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三大望族:國民黨四大家族均不在其列
原標題:民國三大望族:國民黨四大家族均不在其列
民國至今,對中華人文精神做出重大貢獻的望族不少,其中名聲最大的前三名則是江蘇無錫的錢家、江西修水的陳家、河南唐河的馮家。錢家擁有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三大科學家,和錢基博、錢穆、錢鍾書三大鴻儒;陳家有陳寶箴、陳三立、陳寅恪、陳衡恪、陳封懷五位名士,馮家則以馮友蘭、馮沅君、宗璞「一門三傑」聞名於世。
錢家:利在天下必謀之
錢氏家族的聲望源遠流長,相傳是一千多年前五代時期吳越國王錢鏐的後嗣。錢鏐祖孫三代、五位國君,以其卓越治理使吳越國富甲江南。錢鏐後將其三十三個兒子派往江浙各州,使錢氏家族很快繁衍開來。自錢王開始,錢家歷朝歷代皆有俊傑,眾多狀元、無數進士。宋明以後尤其是明清時代,錢氏家族湧現出眾多的政治家、文學家和著名學者,如宋代的錢昆、錢易;明代的錢士開、錢謙益,清代的錢大昕、錢名世、錢曾、錢坫、錢魯斯等。海外學者也曾對錢鏐家族文人群體的形成和成就做過深入研究。民國年間的《錢氏家乘》記載,國內有跡可循的錢氏宗脈有一百多支。
至現代,除「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近代力學奠基人錢偉長和「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和國學大師錢基博、著名教育家和歷史學家錢穆、著名學者兼作家錢鍾書外,錢家還出了水利專家錢正英、著名外交家錢其琛、台灣社會活動家錢復、著名金石書畫家錢君陶、著名物理學家錢致榕等等。錢氏後裔人才輩出,遍布全球,僅當代國內外科學院院士以上的錢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這個由優秀人文淵源貫穿至今的大家族,實在令人敬佩有加。
令人驚奇的還有錢氏家族中傑出的「父子檔」:錢基博、錢鍾書父子,錢玄同、錢三強父子,錢穆、錢遜父子,錢學矩、錢永健父子等等。二○○八年,錢永健與日、美兩位科學家共同榮膺諾貝爾化學獎。曾任美國波音公司總工程師的傑出空氣動力學家錢永健是錢學矩的兒子,錢學矩是錢學森的堂弟。錢永健的哥哥錢永佑是神經生物學家,兄弟倆十幾年前就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綿延一千多年的錢氏家族何以如此興旺發達、彪炳於世?記得二○○八年六月「吳越錢王與長三角繁榮主題報告會」在杭州臨安舉行時,錢學森在賀電中說「我們的先祖,他的政績只是『致富一隅』,而我們後人的事業,是使整個中國繁榮富強。老祖宗地下有知,是會高興的!」想起寫在無錫錢氏祠堂的《錢氏家訓》中有一句話是:「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必謀之」,此言或許正是錢家為中華民族培育了無數大師精英的原動力吧!
