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皇帝是如何抬高自己的?

康熙皇帝是如何抬高自己的?

文|王宇丹

中國儒家有一種宏大的政治理想,名曰「君師合一」——治理天下的是君主,教化百姓的也是君主,君主又可謂之「君師」。但是這個理想在清朝以前並沒有完全實現,因為「君」一般是由統治者擔任,而「師」的角色則多是士人階層來擔任。而清前期的皇帝們,卻將「道統」(儒家傳道系統)和「治統」(治國系統)進行結合,真正實現了「君師合一」。我們來看看康熙皇帝如何操作。

根據《清太祖實錄》可知,康熙帝曾說:「朕惟天生聖賢,作君作師。」其意思很明顯,認為自己是天生的「君師」。他又在《序》中說:「朕惟古昔聖王所以繼天立極而君師萬民者,不徒在乎治法之明備,而在乎心法道法之精微也。」康熙帝不僅僅是要治理百姓,還是要在心法、道法上都掌握統治地位。康熙的孫子乾隆皇帝非常稱讚此做法,並進行效仿,給自己的定位是:「朕膺君師之任,有厚望於諸生。」

康乾二皇之所以有信心將自己抬到「君師」的高位,其實是因為已經做過一系列的準備。清前期的皇帝們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以「異族」的身份入主中原,所以便通過祭孔儀式、經筳學習等行為來強化自身儒家弟子的形象,同時還進行「學術方面的塑造」,比如編撰儒家典籍,構建屬於自己的理論體系,繼而運用這些理論來控制士人的道統意識。帝王們用這一系列的文化措施來使士人們打從心底認同自己的道統地位以及「君師」身份。

論述至此,令人不禁生疑,康熙皇帝費這個勁是為了什麼?答案很簡單——鞏固統治。試想,有關道統的理論學說如果全由皇帝來壟斷,其實便意味著其已變成皇帝的統治工具了。一些御制的儒家典籍還會作為教材進入學校。顯然,清前期的皇帝已經牢牢控制著思想文化領域,讓那些威脅統治的危險思想和言論沒有存在空間。

所以,在「君師」康熙帝面前,文人士子的處境是非常艱難的,他們不僅喪失了道統的話語權,還要受到處於道統高位的康熙帝的批評。康熙帝在御制的《朱子全書序》中說:「朕一生所學者為治天下,非書生坐視立論之易。」意思是批評士人們的政治評議缺乏實際經驗。就算是到了晚年,康熙皇帝也還是批評士人政見「甚未允當」。

總之,中國自古以來道統與政治分開的局面被改變了,原本的士大夫是有權用先王之道等學說來對帝王進行責問或者評議的,道統可以稍微制約治統。但是在康熙皇帝這裡,無論是學術思想的權威,還是政治的權威,都由他一人做主,士人徹底失去話語權,只能埋頭研讀經典。

參考文獻: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形象的建立》,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與阿拉伯帝國開戰後慘敗,這場戰役最終阻礙了唐朝的西進擴張
清朝也有「偷渡」:臨行前主動燒紙的走西口,到底是走向何方?

TAG:明清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