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忘了烏鎮西塘吧!這才是江南第一!不僅有如畫景色,更藏著一個驚天秘聞,改變了一個王朝的命運!

忘了烏鎮西塘吧!這才是江南第一!不僅有如畫景色,更藏著一個驚天秘聞,改變了一個王朝的命運!

原標題:忘了烏鎮西塘吧!這才是江南第一!不僅有如畫景色,更藏著一個驚天秘聞,改變了一個王朝的命運!


鄭宅古鎮是位於金華浦江縣。自南宋建炎年間開始,歷經宋、元、明三朝旌表,鄭氏家族以孝義傳家,世代清廉,故又被稱為「鄭氏義門」。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親賜鄭氏一家為「江南第一家」。



她的傳奇故事在於:其一,這一家族十五代同居生活,300年不分家,鼎盛時期鄭家3000餘人同吃一鍋飯;其二,鄭義門173人為官,官位最高者位居禮部尚書,卻沒有一人因貪墨而遭罷官。


歷史上,一個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旌表,可稱「義門」。歷朝表彰的「義門」中,一般五世、七世就屬難能可貴。而鄭義門,其合眾生活的熱鬧場景,卻足足延續了十五世。



天下家法第一文典


是什麼,使這個尋常的人家有著如此強大的凝聚力?又是什麼,讓這個傳統的家族延續著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讓我們把歷史的鏡頭回放到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年間。一個名叫鄭琦的老人,自感不久於人世,召子孫來到鄭家祠堂,並立下遺囑:「吾子孫有不孝、不悌、不共財聚食者,天實殛罰之」。就是這一聲臨終前的囑託,開啟了鄭氏家族十五世的故事。



鄭氏先人已不在,然而留下的家風家訓,卻實實在在刻在石碑上,流淌在鄭氏子孫的血液里。


《鄭氏規範》節錄


善治家


【第十四條】

家長專以至公無私為本,不得徇偏。如其有失,舉家隨而諫之。然必起敬起孝,毋妨和氣。若其不能任事,次者佐之。


釋義:家長以至公無私為根本,不得以私情而有所偏向。如其有過失,全家隨時可以規勸他。但規勸方式必須以孝敬為準則,不能傷害家庭和氣。家長本人確實不能勝任管理事務的,由年齡居第二者輔佐他辦事。


【第十五條】


為家長者當以誠待下,一言不可妄發,一行不可妄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


釋義:作為家長,應誠懇地對待兒女,言行舉止都要以身作則。


【第二十五條】


擇端嚴公明、可以服眾者一人,監視諸事。四十以上方可,然必二年一輪。有善公言之,有不善亦公言之。如或知而不言,與言而非實,眾告祠堂,鳴鼓聲罪,而易置之。


釋義:選擇為人端正嚴明、並能服眾的一人,監視家族各類事務。擔任監視的人必須年滿四十歲,且二年一任。家中有好事及不好之事,都由監視在公堂上提出。如知道後不提議的,或說得不切實際,家眾可告於祠堂,鳴鼓聲罪。然後更換並選擇新的監視。


【第二十九條】


造二牌,一刻「勸」字,一刻「懲」字,下空一截,用紙寫貼。何人有功,何人有過,既上《勸懲簿》,更上牌中,掛會揖處,三日方收,以示賞罰。

釋義:製造木牌二塊,一塊刻「勸」字,一塊刻「懲」字,下半部空出一段。何人有功勞,何人有過失,不僅記入《勸懲簿》,還要寫在紙上分別貼到「勸」、「懲」二牌的下半截空白處,在家眾會拜處懸掛三日,以示賞罰。


【第三十八條】


新舊管皆置《日簿》,每日計其所入幾何,所出幾何,總結於後,十日一呈監視。果無私濫,則監視書其下,曰:「體驗無私」。後若顯露,先責監視,次及新舊管。


釋義:新舊管都要設立《日簿》記載每日收入多少,支出多少,並匯總結果於後,每十天呈報給監視審核。如果確實沒有胡亂使用,監視則簽上「體驗無私」四字,待後若發現有過度和不正當的費用開支,首先責罰監視,其次再責罰新舊管。


