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我們為何有拖拖拉拉的習慣?

我們為何有拖拖拉拉的習慣?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拖拖拉拉的習慣,他們常常抱怨生活被「拖延症」攪得一團糟:你以為我們願意這樣一拖再拖啊?那麼,我們為何又會那麼愛拖延呢?

我們

都有「拖延症」

估計很多人的一天都是這麼過的:鬧錶響了,嘀咕著「再睡一小會就起」;手邊有工作對自己說「過會再做」,直到老闆開始要發飆了,才著急上火臨時抱佛腳。生活中,信用卡賬單一定要拖到最後一天才還;面對堆成小山的臟衣服總想等等再洗;和親友聚會時,總有人遲遲不到;牙齒上小小的齲洞總不願意去補,直到疼得要命才去看牙醫……也許是你,也許是你的朋友,都有這樣拖拖拉拉的習慣,這種拖沓行為現在被稱為「拖延症」。

一本風靡全球的著作《拖延心理學》估計,大約有70%的大學生存在著拖延的問題,正常成年人中也有多達20%的人出現拖延行為。

不僅普通人,很多名人也愛拖延,達·芬奇就是個最著名的「拖延症患者」。達·芬奇的傳世名作《最後的晚餐》,是在他的資助人威脅要砍掉給他的資助費用之後,才迫於壓力完成的,而另一幅名作《蒙娜麗莎》一畫則用了20年才完成。

拖延

是為了躲避焦慮

別以為拖拖拉拉是小事,說真的,一邊背負著「不靠譜」的惡名,一邊被自己的負罪感折磨,很多人抱怨生活被「拖延症」攪得一團糟:你以為我們願意這樣一拖再拖啊?

那麼,我們為何又會那麼愛拖延呢?大部分人會覺得,「拖延」這種不願意干正事的行為是因為懶惰。但心理家們並不這麼認為,理由是最嚴重的拖延症患者,做某些事情也是乾脆利索的。在心理學家看來,拖延是人們對抗焦慮的一種辦法。

焦慮可能來自於對失敗的不安和恐懼。從表面上看,很多「拖延症患者」並不爭強好勝,甚至看起來毫不在意。一個工程承包人,經常拖著不交競標書,直到來不及為止。他聲稱自己「對工作上的競爭沒有興趣」。但事實的真相是,他懼怕自己在競爭中的失敗,就用一種「不感興趣」的狀態來掩飾自己的真實感覺。

有時候,拖延還帶點「給自己找台階下」的意味。通過拖延,人們把自己放入了一個很難成功的境地。就像你用一隻手打籃球,你就可以為自己慘淡的得分找到一個好的借口:我只是沒有用上另一隻手而已。同時,他們還可以幻想:要是我嘗試,我一定能贏。就像一個單身男生不斷吹噓,要是他有時間打電話的話,他可能會有很多浪漫的艷遇。

如何

對抗「拖延症」

雖然拖延是為了逃避不喜歡做的事,但一味的拖延並不能讓人感到快樂。因此,對付拖延成了一場很多人每天都在上演的惡戰。

據說,雨果光著屁股寫作,讓他的僕役把衣服藏起來,這樣他就不能在本該寫作的時候跑出去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馬斯·謝林曾說,他很樂意為一個沒有電視的客房預付高價錢。而試圖減肥或完成項目的人有時會跟朋友打賭,這讓如果他們履行不了諾言就要掏錢了。2008年,美國一個名叫查珀希爾的電腦博士生編寫了一個名為「自由」的軟體,可以讓人長達八小時上不了網,以免分心,這個軟體據說已經有7萬5千多個用戶。

從這些與拖延的較量中不難發現,如果有個「外部聲音」發出命令,我們大多數人會立正傾聽。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心理學實驗:老師在一開學的時候,給三個班的學生安排了論文作業。第一個班,在期末之前把論文交上去就可以;第二個班,學生自己定交論文的時間,一旦確定時間就不能更改,比自己定的時間遲交論文要扣分;第三個班,老師規定了交論文的時間,開學第3周。最後的調查結果顯示,第三個班的學生成績最好,第一個班的學生成績最差。

依靠外部工具能完成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但要捨棄自己的部分自由,這確實是「拖延症患者」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大腦的起源?
戰場神兵——電磁炮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