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儒家思想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

儒家思想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意識,可以稱之為儒家傳統生態意識。這種思想歷經千年,對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儒家認為,人類社會天然地存在於自然環境之中,大自然是人類的衣食父母,人們的衣食住行用的一切原料無不來自於自然界,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從這種認識出發,儒家有認識自然、敬畏自然,保護自然、適度利用自然,植樹惠民、克己節制,生態教化、以人為本,天人相類、天人合一等生態意識。

儒家生態意識首先是建立在認識自然的基礎上的。「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周易·序卦傳》)「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論語·陽貨》)這段話揭示了孔子對大自然規律的敬畏。敬畏自然是人們社會活動的前提和基本規則。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都依賴於對自然的認識,我們當前要建設的生態文明也需要對自然的正確認識。儒家對自然的認識是有科學成分的,它能讓人們產生敬畏自然而非盲目征服自然的意識。

生態文明,說到底,是人對自身行為和自然環境之間關係的認識體系。《論語》中記載,孔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為了滿足生活需要,人們也釣魚打獵,但是孔子不用漁網捕魚,也不射歸巢的、歇宿的鳥,因為它們可能正在養育幼鳥。這種保護自然的觀念對中華文明綿延傳承功不可沒。

曲阜孔廟現存有「先師手植檜」,相傳是孔子親手所植。後人都以此把孔子推崇為植樹造林的先賢。當代中國是一個缺林少綠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應該有植樹惠民的意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相比,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期盼相比,生態欠債依然很大,環境問題依然嚴峻,缺林少綠依然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以造林為頭等大事,目前是全世界人工林種植量和保存量最多的國家,這也是對中華民族偉大植樹惠民基因的傳承。

克己節制,既是孔子儒學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孔子對人類保護自然的要求和準則。當前我們面臨巨大的生態環境壓力,資源約束不斷趨緊,更應該注意克己節制,節約資源。習近平主席指出:「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大部分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原因是來自對資源的過度開發、粗放型使用。如果竭澤而漁,最後必然是什麼魚也沒有了。」這是當代生態文明建設遵循的原則之一。

在儒家看來,人和自然本質上是相類的,共通的。王陽明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大學問》)所謂大人,就是君子,就是得仁的人,仁者必有天人合一的意識。「仁」在《論語》中出現了100多次,也是孔子生態思想的終極歸宿。一方面他用對自然的態度辨別人的品性德行,另一方面他把自然保護的成績作為「仁政」的標誌。

本文原載於《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趙樹叢),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慎獨與誠意:清白做人,坦蕩做事
《笑林廣記》笑話10則,笑過之後暗驚心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