敬祖先


【第一條】


立祠堂一所,以奉先世神主,出入必告。正至朔望必參,俗節必薦時物。四時祭祀,其儀式並遵《文公家禮》。然各用仲月望日行事,事畢更行會拜之禮。


釋義:建祠堂一所,以供奉先祖神位,家族有重大事務必到祠堂稟告祖先。到每月初一、十五日必須在祠堂舉行參拜儀式,逢傳統節日必須敬奉時鮮果品。春夏秋冬四時祭祀儀式都應遵照《文公家禮》。但舉行祭祀儀式的日子為每季季中月份的十五日,即夏曆二月十五日、五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十一月十五日。祭祀完畢,再舉行會拜之禮。


【第四條】


祭祀務在孝敬,以盡報本之誠。其或行禮不恭,離席自便,與夫跛倚、欠伸、噦噫、嚏咳,一切失容之事,督過議罰。督過不言,眾則罰之。

釋義:祭祀務必孝敬,以向先祖表達報答恩德的誠心。如果有人在行禮之時不恭敬,隨便離開席位,站立不正、打哈欠、伸懶腰、打呃、打噴嚏、咳嗽,一切失容之事,由督過出面提出處罰。如督過不言,大家議罰。


【第六條】


子孫入祠堂者,當正衣冠,即如祖考在上,不得嬉笑、對語、疾步。晨昏皆當致恭而退。


釋義:子孫進入祠堂,應當衣冠端正,猶如先祖親自在上,不得嬉笑、談話,走路要穩、慢,不得快步,早晨和黃昏進入祠堂時都應該極其恭敬地進退。


【第一百三十八條】


凡遇生朝,父母舅姑存者,酒果三行;亡者則致恭祠堂,終日追慕。


釋義:凡是遇到父母公婆生日,健在的則敬以酒饌果品三行。亡者則到祠堂敬上供品,終日追認思念。


尚節儉


【第一百二十八條】


子孫不得與人眩奇鬥勝兩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儉,吾何害哉!

釋義:子孫不得與人炫耀新奇比賽爭勝,兩不相讓。他人有他人的奢侈,我們有我們的儉樸,這對我有什麼妨害呢?


【第一百三十條】


家業之成,難如升天,當以儉素是繩是准。唯酒器用銀外,子孫不得別造,以敗我家。


釋義:成就一份家業,確實難於上青天,所以必須以勤儉樸素為準繩。除了祭祀用的酒器用銀子製造外,不得用銀子製造其他任何器具,以敗我家。


【第一百三十六條】


子孫不得無故設席,以致濫支。唯酒食是議,君子不取。


釋義:子孫不得無故擺設宴席,造成過度的開支。僅以酒食是否豐盛來衡量人品,品格高尚的人是不會採納這種做法的。


【第一百三十九條】


壽辰既不設筵,所有襪履,亦不可受,徒蠹女工,無益於事。


釋義:壽辰既然不設筵席,所有送來的鞋襪亦均不可接受。因為那樣不過是白白浪費女工,對於益壽延年沒有益處。


重教育


【第六十八條】


子弟年十六以上,許行冠禮,須能暗記四書五經正文,講說大義方可行之。否則,直至二十一歲。弟若先能,則先冠,以愧之。


釋義:子弟年滿十六歲可以舉行冠禮。但必須能背頌《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及《詩經》等五經正文,並能講說其中的道理。否則至二十一歲再行冠禮。弟弟若先能背誦,則比哥哥先行冠禮,以此激勵兄長。


【第一百一十六條】


延迎禮法之士,庶幾有所觀感,有所興起。其於問學,資益非小。若哤詞幼學之流,當稍款之,復遜辭以謝絕之。


釋義:聘請通曉禮儀法度的儒生為師,就有可能讓學子通過學習有所啟發,學業上有所進步。那樣的老師對於解答疑問、講授學業,幫助是不小的。那種只會言語雜亂之詞、教授幼童習字描紅的先生,可以先略微款待,然後婉言辭退他們。


