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茅盾的一份文學評論手稿

茅盾的一份文學評論手稿

茅盾手稿《談最近的短篇小說》

圖片來源:人民政協報

當下近現代名人手稿「炙手可熱」,尤其是那些具有歷史研究價值的手稿,因其稀缺而顯得珍貴而受到青睞,茅盾的手稿《談最近的短篇小說》(以下簡稱手稿)就曾備受追捧。

茅盾的這份手稿作為文學史料的研究價值究竟有多大?手稿的內容是什麼?手稿有怎樣的產生背景?它為何而寫,又為何流落民間?本文將一一梳理,以觀其詳。

「瘦金體」的手稿

這份手稿的文章內容曾發表在1958年第6期《人民文學》上,標題通欄橫排,正文為小5號字體橫排。手稿全部用毛筆寫成,附有當時的《人民文學》發稿簽,說明文章是以此稿為樣本發排的。

手稿中,茅盾的字跡纖細舒展柔美,清新淳雅婉麗,一看便覺得有「瘦金體」的味道。「瘦金體」,乃宋徽宗趙佶所創,其特點是「瘦勁流動,瘦而不枯」。不過茅盾並不同意「瘦金體」筆意,他曾經致函施蟄存說:「我的字不成什麼體,瘦金看過,未學,少年時,曾臨董美人碑,後來亂寫。」

手稿的寫作背景

《人民文學》是文藝界的一份權威刊物,登載茅盾這樣一位重量級人物的評論文章,其內容分量是可想而知的。也許當時茅盾自己未必能夠意識到,手稿發表後,很快就在文藝界產生了熱烈反響。

茅盾為什麼要寫這篇評論呢?

1958年前後的中國文壇有著寫短篇的良好風氣,提倡寫短篇似乎成了那個時候的一種趨勢,連巴金也在《人民文學》著文談自己寫短篇的感想。良好風氣的營造,結出了累累碩果,湧現出許多風格各異的短篇佳作,茅盾甚至把1958年稱之為短篇小說創作的「豐收年」。

茅盾本來就是一位作家、評論家,他寫小說,也寫評論。對於怎樣寫小說,茅盾是內行;評論方面,茅盾早年入行,從事的就是文學批評,早期所作的古典文字校釋(如《莊子》《淮南子》等)、「神話研究」、系列「作家論」,以及後來的「世界文學名著講話」等,都充分表明茅盾作為批評家的深厚素養。

當時的茅盾身兼數職:文化部長、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本來負責的就是文化方面的工作,提攜發現文學新人,也是其職責之一。上世紀50年代,茅盾就經常利用工作之餘閱讀來自全國各地文學青年寄給他的信函、稿件,回答他們提出的各類文學問題。

1958年,《人民文學》雜誌有一個倡議,就是請茅盾每年為雜誌寫一篇分析、評論全國短篇小說的文章,目的是提高小說創作水平,推出、獎掖文學新人。時任副主編的陳白塵將這個倡議告訴茅盾,茅盾欣然答應。茅盾對於全國文藝界的形勢比較清楚,尤其是創作方面的情況,他了如指掌,全國各地的文藝刊物他幾乎都有、都要瀏覽,因此,要讓他寫評論,定是有備而來、成竹在胸的。這篇評論手稿發表之後,緊接著茅盾又寫了《試談短篇小說》《短篇小說的豐收和創作上的幾個問題》等系列文章。

近萬字手稿影響了青年作者

這份手稿共30頁紙,約9000字,選出《進山》《百合花》《七根火柴》《窪地青春》《暴風雨之夜》《一個平常的女人》等9篇作品進行評論,每一篇評論都用作品事實說話,詳略得當、切中要端,既有肯定,也指出不足。其中,他更讚賞《七根火柴》和《百合花》。

對於《七根火柴》,茅盾是這樣寫的:「全文共計不過二千字,似乎不可能有多餘的字句來浪費篇幅,可是作者還能騰出一手來寫環境,烘托出那七根火柴是怎樣地關係著千百人的安全;作者用總篇幅的三分之二描寫主人公的形象,可是我們並不覺得它和整體的比例不適當,因為作者在描寫主人公的形象的時候也即是故事在發展的時候,一切都是在動而不是靜止的。」他肯定「全篇人物形象是鮮明的,故事的發展也很緊湊」。

