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身系詔獄苦讀書:明內閣首輔楊溥事上

身系詔獄苦讀書:明內閣首輔楊溥事上

作者:史遇春

先說讀書。

提到讀書一事。

國人最先想到、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關於這一句話,我認為:

這完全是引誘的導向;

這完全是功利的導向;

這完全是低層次的導向;

這完全是低級趣味的導向。

為什麼這麼認為呢?

因為,如果把這話翻譯成白話,那就是:

好好讀書,書讀好了,就有金錢、就有美女。

如果讀書,僅僅是為了金錢、為了美女,那麼,這書不讀也罷!

如果讀書,僅僅是為了金錢、為了美女,那麼,完全可以選擇其他的途徑,不唯讀書這一條路。

如果讀書,僅僅是為了金錢、為了美女,那麼,書讀好之後,有了金錢、有了美女,會不會就導致墮落腐化?

如果讀書,僅僅是為了金錢、為了美女,那麼,書讀好之後,並沒有金錢、也未得美女,這會不會致使夢幻破滅、希望沉淪?

如果讀書,僅僅是為了金錢、為了美女,那麼,自古以來,很多讀書人的清貧,難道不是在不斷地證明這句話的錯謬嗎?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譏笑我愚頑酸腐,有人或許會恥笑我自命清高。

先別急!

別急著下結論!

愚頑酸腐,我自省自知,在我身上,確實不會少。

自命清高?還是算了吧!我承認,自己沒有那個特質。

之所以否定黃金屋、顏如玉,是因為,如果把這做了讀書的出發點,那麼,從一開始,一切便錯了。

如果,從一開始,讀書的立意便錯了,那麼,讀書似乎也就沒有什麼用處了。

如果,從一開始,讀書的出發點便錯了,那麼,讀書也就發揮不了改變世界的作用了。這麼說,似乎有點假大空,但是,從理想的角度出發,這麼說,也就剛剛好而已。

說了這麼多,終於可以說到我所理解的、之所以要讀書原因了。

再次強調,首先必須拋開功利的讀書目的。

須知,讀書的終極目的,是導向理想與精神的。

下面,就分層次來看之所以要讀書的原因:

第一,讀書是為了知識的傳播、承繼、創新。

這是讀書最基礎的原因所在。知識的傳播、承繼、創新,是人類進步的基礎。這雖然是讀書的最淺層次的原因,但是,不經意間,還是把讀書推到了人類進步的高度。

第二,讀書是為了與不同的人進行精神交流,通過讀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擴延自己的思想境界,拓展自己的心靈空間。

就個體而言,畢竟,一個人的精力有限、閱歷有限、認知有限。讀書,就是打開精神世界的大門,進入千姿百態、色彩繽紛的思維空間,與不同信仰、不同歷練、不同思想的人溝通交流,這是對自我閱歷與認知不足的填充,也是對自我內心貧乏與蒼白的補足。

就人生而言,前路漫漫,時日悠長,很多事情,都無法長久地讓心靈得到安穩。讀書,是有涯之生當中的無涯樂趣。讀書,是可以樂此不疲、是可以貫穿整個人生的事情。一個人,從孩童時識字開始,到生命的終結,都可以讀書,都可以通過讀書化解人生中的種種。

第三,讀書是為了塑造自我,培育良好的素養。

人的一生當中,幼年時期的成長,因為辨識力不足,所以,自我的塑造、素養的培育,大多依賴於父母、憑藉於師長。但是,一生之中,幼年時期的時日畢竟很短。人生之中,個體一輩子成長的大多時間,是靠自我來完成的。自我的塑造、素養的培育,雖然也有社會歷練一途,但是,最好的方式,還是讀書。

這種讀書,對個體的要求比較高。

一是心胸。

心胸的廣闊,讀書也是修鍊的路徑之一。

讀書,要有心胸。

讀書的心胸,就是要能夠容得下各種觀點;讀書的心胸,就是要能夠先見其好、再論其惡;讀書的心胸,就是要能夠做到完整統觀,杜絕以點廢面、斷章取義。

二是辨識。

辨識的水準,讀書也是培養的路徑之一。

讀書,要會辨識。

讀書的辨識,最重要的是要把真善美根植於心。以此為根基,辨識就不會走偏;以此為根基,讀書才不會鑽牛角尖、才不會入邪魔外道、才不會痴迷野狐禪。

三是反思自省。

反思自省的能力,讀書也是提升的路徑之一。

讀書,要能夠真正地反思自省。

反思反省,為什麼要強調「真正」呢?

因為,反思自省是必須觸及自我內心的。個體的身體受到一點傷害都會疼得要命,而反思自省時必須觸及內心,與身體受傷相比,觸及內心,更不知會如何地苦痛。更何況,這種對內心的觸及,有時候,就是自己解剖自己的內心,那更是難以下手的。故而,必須強調「真正」。

很多人的反思自省,是淺嘗輒止的;很多人的反思自省,甚至是虛假的、是自欺欺人的。

我們常常會說,他/她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呢?