【第一百一十八條】


子孫自八歲入小學,十二歲出就外傅,十六歲入大學,聘致明師訓飭。必以孝悌忠信為主,期抵於道。若年至二十一歲,其業無所就者,令習治家理財。向學有進者弗拘。

釋義:子孫自八歲入學學習文字、音韻,十二歲外出就學,十六歲開始學習關於道德教化學說。必須聘請名師教導,學習內容以孝悌忠信為主,以期望掌握為人處世的道理。若年至二十一歲,還未能在學業上有所成就的,令其學習治家理財。學業一向有上進的不拘於此。


【第一百二十七條】


子孫處事接物,當務誠樸,不可置纖巧之物,務以悅人,以長華麗之習。


釋義:子孫處事及待人接物,應當誠懇樸實,不要設置細巧之物,取悅於人,以滋長華麗的習氣。



睦鄉鄰


【第九十二條】


立義冢一所。鄉鄰死亡委無子孫者,與給槥櫝埋之;其鰥寡孤獨果無自存者,時賙給之。


釋義:公堂設立埋葬無主屍骨的義冢一處。身後無子孫的鄰里鄉親死亡,公堂提供棺材安葬。無法生存的鰥寡孤獨族人,由公堂按時給予接濟。


【第九十七條】

里黨或有缺食,裁量出谷借之,後催元谷歸還,勿收其息。其產子之家,給助粥谷二斗五升。


釋義:街坊鄰里有缺食的,可根據我們自己的力量撥出稻穀借給他們。秋收後仍然以稻穀歸還,勿收利息。如有生育孩子的家庭,則提供他們助粥谷二斗五升。


【第九十八條】


展葯市一區,收貯藥材。鄰族疾病,其症彰彰可驗,如瘧痢痛癤之類,施藥與之。更須診察寒熱虛實,不可慢易。此外不可妄與,恐致誤人。


釋義:公堂開設葯市一區,收貯藥材。鄰居親族如有疾病,其症明顯可以查看的,如瘧疾、炎症、皮膚病之類,及時與之施藥。在診斷時,須仔細察看病人的寒熱虛實,不可輕心忽視,更不可亂施藥物,以誤他人。


【第九十九條】


橋圮路淖,子孫倘有餘資,當助修治,以便行客。或遇隆暑,又當於通衢設湯茗一二處,以濟渴者。自六月朔至八月朔止。


釋義:塌梁橋和爛泥路,子孫若有餘資,當助款加以修理,以方便行人。炎熱夏季,自六月初一起至八月初一日,在通衢要道路口,擺設熱茶一二處,以解行人之渴。



崇清廉

【第八十六條】


子孫器識可以出仕者,頗資勉之。既仕,須奉公勤政,毋踏貪黷,以忝家法。任滿交代,不可過於留戀;亦不宜恃貴自尊,以驕宗族。仍用一遵家范,違者以不孝論。


釋義:對有才能可以出仕的子孫,公堂應給以相當的資助和勉勵。子孫出仕為官後,應該奉公守法,努力政事,不要涉足貪污受賄之事,以辱沒家庭、觸犯家法。任滿離職,不要過於留戀官位,亦不應該自認為尊貴,對族人趾高氣揚。即使外出為官亦必須遵守《規範》。違者以不孝論。


【第八十七條】


子孫倘有出仕者,當蚤夜切切以報國為務。憮恤下民,實如慈母之保赤子;有申理者,哀矜懇惻,務得其情,毋行苛虐。又不可一毫妄取於民。若在任衣食不能給者,公堂資而勉之;其或廩祿有餘,亦當納之公堂,不可私於妻孥,競為華麗之飾,以起不平之心。違者天實臨之。


釋義:出仕為官的子弟務必早晚都要記住如何報答國家,關懷體恤窮困的黎民百姓,對他們應該如慈母愛護自己的兒子一樣。對鳴冤求助的百姓要有哀憫側隱之心,務必訪查真情,不要苛刻虐待。更不能妄取百姓的一絲一毫。子弟在任時若衣食不能自給,公堂則給予資金補貼;奉祿若除衣食費用之外還有節餘的,節餘部分必須交納給公堂,決不可私與妻子兒女,讓她們競相置辦華麗的服飾,而使其他人產生不平之心。違者上天會實實在在地將不幸降到他們的頭上。


