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試主考官被和珅陷害,乾隆認為是冤案,可處理結果讓人大跌眼鏡
乾隆六十年,是大清歷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年,為慶祝行將到來的禪位大典。好大喜功的乾隆帝為了昭示天下臣民,下旨舉行恩科會試,當年是乙卯年,因此這一年的會試稱為乙卯恩科。本來是普天同慶的大好事,可是這一科會試中卻出現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
從秋闈到春闈,鄉試會試關乎著無數舉子的命運。窮困和苦讀的士子不知凡幾,然而總是幸運者少失意者多,一生無出頭之日的屬於大部分。幾乎每一屆科試,都會鬧出或大或小的事端,小的很快就過去,大的則釀成政治風波,一些人的命運也就此發生改變,甚至是萬劫不復。
乙卯科場風波煽風點火者就是和珅。這一科的會試主考官是左都御史竇光鼐,他是朝野公認的飽學之士,可他素來意氣用事,性情急躁,是一位頗有性格的正直大臣。因為性格原因,竇光鼐幾次與人鬧矛盾,在官場是也是几上幾下。當然,像他這樣的人,與和珅是尿不到一個壺裡的。
擔任這一科副主考的是禮部侍郎鐵保和副都御史方維甸,他們的資歷都遠不如竇光鼐,因此在定名次時並無太多發言權。竇光鼐所定的第一名、第二名都是浙江人,大家認為這樣不妥,應該將其中一個放到第二甲,避免遭到非議。可是竇光鼐根本聽不進,認為他是憑文章取士,何須管是哪個省的。
發榜那天,會元是浙江舉子王以鋙,第二名是他的親弟弟王以銜。親兄弟聯袂榜首,也是科舉史上一段佳話。然而輿論大嘩,很多舉子聚集在都察院外鬧事鬧嚷不休。和珅剛好有了機會,於是他上奏乾隆帝,說竇光鼐曾三次任職浙江學政,且不聽副主考之言將兄弟二人定為魁首,其中必有私弊。
事實上,乾隆帝對竇光鼐還是有點喜歡的,他的學識詩文,他的持正敢言,包括他身上的那個「臭脾氣」。在乾隆看來,像竇光鼐這樣的人實屬少見,和那些唯唯諾諾的官員不同。可是這一次乾隆也心生疑竇,下旨所有取中者重新加試。
清代的科舉史上,皇帝下旨重新複試的案例並不少見。也怪王氏兄弟不爭氣,眼見外界傳聞不斷又有乾隆帝生疑,在驚懼之下,他們發揮不好,成績很一般。弟弟考了個二等第四名,哥哥居然成了三等第七十一名。如此一來,疑點大增。
為此,乾隆帝還親自調閱了王氏兄弟的考卷,認真審核過後覺得兄弟二人也算是有學問之人,能在會試中被取中也合情合理。因此,乾隆帝並未認定此科會試有作弊嫌疑。但是他又覺得竇光鼐於掄才大典漫不經心,命以四品休致,兩位副主考各降四級。
其後,乾隆又下令讓大臣仔細閱卷,以免遺失有真才實學者。皇上發話,臣下也是個個用心,每份考卷仔細審核判定。經過排查之後,閱卷大臣發現竇光鼐主持會試閱卷時非常認真,根本不存在什麼營私舞弊的行為。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殿試時,和珅為讀卷官,王家兩兄弟只有王以銜准許參試,最終仍然得了第一名。殿試是在保和殿應試,閱卷大臣以前十名進呈御前,拆開第一卷時,乾隆吃了一驚,問:「這不是原來竇光鼐定的會元嗎?」和珅似有幾分尷尬,回稱是會元之弟。
乾隆又問:「這是誰取的?」紀曉嵐回答說是自己判的卷子。乾隆哈哈大笑,說:「難道和珅和紀曉嵐也是營私舞弊嗎?」殿試之後,乾隆已經印證了竇光鼐的冤枉,對肇事者和珅不過也是略加責備。意外的是,竇光鼐卻沒有被重新開復,而是頂著冤屈捲鋪蓋回家養老了。
※此人是江湖好漢,後被朝廷招降成大清悍將,戰死後太平軍以禮厚葬
※此人是淮軍後期三大戰將之一,鎮南關一戰中,大清欠他一個公道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