我們常常會說,他/她白讀書了。

這表示,他/她讀書,並沒有達成讀書的目的,並沒有塑造完善的自我,並沒有培育良好的素養。

我們常常會說,某人有讀書人的樣子。

我們常常會說,某人有讀書人的氣度、風骨。

這說明,某人讀書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層次,已經達成了人們所共識的讀書目的。

第四,讀書是為了思想的自由、人格的獨立、對信仰價值的堅持。這是讀書最高層次的原因。

社會、體制等種種,限制並束縛了個體的自由。讀書,可以讓個體在思想上自由。

讀書而有見識,就不會東倒西歪,就不會隨波逐流;不會被權利所迷惑,不會因威壓而低頭;這樣,就能保持人格的獨立。

讀書而意志堅定,就會有對信仰價值的堅持。

關於讀書,要說的大體如上。

下面,就來說一說古人讀書的一段歷史。

關於這段古人讀書的歷史,我們還是要秉持上文所述的讀書的精神,公正、客觀地去看待、去評判,學其可學,棄其當棄。

那麼,這位讀書的古人是誰呢?

他就是明朝的內閣首輔、「三楊」之一的楊溥。

先說一下「三楊」。

所謂「三楊」,是指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位,三人均歷仕明成祖(朱棣)永樂、明仁宗(朱高熾)洪熙、明宣宗(朱瞻基)宣德、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四朝;且三人先後均位至台閣重臣;正統時,三人都被加以大學士銜輔政,人稱「三楊」。時人稱三人云:楊士奇有學行,楊榮有才識,楊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又以三人居所,稱楊士奇為「西楊」、楊榮為「東楊」、楊溥為「南楊」。三人還是明代「台閣體」詩文的代表人物。

再簡單介紹一下楊溥。

楊溥(公元1372年~公元1446年),字弘濟,號澹庵,湖廣石首(今湖北石首)人。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楊溥登進士第,授翰林編修。明成祖永樂初年,楊溥任太子洗馬,侍奉朱高熾。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因太子迎駕遲緩,又遭漢王朱高煦(朱棣次子)譖毀,東宮官屬盡遭牽連,被朱棣問罪。其間,楊溥被關進詔獄十年之久。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崩逝,明仁宗即位,楊溥才獲釋出獄,授官翰林學士。明仁宗設立弘文閣,命楊溥執掌閣事,旋即,升任其為太常寺卿。明宣宗即位,楊溥入內閣,與楊士奇、楊榮等人共同典理機務;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楊溥升任禮部尚書。明英宗即位,楊溥與楊士奇、楊榮等同心輔佐;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升楊溥為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楊溥在內閣共十六年,於楊士奇去世後接任首輔(公元1444年~公元1446年),有「相度」,為人謹慎。晚年眼見宦官王振權勢益振,楊溥卻無能為力。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楊溥去世,年七十五,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謚文定。

關於楊溥的詳細情況,可參看《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楊溥傳》。

下面,就來說楊溥系獄讀書的事情。

根據《明史·楊溥傳》可知,楊溥與楊榮同在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進士及第,並被授予翰林編修。

從進士及第、被授予朝職,到靖難之役朱允炆大敗、朱棣登位,楊溥在朱允炆一朝首尾共計三年。

既然如此,按照君君臣臣的觀念,三年之中,楊溥受的是建文帝的職,食的是建文帝的祿,就應該忠建文帝的事。

但是,靖難之役後,楊溥作為建文舊朝的文臣,他既沒有死節、也沒有受到牽連打擊而遭關押處斬,而是被朱棣任用。

這麼說,並不是要苛責楊溥。

這麼說,僅是從當時的社會倫理觀念出發,來發觀察此事,並由此得出結論:

建文、永樂變革之際,無論怎麼說,楊溥都沒有表現出讀書人應有的風骨與氣節。

關於這一點,還可以從史料來佐證。

明人姜清【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辛未科殿試金榜第二甲第84名進士出身】在其所著的《姜氏秘史》卷二中,曾記述程本立事,其中,他就已經有所表達。

據述,程本立因文學優長、守身廉潔而被舉薦,朝廷征其進入翰林,參與纂修《高廟實錄》。後被升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位階中順大夫,支予四品俸祿。辛巳【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因為失誤陪祀,被調除左僉都御史,仍留翰林纂修之職。明年【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高廟實錄》完成,被調為江西按察司副使。還未赴任,靖難兵起渡江,等兵士入京之後,程本立自盡身亡,時為壬午(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

程本立死後,朱棣命令追討其在建文時期所受的朝廷恩典,結果發現,程本立家無遺貲。時人稱揚程本立,言其清正。程本立生前著有《異隱集》十卷。後來,由僉事吳昂(生於成化時期、弘治末年進士、嘉靖時期仍健在)將其書在閩地刊行;參政林延昴(不詳)還為其書作序,稱其頌其為「今之夷齊」。

在姜氏的記述中,關於對程本立的評價,他雖然引述了林延昴書序的內容,但是,可以推知,這其中,大約也暗含他自身的一種認同。

「夷齊」是何等人物?

「夷齊」是被傳頌了千百年的有氣節的人物。

把程本立比作「夷齊」,那些站在程本立對照面的人物,該如何評價,也就可想而知了。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塵境心影錄 的精彩文章:

原創 明代大臣尹直諷言官:毋污青史,為子孫累
原創 閑說戒石箴:爾俸爾祿,民膏民脂

TAG:塵境心影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