【第八十八條】


子孫出仕,有以贓墨聞者,生則於《譜圖》上削去其名,死則不許入祠堂。如被誣指者則不拘此。


釋義:子孫在出任官員期間,有因為貪污受賄而臭名遠揚讓公堂知曉者,生前則在《譜圖》上削去其名字,死後則不許入祠堂。如被誣告冤枉者,則不拘於此。


《鄭氏規範》雖然是鄭氏的家訓,延續的是鄭家的家風,但包含的生活態度、道德修養、學識涵養,仍然適用於現代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鄭氏規範》經宋濂整理帶至南京,成為明代典章制誥的藍本,被哈佛大學學者視為「大明律」的重要思想源泉。中紀委、國家監察部網站力推「鄭氏」家風,中央電視台《記住鄉愁》等多有報道。


驚天秘聞


明代第二位皇帝建文帝的下落之謎,一直是歷代人們的話題,也是研究者反覆考證的課題。而在江南第一家卻有著許多與建文帝有關的傳說與遺存,這些傳說和遺存跟建文帝密切相關,而這些又與江南第一家與帝王之家的淵源緊密相聯。



這老朱家的第一個皇帝,叫朱元璋,也就是明太祖。都說「打江山易,坐江山難」,這朱元璋從元朝的手中奪得江山,建立大明王朝後,就開始思忖起坐江山的事。管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是管理國家。有可能就在這個時候,有大明「開國文臣之首」稱謂的宋濂向朱元璋推薦了「鄭義門」。這個宋濂在「鄭義門」當過老師,深知「鄭義門」的前前後後,宋濂致仕還鄉後,還和他人幫著規範過鄭氏家規168條。朱元璋從鄭氏族人所獻的鄭氏家規中,尋找到了一些治國理念,所以才有了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親賜「江南第一家」的旌表。



時間從現代倒回去看,於「鄭義門」而言,明初的這段時間,也是他們鼎盛的時光。皇帝一次又一次的嘉獎,讓他們備感榮焉,於是才引出一段江南第一家與建文帝的關係。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建文帝,建文帝名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兒子。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朱元璋稱吳王時,立朱標為王世子,朱標隨宋濂學習經傳。他自幼受到悉心教導,朱元璋對他寄予厚望,多方培養。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標被立為皇太子。朱標天性仁慈,對兄弟十分友愛。也許這一點被馬上皇帝的朱元璋所不喜。朱元璋不光殺性重,猜疑心更重,加之太祖身體又很健康,所以朱標這個皇太子不是那麼好做,頗有些鬱悶。朱標對自家老爺子大伐功臣很有意見,並與朱元璋爭吵。某天,朱元璋把太子叫到跟前,讓他把一根長滿刺的荊棘拿起來,太子試了幾次,也無處下手。朱元璋說:「你怕刺不敢拿,現在我把這些刺給你去掉了,你再拿不是更好嗎?現在我殺的這些人就是刺啊!」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因「風寒而斃」,死因令人奇怪。風寒實質上就是指風和寒相結合的病邪。在《素問·玉機真臟論》解釋為:「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說白了,風寒就是現在的感冒,因感冒而死,有點解釋不通。皇室的政治鬥爭很殘酷,一點小事有可能就會被人利用,煽風點火,引來災難。為了保全皇家的威嚴和名聲,皇帝會對一些影響到皇家威嚴的人採取不法手段剝奪其生命,然後把不能公之於世的死因歸於「風寒」。


朱標死後,朱允炆被明太祖立為皇太孫。六年後,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也離開人世,於是,朱允炆登基為帝,時年21歲,史稱明惠帝。朱允炆性情因與其父差不多,溫文儒雅,皆以寬大著稱。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請求修改《大明律》,他參考《禮經》及歷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條過份嚴苛的條文,深得人心。


