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北大醫院婦產科醫生遭毆打:醫患矛盾何時才可休?

北大醫院婦產科醫生遭毆打:醫患矛盾何時才可休?

雖說治理醫鬧重視程度一年更比一年高,治理醫鬧的措施也是年年出新招。

即便成立了醫療糾紛人員調解委員會;即便出台了《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方法》

即便推行了醫療責任保險制度;即便提高了醫鬧法律制裁等......

這些制度的出台,並沒有像我們想如此順利,醫務人員被傷害、被毆打,甚至被殺害的新聞依舊時不時發生在我們身邊。

北大醫院婦產科醫生遭患者毆打

上個月22號,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赫英東等三位醫生在值班期間嗎,就遭受患者以及家屬毆打,其視頻錄像在微博和朋友圈大量轉發。

隨後,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就公開發表聲明,目前警方已經介入調查,該事件目前依舊在處理當中。

雖說事件起因還尚未明確,但當晚與赫英東一起參與危重孕產婦搶救手術的主治醫生詹瑞璽,在微博上發表文章,為赫英東事件發生,並呼籲嚴懲肇事者。

這並非只是個例,各種醫護工作人被家屬或患者毆打、醫院醫鬧事件時不時都怕頻繁出現在各大媒體,隨手翻一下就有如此多觸目驚心的傷害醫務人員事件,到底還有多少沒有露出水面呢?

到底怎麼樣才能避免更多醫鬧,降低醫務人員傷害的措施呢?

第一,避免過度醫療

對於患者,除了病情,更多還得看重醫療費用。

身為醫務工作人員,還得不能隨便「揮霍」,以免錢花了病卻沒治好或沒看好,醫療糾紛胚胎也就隨之著床。

另外,醫院有關管理人員更不能將「醫院建設與發展」全部掛在醫生身上,更不能將收入與業務量進行掛鉤。

當然,這種浪費國家醫療資源的「罪魁禍首」早在國家衛計委就明確提出,個人績效工資分配不得與醫療機構藥品、耗材、大型檢查等業務掛鉤。

所以對於檢查和治療是否該不該做,既不是為了經濟效益,更不是患者說的算。任何疾病治療中,醫務工作人員都需對「什麼情況應該做何種檢查」有著明確建議。

第二,給患者更多時間思考

無論是什麼疾病,無論這病是否能治好,更無論是手術怎麼做,又或者手術或出現哪些意外,疾病需要花費多少,這些問題醫務人員都需跟患者以及家屬進行充分的講解。

給患者更多時間思考,避免發生「等待三小時,看病三分鐘」,減小糾葛隱患。對於患者或家屬不理解問題,醫務人員需要詳細溝通,務必在初期化解意見,從而達成共識。

若一旦出現醫療爭議,當事人以及相關職能部門,醫院負責人必須儘早介入,切不可迴避和故意拖延,以免計劃矛盾,最終引發醫患醫鬧事件。

第三,醫院需要儘可能保護醫務人員責任

很多醫患矛盾,在面對患者以及家屬,都是醫生個人所面對,而院方沒有盡到相應的支持和協同作用。

醫生被拖行侮辱,院方一句「沒事」而草草而過;護士被毆打辱罵,院方一句「不重」而簡單處理。

醫院沒有將醫務人員的生命當成一回事,不僅增加了醫務人員心理負擔,更是助長了醫鬧事件放縱。

所以,醫院可以專門成立一個病區協調專家小組,所有患者在面對治療時都需要有個確切認知自己可能發生的風險。

這個專家小組可以共同與患者進行溝通和協商,盡量完善治療,避免醫生個體的風險。

第四,建議患者信用評價體系

矛盾的發生,更多在於雙方彼此的不理解,在如今提倡講究誠信,依法治國的年代,我們除了對醫務人員第三方評定,還需對患者建立信用評價體系。

患者就醫信用評價體系」的推行,並非是給醫鬧者建立「黑名單」,而是希望醫務人員在一定區域內,在統一全部醫療機構中,對患者有個信用參考。

若存在惡意欠費逃款,醫療機構無理取鬧以及發生傷醫、殺醫等行為,就可以進行特殊對待。

醫務人員可以加強對醫療糾紛預防等級,通過某些渠道,定期向社會公布「差評」患者名單,用社會監督來約束患者行為。

屢次發生的醫療糾紛,或許讓很多醫務人員對醫療行業產生厭倦、畏懼等心理。

每當出現醫療糾紛,媒體更不應該成為攪屎棍,

不能用指責的態度,將本已經脆弱的醫患關係推到撕裂的懸崖。

醫患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醫患關係,若僅靠煽風點火,永遠無法解決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說健康 的精彩文章:

朋友再見!奪走臧天朔的肝癌,為什麼往往一查就是晚期?
謀財還害命?能「壯陽」的袋鼠精,請國人放過袋鼠吧!

TAG:漫說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