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楊維楨《題黃公望九珠峰翠圖》等作品欣賞
楊維楨《題黃公望九珠峰翠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九珠峰翠接雲間,無數人家住碧灣。老子嬉春三日醉,夢迴疑對鐵崖山。鐵篴
黃公望《九珠峰翠圖》絹本 79.6cmx58.5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該幅無款印,根據王逢題識,知是大痴為草玄道人也就是楊維禎(1296 -1370)所作,又依楊維禎之題詩,因名曰「九珠峰翠」。張光賓先生在《元四大家》中,已將畫作的年代及背景,作了相當詳實的考證。
此圖以楊維禎寓居之「九峰三泖」(在今之上海市松江區)的九峰為背景,畫中樹木造型及山石的皴法,與《富春山居圖》皆有關連相似之處。畫山石以披麻皴法為主,長短兼施,淡墨勾皴再用濃墨逐層醒破,由於畫在綾本中,受其織紋之影響,筆墨之韻味顯得較為獨特。但山石、樹木皆加螺青染色,用筆特擅中鋒使筆,雄健沈著,筆調變化豐富,將山石點染得蒼莽秀逸。
明吳其貞《書畫記》稱此畫:「氣色如新,畫法瀟洒有古雅氣味。」在明暗的對照上,利用前濃後淡,一暗一亮的手法,使層次的推移顯得繁複而深遠,倍增景物之厚度與深度,將雲影嵐光盡收眼底,為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之外的另一巨作。
楊維禎《晚節堂詩札》冊 紙本 縱27.0cm 橫57.1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為六十六歲時書,時楊氏已定居松江數載,常於齋中與友人門生瀹茗品酒,試新筆佳墨,賞題字畫。此詩即用奎章賜墨所書,下筆力透紙背,老辣之甚。本幅為元人法書冊第三幅。
釋文:晚節堂詩為竹洲仙母賦。許姥塘東余姥宅。高年七十見孤風。半生閉戶機杼老。公子讀書燈火同。大兒學仙類耽子。小兒力仕如終童。瑤池春酒介眉壽。阿母蟠桃千歲紅。至正辛丑春三月十有二日。鐵篴道人在清真之竹洲館試奎章賜墨書。、
楊維楨《跋鄧文原急就章》,行書,至正八年(1348)。
楊維楨《題鄒復雷春消息圖卷》
【釋文】
鶴東煉師有兩復,
神仙中人殊不俗。
小復解畫華光梅,
大復解畫文同竹。
文同龍去擘破壁,
華光留得春消息。
大樹仙人夢正甘,
翠禽叫夢東方白
楊維楨《城南唱和詩冊》紙本,手卷,縱31.6cm,橫216.6cm。行書,131行。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款鈐「廉夫」、「會稽楊維槙印」二方。鑒賞印有「太原顓庵王氏拙修堂收藏圖書」、「王掞私印」、「西田」、「婁江王藻儒氏真賞」等,另鈐孫承澤、王南屏私家藏印及嘉慶、宣統內府諸印。題跋有孫承澤、陳獻章、謝肇淛、徐?等家。《鐵網珊瑚》、《庚子消夏錄》、《石渠寶笈》三書著錄。
此卷書《城南雜詠》20首,原詩為南宋著名理學家張栻所作。張栻曾於長沙妙高峰築城南書院,以居學者。《城南雜詠》20首即其對長沙城南諸勝景的詠懷之作。此後不久,朱熹訪張栻於城南書院,和南軒詩作,遂成《城南唱和》20首。朱熹手跡經朱氏五世孫之手散出流傳於世,輾轉歸元人虞子賢。當時張栻所書《城南雜詠》原跡已佚,虞氏遂請楊維楨追和張栻原詩,鐵崖遂錄張栻原詩20首。除原詩外,楊維楨又書「贅評」二則,簡述為虞氏補書起因,並對張南軒詩作了評介,以為「有古風人思致」。
