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坨大便在身邊盤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一坨大便在身邊盤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

作為一枚滿懷惡趣味的小編,今天要跟大家聊一個有味道的話題

疏通一台堵得密不透風、汁水四溢的馬桶,無疑是件糟心的事,相信不少人有過這種「糞斗」經歷。但小編要恭喜各位,畢竟你們的馬桶是坐落在地球上。試想如果這件事發生在太空失重環境下,畫面將是何等令人髮指。

沒錯,即便是「高大上」的航天員,也要應對「屎尿屁」的現實問題。

1969年實施的阿波羅10號飛行任務,是阿波羅計劃中第二次載人環月任務,在從月球返回途中創造了載人航天器的飛行速度紀錄。不過載譽歸來的三名航天員心情可能比較複雜,因為他們還創造了另一項紀錄——首次在太空遭遇大便的逆襲。

當時航天員在太空還沒用上馬桶,大小便需分別使用收集裝置。其中,大便收集袋擁有類似漏斗的圓形袋口,使用時先要用它罩住屁股,把屎拉進去,倒入殺菌劑,密封袋口後搖一搖、捏一捏、揉吧揉吧,使裡面的東西混合。整個過程別具風味。

但不知阿波羅10號乘組中哪位的操作出了問題,於是他們發現一坨大便在身邊華麗地盤旋。三位身經百戰的大老爺們嚇得花容失色,凄厲的叫聲在艙內此起彼伏。後來,阿波羅任務航天員紛紛把屎袋扔到了月球上。他們可以自豪地對孩子說,你看你看月亮的臉,上面有爸爸拉的屎……

對待尿液則沒這麼麻煩。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航天員是將廢水直接排放到太空。這種行為雖然不太環保,卻能讓富有詩意的他們享受到別樣的美感——水太空里會迅速凍成冰晶,在陽光照射下絢麗多彩,又迅速升華。阿波羅9號航天員羅傑·史維考特曾感嘆:「太空軌道上最美麗的景象,就是日落時的尿液……」

當然這種美是要付出代價的。2001年和平號空間站退役時,由於採用排出式浴室和廁所,太陽能電池板被尿和洗澡水層層包裹,效率損失了40%。其甚至還結成冰塊高速撞擊電池板,造成了不小的損傷。

上世紀70年代,前蘇聯和美國相繼發射禮炮一號空間站和天空實驗室。隨著空間站時代的到來,太空馬桶應運而生,讓航天員的大小便方式得到了升華。

太空馬桶的外觀與普通馬桶區別不大,構造卻複雜得多。可想而知,在地面,大便會自覺地跳進馬桶被沖走,而在沒有重力的太空,誰也不知道它們離開屁股以後會去哪裡溜達。因此太空馬桶被設計為抽氣馬桶,由排泄物真空管、真空室、抽風機、廢料儲存室、固體廢料收集袋等部分組成,極為複雜而且被視為絕密技術。

使用這種馬桶有一些要訣,航天員需要開展練習。

首先,他們要保證屁股緊貼坐墊邊緣,讓馬桶內完全密封,以確保排泄物能被內部氣流帶走,而不會從哪個縫隙鑽出來。

為了保證大便的旅途順利,他們還要準確地用肛門瞄準直徑為10厘米的中心孔,並牢記屁股與馬桶坐墊的相對位置關係。

為此美國約翰遜航天中心專門設計了馬桶訓練器,在馬桶里裝了一個攝像頭,航天員可以通過屏幕觀察和調整自己屁股,提高瞄準精度。

此外航天員的食品也要經過專門處理,能在保證營養的同時,盡量減少消化後的遺留物,以降低大便次數和份量。

不過,失去了重力的幫助,拉屎難度大大增加。時常有航天員在廁所里努力良久,最後無奈嘆息著離去。

需要說明的是,太空馬桶對大小便是分開處理的。小便也是排進適配器,通過管道和抽氣機輸送到容器里,男女所用適配器形狀不同,但使用的畫風都像是用身體懟著一個皮搋子。前面提到過,早些年航天員將廢水都拋棄了,而隨著廢液凈化技術的進步,空間站上的水資源可以大量循環利用。據估算,航天員如果在太空生活一年,要喝掉700多升經過處理的尿液。

除了大小便,航天員在太空中放屁也要小心,除了可能把自己崩飛,屁里蘊含的氫和甲烷等可燃氣體搞不好還會引起爆炸。所以在太空里放屁也需要去廁所里解決。

前蘇聯雖然在登月競賽中輸給了美國,但此後專註於空間站研發,在長期在軌駐留、環控生保系統等方面經驗豐富,造出的太空馬桶也更為精良。美國雖然也研製出來了,但不好用,有段時間乾脆去找老對手購買。每個馬桶售價1900萬美元,他們還覺得挺划算,認為比自己研發便宜。不過後來美國還是耗資上億美元,重新開始了太空馬桶的研發。

如此天價馬桶,照樣會出毛病。

2008年5月21日,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的馬桶出現故障,只能收納固體排泄物,液體處理不了。俄羅斯航天局緊急製造了替代品,一番懇求,請美國用6月初發射的發現號太空梭捎了上去。

風水輪流轉,2009年7月19日,美國艙段的馬桶也壞了,而且壞得更徹底,好在奮進號太空梭對接在空間站上。包括空間站值守人員和奮進號乘組的13名航天員,不得不排隊使用太空梭上的廁所。然而,太空梭上的馬桶並非為頻繁使用而設計。為了保護這台珍貴的「獨苗」,地面指揮中心對航天員排便做出了嚴格的限制:每兩次如廁需間隔6分鐘以上;使用三次後要停用30分鐘以上,以便系統冷卻。航天員們堅持了一個月,終於盼到下一班太空梭送去了新馬桶。

這兩次故障雖然搞得航天員很狼狽,畢竟沒有引發什麼「災難」,而1981年4月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首飛任務中,航天員乘組的經歷則不堪回首。

任務期間,馬桶堵了。航天員們坦然面對逆境,堅強地套上了大便收集袋。但更嚴峻的考驗還在後面。返程途中,報廢廁所中的物體轉移到通風系統,如天女散花般噴涌而出,艙內到處漂浮著大家很不想看到的東西,場面可以說是極為慘烈。

他們不得不開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掃除。對於清除艙內雜物,航天員都接受過專門訓練,比如對於大塊固體,可以直接「抓捕」,液體需要用吸水紙等材料吸附。細微的顆粒或碎末比較難弄,只能等它們隨著艙內循環的氣流集中在風口濾網上,才能清理乾淨。總之,大家在這次勞動中充分實踐了訓練內容,方法還是那些,只不過清理對象的規模龐大、種類繁多、味道十分濃郁。

多年來,太空馬桶技術不斷進步,產品也在向更衛生、可靠和實用方向發展。據說科學家正在琢磨將納米材料用於其中,以使大便在其中運行得更加順滑,不至於沾在什麼地方造成堵塞。

來源:科技日報文中部分素材由航天專家龐之浩、楊宇光提供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岳靚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首次發現系外衛星存在證據;玩虛擬現實遊戲治療老年痴呆
電磁脈衝防護要效仿「曼哈頓計劃」?美國恐將「用力過猛」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