陳家:人文淵源好傳統
位於江西修水縣桃里的「陳家老屋」,是又一個著名的人文世家。這個顯赫家庭因誕生了陳寶箴、陳三立、陳寅恪三代名士而聞名遐邇。
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在晚清時期領導了頗有影響的湖南新政,是一位有魄力、有建樹的封疆大吏;陳寶箴是晚清維新派名臣。一八五二年鄉試中舉人出仕,文才韜略深為兩湖總督曾國藩賞識。先後任浙江、湖北按察使、直隸布政使、兵部侍郎。一八九五年在湖南巡撫任內與按察使黃遵憲、學政江標等辦新政,開辦時務學堂,設礦務、輪船、電報及製造公司,創立《湘學報》,堪稱「封疆大吏」中惟一傾向維新變法的風雲人物。
陳三立,維新四公子之一,清末同光體詩派代表人物,近代愛國詩人;陳三立乃近代「同光體」(指「同治」、「光緒」兩個年號)詩派重要代表人物。陳三立自幼聰慧博學,洒脫而不媚俗。常以詩會友,自謂「憑欄一片風雲氣,來做神州袖手人」,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維新四公子」,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有「吏部詩名滿海內」之譽的陳三立不問政治,但為人正直,富有民族氣節,為社會興利不遺餘力。他在家鄉創辦新學,讓出私宅作課堂,延聘外國教師,開設英語及數、理、化新課目;注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他還主持正義、為民請命,將地方上的惡霸及貪腐官員繩之以法。
陳寅恪,學貫中西,曾留學日本、德國、法國、瑞士和美國,在哈佛大學,他與吳宓、湯用彤並稱「哈佛三傑」。一九二六年,三十六歲的陳寅恪與梁啟超、王國維應聘為清華研究院導師,被譽為「清華三巨頭」。一九二九年他提出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為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的終極目標。吳宓說他是「全中國最博學之人」,梁啟超則對人說「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作為現代著名史學家、教育家,陳寅恪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崇高聲譽。
除陳寅恪外,陳三立長子陳衡恪是近代著名畫家,時與齊白石齊名,還擅長篆刻、書法、詩文;而陳衡恪次子陳封懷是著名植物學家。「陳門五傑」成為修水人的驕傲。出於對近年來「陳寅恪熱」的關注,筆者今夏專程赴江西省修水縣義寧鎮桃里「陳家老屋」參觀,這座東西長百米、坐南朝北的明清徽居大宅院,氣派不凡,蔚為壯觀。正廳中央懸掛陳門五傑的畫像,卧室、客廳、書房、茅房等古色古香,門外還保留大片良田,江南耕讀世家之貌歷歷在目。
馮家:書香門第重學養
河南省唐河的馮氏家族,出自桐柏山麓的唐河縣祁儀鎮,這裡位於豫鄂兩省交界處,瀕臨歷史文化名城南陽和武漢三鎮,山青水秀。此地傳承黃河文明脈絡,又浸潤長江文化氣息,堪稱得風氣之先的「風水寶地」。
馮家是個家學淵源的書香門第,馮友蘭祖父馮玉文擅長詩文,遺有《梅村詩稿》一部。父親馮台異也崇尚文學,著有《復齋詩集》。伯父馮雲異和叔父馮漢異均為學富五車的秀才,都有詩文傳世,馮家自來注重教育,無論男女,小孩子七歲一律上學,接受私塾教育。而馮家又顛覆了「復古」式的私塾,思想開放,引進新學。馮友蘭從小就讀《地球韻言》一類新書。馮友蘭與弟弟馮景蘭、妹妹馮沅君學業優異,上世紀二十年代先後考入北京大學,後又出國留學,有「唐河三傑」之譽。
馮家家學淵源,子女皆好學上進,名聲遠播。馮友蘭的姑媽馮士鈞,是一位天才女詩人,可惜英年早逝,只留下一部詩稿《梅花窗詩草》。馮友蘭是中國近現代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享譽「一代宗師」;馮景蘭為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礦床學重要奠基者;馮沅君是文學史家、五四時期先鋒女作家、新中國首位女性一級教授。馮友蘭的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大多學有所長各有建樹。馮友蘭的長子、美籍華人馮鍾遼,如今是享譽全美的工業鍋爐專家。馮友蘭之女──宗璞是馮家第三代才女的代表。她自幼受家學熏陶,隨父住在未名湖畔燕南園,十六歲開始發表作品,一九五一年畢業於清華英語系,後任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其名著《紅豆》,文筆細膩委婉,洋溢著深厚的人文關懷。近年來她抱病創作系列長篇《野葫蘆引》,其中《東藏記》獲茅盾文學獎,堪稱當代中國為數不多的學者型作家。
今天,「錢學森之問」──我們為什麼培養不出具有國際影響的大家巨匠?──正在成為社會各界議論的焦點。是啊,我們的大學怎樣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傑出人才?
細想之,不妨從無錫錢家、修水陳家與唐河馮家尋求答案。一部家族史也是一部社會史和文化史。如何繼承、發揚三大望族的血脈淵源與人文精神,意義深刻呢!
※毛澤東對劉伯承為什麼一直另有看法?
※蔣介石與張學良在抗日上的真正分歧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