在元代復古潮流中,楊維楨的書法因點畫多不守常規,所以表現得格外出奇。結體上雖無珠圓玉潤和儒雅精到之感,但其筆鋒硬峭,筋骨強健,體勢奇崛,具有一種壯美堂皇之氣象。這與他倔強的個性、深厚的學養又聯繫在一起所以,非常人所及。楊維楨的行草書,其風格在元代書史上也是獨樹一幟的。元代章草的復興是從趙、鄧開始的,但他們未能對章草這種書體作出什麼創新,而以章草筆法雜以漢隸和今草筆法成功運用到行草書創作並形成自己獨特風格的,獨有楊維楨一人。 《城南唱和詩卷》,對章草筆意的運用達到了隨心所欲、揮灑自如的境界。楊維楨把晉唐楷法和漢隸、章草、今草筆法融合在一起,故獨有奇拙、古樸的趣味。明代書法家吳寬評其書:「大將班師,三軍奏凱,破斧缺斨,例載而歸。廉夫書或似之。」徐有貞亦稱:「鐵崖狂怪不經,而步履自高。」此件作品寫於楊維楨67歲時,筆勢開拓,奔放不羈,風格清勁可喜。
【釋文】原原錫潭水,匯此南城陰。岸花有開落,水盈無淺深。納湖 團團凌風桂,宛在水之東。月色穿林影,卻下碧波中。東渚 四序有佳趣,今古蓋共茲。橋邊獨微吟,回首忘所之。詠歸橋 窗低蘆葦秋,便有江湘思。久矣倦垂綸,游魚不須避。船齋 長哦伐木篇,竚立以望子。日暮飛鳥歸,門前長春水。麗澤藝蘭北磵側,磵曲風紆餘。願言植根固,芳芬長慰予。蘭澗 迭石小崢嶸,修篁高下生。地偏人跡罕,古井轆轤鳴。山齋 高樓出林杪,中有千載書。昔人不可見,倚檻竟何如。書樓 開軒僅尋丈,水竹亦蕭踈。客來須起敬,題榜了翁書。蒙軒 流泉自清寫,觸石短長鳴。窮年竹根底,和我讀書聲。石瀨 雲生山氣佳,雲卷山色靜。隱几亦何心,此意相與永。捲雲亭 前年種垂柳,已復如許長。長條莫攀折,留待映滄浪。柳堤 危欄明倒景,面面涌金波。何處無佳月,惟應此地多。月榭 夫容豈不好,濯濯清漣漪。采之不盈把,惆悵暮忘飢。濯清亭 系舟西岸邊,幅巾自來去。島嶼花木深,蟬鳴不知處。西嶼 幽谷竹成陰,懸流著石清。不妨風月夕,來此聽琮琤。琮琤谷 亭亭堤上梅,歷歷波間影。歲晚憶夫君,寂寞煙渚靜。梅堤 風吹渡頭雨,摵摵篷上聲。忻然會心處,端復與誰評。聽雨舫 散策下亭阿,水清魚可數。卻上采菱舟,乘風過南浦。采菱舟 湘水接洞庭,秋山見遙碧。南阜時一登,搔首意無斁。南阜右張宣公城南雜詠二十首,子朱子嘗所屬和者也。南沙虞子賢氏,受朱子詩翰於其眷棣錢廣,而宣公真跡逸矣。余來婁,賢介其友王師道,持捲來征余言。適於宣公集中得其元唱,賢且躬至余邸次,請余追和,未及,先為補書宣公詩。時至正壬寅冬十二月,東維叟楊楨謹再拜書。余既寫詩已,賢復索余評兩前哲詩。朱子之辭不敢評,不意張荊州為乾道道學君子,而矢口小章,亦有古風人思致。如「岸花有開落,水流無淺深」,「日暮飛鳥歸,門前長春水」,又如「古井轆轤鳴」,雖開元詩人不能到。至捲雲一章,惟許晉處士作之,詞人不敢企也。楨贅評。
楊維禎(1296-1370),浙江紹興人,字廉夫,號東維子、鐵笛道人。三十二歲及進士第,署天台尹,以狷介故,為黠吏陷,遂免官,往來蘇松一帶。然心繫國事,曾上正統辯,為時所賞,後復官,會四海兵亂,遂泯跡江浙間。晚年居松江,因其學問文章氣節而來從學者眾。其文放逸險絕,稱鐵崖體,書風亦狂怪清勁,與文風相類。
TAG:書畫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