明太祖在位的時候,為了鞏固皇室,他大封宗室為藩王,這些藩王擁有私人護衛軍隊。對朱允炆來說,這些藩王大多是他的叔叔,又有封地又有兵權,他心中很是不安。縱觀歷史,藩王作亂的例子不要太多哦。朱允炆即位後,下令各王國的地方文武官員俱聽朝廷節制,採取削藩政策,先後廢黜周王、湘王、齊王、代王及岷王。但在部署對付年齡最長、軍功最多、武力最強大的燕王朱棣時,一個致命的弱點出現,由於朱元璋生怕大臣起來造反,為了給子孫後代創造一個他認為穩妥的氛圍,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武將殺,文臣流放或毒死,像前面提過的宋濂因牽涉胡惟庸案,雖已致仕,也不能免,被流放四川,途中病死。看似江山是穩固了,但朱允炆接手皇位後,就發現可用人才不多。


因為身邊謀士缺乏實際的政治經驗,在對付朱棣時,打草驚蛇,引發了燕王先發制人的念頭。在權衡利害之後,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起兵反叛。他以「靖難」為名,向南京進軍。


金川門之變,朱棣得以進入皇城,一場大火之後,發現了幾具屍體,據說其中一具是朱允炆。這是官方必須要這樣宣布的,否則朱棣就即位不了,如果即位不了,那也就沒有後來什麼明成祖一說了。


那麼朱允炆被燒死了嗎?答案是否定的,為何這樣說?因為江南第一家的有關資料表明,朱允炆從南京出逃後,是躲在「鄭義門」的。因為宋濂是太子朱標的老師,所以,朱允炆對宋濂的學生也有好感,宋濂的學生,大家熟知的被明成祖誅十族的方孝儒,就是朱允炆的得力助手,以「鄭義門」八世祖鄭洽為代表的江南第一家學子也得到了朱允炆的重用。南京朝廷武將緊缺時,鄭洽還被建文帝封為留守衛都尉指揮使,鄭洽和他人組織南京軍民與朱棣的軍隊進行戰鬥。


據有關史料,「靖難之變」時跟隨建文帝的共有22人,其中就有翰林待詔鄭洽。當時情況非常危急,眾臣提議:「忠臣出於孝義之家,浦江鄭氏義門孝義家可居。」鄭洽對朱允炆說:「臣蒙高皇隆恩,無以為報,今正其時也。」


乘船一路南下,建文帝就這樣來到了浦江「鄭義門」,江南第一家。這個頗有點「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意思。爺爺朱元璋策封,孫子朱允炆避難。


「鄭義門」的家長把建文帝藏在萬松嶺和古樹蔽天的東明山西麓這個地方。江南第一家至今留有反映建文帝在這裡避難史實的古迹,幫助建文帝羈難脫身的枯井「建文井」,以及供建文帝藏身的小閣樓「老佛社」等。至今,還有一隻朱允炆的靴子供奉在江南第一家,當然真正的那隻靴子肯定上交國家了。鄭氏子孫們結婚用的禮堂昌三公祠的18塊門板上,中間花板雕刻的就是建文帝從繼承皇位到退位出逃江南第一家的完整故事。


據說,建文帝避難來鄭宅街上觀燈解悶,被迎龍燈的村民認出,馬上半跪行禮,龍頭也隨著半跪的人下顛,此後,這種其意在向建文帝行禮的蹺腳燈頭即行禮燈頭,一直在延續。


既然被人認出,告密的人肯定會有,「鄭義門」是肯定不能待了,怎麼辦?一條路,繼續逃亡,沒有辦法的辦法。


鄭洽護衛著建文帝逃向南方,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建文帝泛舟出海,去了南洋,並在某個小島上過著自食其力的隱居生活。當時中國去南洋的人很多,據說張士誠失敗後,他的一些部下就逃往南洋,拓荒移民。有人考證,建文帝避難福建泉州開元寺,並在開元寺出海,最終隱居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海岸。



為什麼說出海避難這個說法有其可靠性,我們來看鄭洽。鄭洽護送建文帝到南方後,他並沒有跟著建文帝出海,也許他另有任務,反正他隱居在福建寧德鄭岐村。2010年3月,福建寧德鄭岐村鄭洽的後裔前來「江南第一家」認祖歸宗,重續延脈。


