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開創理工類大學新聞傳播教育的新典範,華中科技大學做到了!

開創理工類大學新聞傳播教育的新典範,華中科技大學做到了!

20世紀下半葉以來,人類的知識創造、積累和文化傳承,逐步體現出跨學科的特徵。在世界一流大學中,促進學科間交叉融合已形成普遍性共識。研究表明,最近幾十年以來,在諾貝爾獎獲獎成果中,超過一半來自於交叉學科領域。不僅在重大科學成就的產生上如此,在人才培養尤其是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方面,學科交叉融合也是有效途徑。

近半個世紀以來,伴隨著全球性科技革命浪潮的不斷高漲,高校的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也在不斷以更加包容的姿態擁抱科學和技術。起步於1983年的華中科技大學(時為華中工學院)新聞傳播教育,正是在這種歷史潮流中,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創新精神,突破既有的新聞教育模式,開創了在以理工類學科為主導的大學中發展新聞教育的新典範。

此前,我國的新聞教育是一種以人文教育為基礎的模式,不論早期的燕京大學新聞系、復旦大學新聞系、暨南大學新聞系,還是新中國成立後甚至是改革開放後創立的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河北大學新聞專業等,皆是如此,有的院系則融入部分社會科學教育。華中工學院新聞系創系主任汪新源教授在1987年的著述中表示,華中工學院創辦了全國理工類院校中第一個新聞系後,確立「應用為主,交叉見長」的思路,力求形成「打開專業基礎」「調整知識結構」「培養動手能力」「造就全能新聞人才」的辦學特色,「對新聞教育進行重大的改革,改變了半個多世紀來我國新聞教育的模式,在全國三十多所高校的新聞系新聞專業中獨樹一幟」。此後,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以理工科為主的院校陸續開創新聞傳播教育。據相關研究表明,截至2017年,我國212所理工院校中,91家開設了新聞傳播類專業,其新聞人才培養目標可概括為「交叉」「寬口徑」「複合型」「全能型」「應用型」,其中或多或少受到華中大新聞傳播教育模式的影響。

華中科技大學的新聞教育,擁有的主要資源背景是學校的理工類學科專業,客觀上決定了文工交叉是必然選擇。為了落實這種教育理念,新聞系一開始就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培養環境等多方面著手,不斷加以貫徹和完善。回顧過去35年的歷程,華中大文工交叉融合的新聞傳播教育,可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1983—1997年是「文理滲透」階段。此階段確立了「以文為主、以理工為輔」,「培養既有紮實人文社科功底,又掌握現代傳播技能的現代化複合型新聞與信息傳播人才」的目標。在此目標下,規划了旨在改善學生知識結構的課程體系,開設了不少理工類課程,如高等數學、自然科學概論、計算機與演算法語言、科學學與科技哲學、汽車駕駛、計算機文字處理與文稿編排、BASIC語言程序設計,以及經管類課程。在此階段,還通過整合課外科技講座、大學生科技節、相關專題研究和各種現代教學手段及資源(如攝影實驗室、汽車駕駛、計算機文稿編排室、廣播電視室),建構文工交叉的教學環境,以利於學生培養。

1998—2007年是「大跨度交叉」階段。人才培養目標被升級為:在學理與術理並重的育人環境中,培養既有較深厚的人文功底,又有較系統的新聞傳播理論,還具有操作現代傳播工具能力的現代化複合型新聞傳播人才。與這種目標相適應,建構了新的課程體系。一方面,在各專業的基礎課中始終貫徹傳播技術類教學,如計算機概論、網路傳播與多媒體製作;另一方面,於1998年開創網路新聞專業,這是我國網路新聞傳播教育的起點。這個專業的核心課程集中體現了文工交叉理念,代表性課程有:數據結構、資料庫設計、應用軟體開發基礎、網路編輯與策劃、信息網路管理、網路傳播綜合實踐等。此外,成立傳播科技教研室,引進和培養多名從事網路傳播教學和研究的教師,組建了交叉型師資隊伍。同時,組織教師編撰出版了文工交叉系列教材,包括《網路新聞傳播導論》《網路新聞傳播實務》《網際網路與社會》《科技發展與傳播革命》《多媒體創作基礎》等,這是當時國內第一套網路新聞傳播教材。

原標題:探索文工交融的新聞傳播教育模式——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傳播教育的創新與實踐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淼 排版編輯:劉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社科院與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聯合舉辦「全球經濟中的中美經貿關係」研討會
謝伏瞻當選中國社會科學院新一屆學部主席團主席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