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抗戰時期最緊俏「軍火」
在外行人看來,豬鬃不過是從豬身上拔下來做刷子的毛,很難將它與戰爭聯繫在一起,特別是將它與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戰爭二戰相聯繫。
豬鬃主要指豬脊背部長而硬的鬃毛,到了戰爭時期,在軍事工業中,從油漆兵艦、飛機及各種軍用車輛到清刷機槍、大炮的槍管、炮筒,更是一樣也離不開豬鬃。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把豬鬃連同鴨毛列入了戰略物資A類,價值與軍火一樣。全世界惟有中國豬鬃產量大、質量高,所有參戰各國要想給他們的武器刷上油漆,不至於讓那些武器裸露著鐵體鋼身上前線,那就一定要用中國的豬鬃。
全世界豬鬃供給量年約6000噸左右,戰前我國即佔75%以上。戰時因交通受阻,中國的豬鬃運不出去,其後果就是參戰各國隨著戰爭的愈演愈烈,更加需要豬鬃,來源卻少了,便造成全世界「鬃荒」嚴重,價格猛漲。中國的豬鬃成了緊俏的軍用物資。
豬鬃出口 支撐中國戰時財政命脈
豬鬃出口是中國戰時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支撐起中國抗戰的財政命脈。1939—1945年出口達2萬關擔以上,共計出口14—15萬關擔,其中80%輸美,20%進入倫敦(出口蘇聯經過新疆),年達1000多萬美元,抗戰期間換匯總量約七-八千萬美元。同時,豬鬃作為主要中國物資通過同德、美、蘇簽訂「易貨貿易協定」供應德(早期)、美、蘇、英,換回中國急需的戰爭物資,如軍火等軍用物資和醫藥用品。
豬鬃大王
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支援抗戰
國民政府《全國豬鬃統銷統銷辦法》,規定民營業收購生產必須申請登記,僅政府豬鬃簽約商才有資格收購、加工、生產、銷售豬鬃,成品一律交政府機構,收購牌價由政府制訂等。當時,國內市場政府收購牌價僅為國際價格的十分之一以下,豬鬃出口利潤90%被政府收取。如民營企業交貨官商,按牌價每箱法幣5萬元,而出口到美國的價格高達67萬元,相差達10多倍之巨。政府官商巧取豪奪,年掠奪民族工商企業收入達到千萬美元(年出口總量2.2—2.3萬箱)。
戰時大後方民族工商業者創辦實業、努力經營豬鬃的出口貿易,對維持國民政府的債權、換取抗戰建國的急需物資及外匯,支持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周恩來當時在重慶曾數次接見豬鬃大王古耕虞,古耕虞等堅決反對政府不顧民間疾苦的官方壟斷豬鬃。周恩來指出:「國民黨官僚資本大搞與民爭利的官方壟斷和掠奪。」但為一致抗戰,他希望 「鬃商不應要求過高的利潤,工商業家要有遠見,也要為抗戰作出犧牲。」這給古耕虞等指明了方向。他們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積極支援抗戰。
1939年初,武漢、廣州淪陷,豬鬃經新建滇緬公路出口;1942年初,緬甸失守,滇緬公路中斷,美國政府指令中國豬鬃由由美軍第十航空隊開闢的「駝峰航線」飛印度轉輸往美國,換回寶貴的外匯。
世界的軍火商盯著中國的豬鬃
歷來為中國豬鬃的最大市場,中國每年豬鬃的輸出量,美國一直佔30%以上。中,美國作為同盟國的「民主兵工廠」,對中國的豬鬃需求更大。當時全美國有四五百家制刷廠,甚至美國每個州的監獄都有自己的制刷廠,這些制刷用的原料幾乎都來自中國。
二戰中,美國政府不僅把豬鬃列入了戰略物資A類,甚至把豬鬃看成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之一。蘇聯、等同盟國也將豬鬃列為急需的戰略物資。
1939年,美國政府訓令駐華使館向中國政府正式提出要求把重慶出口的豬鬃全部運美,中國政府表示同意。但當時,蘇、美、英三國都急需豬鬃,為了分配豬鬃,三國還在華盛頓成立了一個分配機構,由三國代表團共同參加,負責交涉如何從中國取得豬鬃,並協商如何分配,事情才算了結。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中國對外的陸路交通,包括滇緬路、滇越路等都相繼斷絕,盟國所需的中國戰略物資的出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頸。美國市場「鬃荒」嚴重。美國政府隨即頒布了「M51號豬鬃限制法令」,規定2英寸以上豬鬃,全部供應海、陸、軍需,民間(主要是油漆業)只能使用混合毛刷(其中豬鬃用料,限55%),實行管制;製造混合毛刷也須經政府批准,發給證明。從此,美國制刷廠的產量就大大縮減,許多刷廠甚至用舊刷和被油漆膠著的干刷加工後的豬鬃作原料。美國急需豬鬃。