此前「江南第一家」祭祖時都是鳴鐘二十五下半,鳴鐘半下是何意?原來鄭洽忠於建文帝而不顧家族安危,隱姓埋名,隨建文帝出奔,鄭氏族人怕受牽連,就在家譜中暫時削去了鄭洽的名字。鄭氏後裔在祭祖時本應先鳴鐘二十六下,然因諱鄭洽之名,只得鳴二十五下,但後代子孫不甘隱其名,在二十五之後,復鳴半下,以示鄭洽隨建文帝出奔之意,這一習俗延續至2010年。在福建寧德鄭岐村鄭洽後裔前來「江南第一家」認祖歸宗儀式上,600多年後,第一次敲響了二十六下完整的鐘聲,「失蹤」六百多年的鄭義門第八世孫,建文帝的從亡大臣鄭洽終於歸宗。由此可見,建文帝當時沒有死在皇宮大院內,而是出逃在外。



由於朱允炆出逃海外的傳聞,明成祖朱棣放心不下,他擔心建文帝糾集當地的中國人,或者是以宗主的身份號召南洋諸國興兵,因此特意派遣太監鄭和數下西洋,主要就是尋找建文帝,否則,如為宣揚國威,為何要用太監,正因為尋找建文帝是皇帝家事,朱棣又不想讓更多的人知道,相比而言,太監是皇家傭人,更可靠一些,於是朱棣派太監帶隊出海尋找。《明史》也是這般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而且在鄭和的船隊里,還有一部分是錦衣衛,專門負責偵緝,想必是為了探知建文帝蹤跡的,否則在海洋當中,要錦衣衛做什麼?那可都是特務啊。明朝對周邊國家又沒有什麼侵略的野心,朱元璋開國之初就列有不征之國的名單。


建文帝的下落,數百年爭訟不決,已成歷史懸案。但從「江南第一家」鄭氏族人提供的資料來,建文帝沒有死在當時的火海中,也是不爭的事實。


江南第一家


青山庭院古鎮,小橋流水人家


鄭宅至今尚存有江南第一家鄭氏宗祠等一批重要文物群落,有遺址二十餘處,鄭氏家祠為當年族人同居的活動中心,始建於元初,佔地約六千六百平方米,結構宏敞,風格古樸,令人驚奇的是祠內鳥雀不居,蜘蛛不留,蚊蠅無跡,夏日清涼無比。



宗祠正廳高懸著許多歷代名人題匾和聯語,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前廳及拜廳天井內有宋濂手植的古柏,枝幹虯勁,上薄雲天。宗祠周邊又有孝感泉,九世同居碑亭、東明書院、老佛社、建文井等古迹。



當走進「江南第一家」這規模巨大,氣勢宏偉九座牌坊時,深深感受到浦江鄭家在歷史長河中的顯赫地位與功績。位於鎮口的九座牌坊建築風格和用材都各有不同,有用木頭,石頭,磚頭。分別寫著「江南第一家」、「孝義門」、「三朝旌表」、「有序」、「恩德」、「麟鳳」、「取義成仁」、「禮部尚書」、「九世同居」。每個牌坊都有一個不同的故事。



穿過牌坊,沿著溪流便可慢慢深入古鎮。這道小小的溪流由西向東橫貫全鎮,名為白麟溪。溪水不深,溪面不寬,卻是小橋密布流水潺潺,婉約而別緻,象徵著鄭家九世同居源遠流長。




如今,鄭宅鎮居住的基本都是鄭氏後人,這條小溪便是他們的生活水源。白麟溪彎多流緩,自古就因「十橋九閘」而遠近聞名,十座單孔石橋分布在全長不過半里路的街面上,兩岸居民通行極為方便。九個水閘就造在每座橋的上端以控制水量,水呈梯形一級一級往下淌,為小鎮增添了無限風光。



沿溪而走,在溪邊有一口方井名為「孝感泉」。相傳南宋初年,天下大旱,當年首創合族同居始祖鄭綺的母親卧病不起,想喝清涼的水。鄭綺四處尋水未果,急得雙膝跪地,乞求上天賜下甘霖。鄭綺的孝心終於感動上天,一道閃電打在白麟溪邊,炸出一道裂縫,地下湧出了清涼的泉水,孝感泉由此而來……這樣的孝悌故事在鄭宅數不勝數。



在孝感泉左側是昌三公祠:也稱眉壽堂,這裡是鄭氏家族舉辦婚禮的地方。鄭氏家族早在幾百年前就實行一夫一妻制,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是絕對不能納妾的。而且鄭家人選媳婦、女婿最看重人品,絕不接納品質低下的紈絝子弟。



