔子請教,「聽到可做的事,就立刻去做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麼可以立刻去做?」

冉有也問:「聽到可做的事,就立刻去做嗎?」孔子說:「是的。應該立刻採取行動。」

兩次問答時公西華恰好都聽到了,他疑惑的問:「子路和冉求問的是同一個問題,您的回答為什麼不一樣?」孔子說:「冉求做事退縮,所以我鼓勵他;子路勇往直前,所以我讓他保守些。」

冉求曾對孔子說:「我不是不喜歡您說的道,只是我的力量不夠。」孔子說:「力量不夠的人,走在半路才放棄。你不是力量不夠,而是自我設限罷了。」

冉求後來做季康子的家宰,幫季氏聚斂財富,使季氏的財富增加了一倍。孔子非常的生氣,對學生們說:「冉求不再是我的弟子了,你們可以敲著鼓去批判他。」

冉求的意志品質不夠堅定,猶豫退縮,所以孔子鼓勵他要勇敢一點,聽到該做的事,立刻付出行動。

子路不一樣,是個行動力特彆強的人。孔子為了追求理想四處奔波,但四處碰壁,感慨的說:「我的道沒有機會實行,不如乘著木筏到海外去。跟隨我的,大概就是子路吧。」

話音未落,子路就張羅著製作船隻出海了。孔子只好說:「子路的勇敢超過了我,可惜找不到製作大船的木材。」婉轉勸止了子路。

《論語》記載,子路答應別人的事,不會等到第二天。聽到可做的事,沒有完成的話,惟恐又聽到另一件可做的事。因為行動力太強了,實在是忙不過來。

所以,孔子勸子路,聽到可做之事,還應考慮家中的父兄,不要太魯莽。

每個人的性情不同,因材施教,才會獲得最佳的效果。

孔子主張啟發示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教學生的時候,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不去開導;不到他努力想說說不出,不去引發。告訴他一個角落如此,他不能聯想到另外三個角落,就不多說了。

只有發自內心的渴望,才能迸發出最大的力量。當學生為了求知,急得抓耳撓腮時,這時稍微點撥,學生就容易領會,並且能夠從中獲得巨大的快樂。

因此,培養學生,一定要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樂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能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樂趣,這才是最高明的教學法。

通過上述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自我學習的能力,學習才能持久。孔子的教法,真是高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陸九淵:心有多寬 命有多好
不要為了先苦後甜 過著「低配」的生活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