對於《百合花》,他認為,故事情節很簡單,講述的是「我軍前沿包紮所里的小插曲」,人物只有兩個,19歲的團部通訊員和農村少婦。但簡單的故事不簡單,它的核心內容反映的是「解放軍的崇高品質」和「人民愛護解放軍的真誠」這一重大主題。應該說這樣的題材,在當時的許多作家那裡都曾嘗試過,但多表現得「莊嚴」與「慷慨激昂」,有模式化的傾向,但這篇小說則不同,委婉低吟、樸素自然,讓人耳目一新,顯出不同的風格,這風格就是「清新」「俊逸」。

茅盾予《百合花》以「風格」加持,是很難得的,但也不無道理。他用了2000餘字從布局安排、故事發展和人物表現等進行詳細分析給出理由。他認為這篇小說在「展開故事」和「塑造人物」上「結合得很好」,讀者是「通過故事發展的細節描寫獲得人物的印象」的,為此他以作品例子逐一說明,逐一印證,足見其對作品的欣賞與偏好。

茅盾總結說:「對於《百合花》,……我以為這是我最近讀過的幾十個短篇中間最使我滿意,也最使我感動的一篇,它是結構謹嚴,沒有閑筆的短篇小說,但同時它又富於抒情詩的風味。」對於茅盾的評論,作者茹志鵑後來說,這是一股力量在鼓舞著她,這篇「醜小鴨」居然也有那麼「可愛的地方,甚至還有它的風格」……「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風格』這個詞與我的作品連在一起」。

同茹志鵑一樣,《七根火柴》的作者王願堅也說:「他(指茅盾)對那樣一篇不滿二千字的小說,竟用了四五百字去談論它,而且給了那麼熱情的稱道和鼓勵,我被深深地激動了。」

當然,茅盾的評論更多的還是指出問題,除《百合花》《七根火柴》屬於特例外,幾乎所有篇什都點到了。對於杜鵬程的《一個平常的女人》,茅盾認為,「和作者其他的作品比較起來,這個短篇不算是好的」。為什麼?一是表現人物的細節做得不夠;二是流水賬似的敘述方式削弱了表現效果。杜鵬程也是一位老作家,之前曾寫過長篇小說《保衛延安》,獲得了好評,但這篇短篇被點到了要害。杜鵬程後來說:「茅盾多次指出過我的作品的不足和失敗之處,從而使我得到終生難忘的教益。」

可以說,茅盾的評論文章,一定程度影響了文壇創作,對指導青年文學創作、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茅盾最後把閱讀後的感想作了三點歸結:一,短篇小說大都不短,不少是超長短篇,凝練剪裁不夠;二,使用第一人稱過多過濫,藝術概括能力有限;三,環境描寫不能與人物行為有機搭配。

手稿緣何「流落民間」

茅盾生前對自己的作品手稿要求很嚴,除必須應酬的一些親朋好友的題字題詞(包括書信)外,從不輕易出手或示人。茅盾逝世後,其親屬在茅盾手稿管理上也相當謹慎,所捐出去的手稿一般都很有講究。因此,茅盾的手稿一般都收藏於文學館、圖書館、檔案館,以及北京、浙江兩處茅盾故居。那麼這份手稿怎麼會流入民間呢?

可以肯定的是,刊載該文的《人民文學》並沒有將手稿交還茅盾。茅盾曾是《人民文學》創刊時的第一任主編,儘管時任主編為張天翼,但作為老主編,其手稿很可能作為特殊稿件,即作為內部文件歸檔處理。

當時茅盾身兼多個職務,指導文化工作、提攜發現文藝新人,當是其職責之一,而評論,是茅盾的「拿手活」,這份手稿也可能作為普通公文處理了(即「普發性文件」),也就是說作為「不歸檔」處理。按通常的文件處理辦法,「不歸檔」一般就是「待銷毀」處理,但並不意味馬上銷毀,也有暫緩執行。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文化部門首當其衝受到衝擊,《人民文學》停刊檢查,茅盾的這份「待銷毀」手稿很可能就因此流落他處。

(作者單位為福建省邵武市檔案局)

來源:人民政協報

責任編輯:劉淼 排版編輯:劉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張江等:以傳世之心打造傳世之作
「第二屆全國世界史中青年學者論壇」在滬召開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