走進公祠,迎面是一塊牌匾,上題有「鳳麟」二字。在牌匾後供有一尊「老佛像」,意在此悼念建文帝。明朝建文帝遜國出逃,來到浦江鄭洽家(時官翰林院侍詔)忠孝可侍,遂後將其藏匿昌三公祠內。後又因故被發現,官兵追捕到鄭家,文帝藏於井中得以脫危。從此,鄭治隨建文帝過上逃亡的生活。鄭家為悼念建文帝在昌三公祠供「老佛像」一尊。



這座曾與明朝皇室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祠堂,如今看來依然富麗堂皇,盡顯氣派。房上屋樑滿是精美絕倫的木雕,讓人嘆為觀止。只是走近一看,個別精美的人物雕刻面部已被破壞。據說這些都是文革時期傑作,讓人感到痛惜。



「江南第一家」原指鄭氏宗祠,建築結構透著濃郁的明清風格,共有五進六十四間房,布局恢弘開闊,為當年族人的活動中心。或許是用料的緣故,多年來祠內鳥雀不居,蜘蛛不留,蚊蠅無跡,夏日清涼無比。



鄭氏宗祠里有各種牌匾、對聯,廳堂里擺著塑像,牆上刻畫著各種圖案,生動再現了鄭氏家族的生活場景……邊走邊看,彷彿置身當年那個繁盛的大家族中。



「江南第一家」已經融入了愛民忠國,崇義重德,清廉自律,為賢是舉,遵規守法,謙和民主,敬祖尊老等諸多文化元素,蓄積了厚重的歷史遺存與豐富的文化底蘊。



「義門鄭氏」忠孝仁義傳家,以「孝義」名冠天下,明太祖親書「孝義家」又稱「鄭義門」。鄭義門「九世同居」的基點就是一個「孝」字,先孝後有義。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中國傳統文化就提倡「以孝治天下」,稱「孝為德之本」。



整個鄭氏宗祠的正廳前及兩側的邊廳花園內各有一個長方形池塘,三個池塘剛好形成一個「品」字,意為告誡族人,做人品行要正。塘水略有點渾濁,不過水裡的紅鯉還算清閑自在。



鄭家人之所以造這幾口井,一為告誡鄭氏族人,二為畜水。鄭氏家族龐大,幾千人居住在一起防火也是一件大事,這些井水以備不時之需。在鄭宅中頭次見到這個東西,不知為何用。聽當地人介紹後才知道,這是古時的消防車。據說要使用這個器物得二十多個壯漢,且需要一定的配合方能使用,衝出的水柱可達百米之高。



據說現在我們所走的鄭義門是邊門,當年鄭氏家族希望族中有人高中狀元,再開正門。正門臨白麟溪而開,確實與眾不同,雕龍畫鳳,十分華麗,上寫有「鄭氏宗祠」四個大字,只可惜一直以來鄭氏未有人高中狀元,為官都為皇帝欽點,因此此門至今未開。



出鄭氏宗祠往右沿白麟溪走可見昌七公祠,它位於白麟溪上游,雖然結構看起來與昌三公祠並無差異,但作用不同,這裡是鄭家人吃飯的地方。當年鄭宅千餘人過著大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統一安排。吃飯時男女老幼分開,負責膳食的人會根據不同年齡、性別燒制不同菜肴,想必是為了合理膳食吧。有時,家族的家長會在吃飯時討論一些家族事情,一舉兩得。



如今,小溪兩岸仍住著鄭氏後裔,民居、商店一家挨著一家,房屋經過簡單而古樸的翻修,將古鎮襯得更加古色古香。在鄭宅人的心裡,白麟溪流淌在幽幽的歲月里,承載著過去、現在和將來,靜靜地流淌。



作為一個以血緣為紐帶的傳統家族,「家」是一個核心活動中心,首先要突出一個「家」,鄭宅的這個家,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家,而是「江南第一家」,這是它的靈魂所在,也是我們行走在其間應當體會的深層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華旅遊 的精彩文章:

TAG:金華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