新開闢了中印航線,可以使用美國飛機把駐華的軍需品和軍火從的加爾各答空運到昆明和宜賓。
這是一條充滿危險的航線,美國飛機要飛越海拔15000多英尺的喜馬拉雅山駝峰,這個高度要比當時飛機通常飛行高度高出一倍,而且往往會碰到狂暴的氣流,很容易發生飛行事故。
為了保證飛行員的安全,由美國政府指定美國對外經濟事務局中國分局利用空飛機回航時裝運出口。最後中美雙方達成協議,由的第十四航空隊(飛虎隊)負責運輸。由此可想,中國的豬鬃對戰爭是多麼的重要。它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有了用武之地。
日本作為交戰國的另一方,對豬鬃也是極力搜羅。它在中國淪陷區建立了天津、徐州、上海、廣州五大點。一方面在上海、香港的金融市場套取中國法幣外匯;另一方面,大肆向中國大後方傾銷日貨,以日貨換取戰地輸出品,如茶、絲、豬鬃、植物油及牛羊皮等,同美國換取軍火及軍用物資。
小小豬鬃對抗戰貢獻大
抗戰時期,豬鬃出口是中國戰時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1937—1945年9年間中國出口豬鬃外匯收入達3000萬美元。
抗戰時期中國的豬鬃還有特殊的用途,它是抵償蘇聯和英美等國援華貸款或貨物的重要物資。抗戰期間,中國急需大量的軍火,外匯又緊缺,只好用自己的傳統出口物資鎢、銻、錫、絲、茶、桐油、、豬鬃等作價償還,史稱「易貨償債」。自與國民政府簽訂了一億金馬克的信用借款合同後,1938—1944年7年中,蘇聯、美國、英國先後與中國簽訂了12種貸款協議,三國借款總數達11億美元。借款最多的是美國,佔了56%,蘇聯居第二位佔23%,佔了21%。如此巨額借款,均靠出口債權國指定的物品償還,豬鬃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項。
整個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加強了對戰略物資的管理。1937年10月,即爆發後三個月,國民政府就設立了貿易調整委員會,以應付戰爭的緊急需要。考慮到對外貿易同外匯、對外借款協定的履行以及總的經濟動員密切相關,1938年2月,該委員會的工作移交給了財政部下屬的對外貿易委員會。整個抗戰時期的豬鬃收購運銷,均由貿易委員會的富華貿易公司(後為復興公司)辦理。
1940年2月對豬鬃實行統銷。不久,又實行統購統銷。自1938年至1945年,計收購到豬鬃8萬多公擔,價值法幣70.95億元。豬鬃在對蘇、對美、對英的易貨、購料、償債方面,以及完成其他外銷任務方面,均起著重要的作用。
抗戰初期,中國沿海門戶被日軍關閉,海運沒有了。1938年10月,廣州、武漢相繼淪陷,等隨即中斷,作為大後方進出口物資的惟一通道,顯得更為重要了。1939年春,鑒於陸路運輸任務加大,需要更多的車輛,蔣介石親自指令專管的西南運輸處,負責收購6000至8000箱豬鬃,和美國人換汽車。
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派出一名特使來到重慶,就「易貨償債」的具體事宜進行談判。特使離美前,通過美國駐華使館向中國外交部提出,要求在重慶會見擁有紅色虎牌商標的古青記老闆古耕虞。
談判伊始,那位特使首先申明:他此行的任務之一是向中國要3至6英寸的長鬃10000箱,並表示事關戰爭勝負,要中國政府無論如何保證供應。儘管談判中已經談妥了價格、運輸等事宜,美國特使仍擔心中國政府說話不算數,又另約了古耕虞等幾個有名望的大商人,在總經理的公館裡舉行了一次小範圍的會談,等古耕虞等人點了頭,特使才放心地離去。
為適應抗戰需要,整個抗戰時期中國豬鬃仍然大規模地生產和出口;而豬鬃的出口貿易,對維持國民政府的債權、換取抗戰建國的急需物資及外匯等方面,作用不可低估。
【免責聲明】
文章來源為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
※書|說什麼土味情話,兩千年前的這些語句簡直美爆
※中國最高雅的發言人
TAG:掌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