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阿難尊者為什麼行這種平等而慈悲的乞食的方法

阿難尊者為什麼行這種平等而慈悲的乞食的方法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42

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游城,次第循乞。

阿難尊者自己一個人受別請,由外面回來,沒有趕上僧次,就是沒有被分配到某一個齋主的家裡去應供。所以其日無供:這一天就沒有人供養他。即時阿難,執持應器:那時候,阿難尊者即刻托著缽。「執」,就是拿著。缽,叫「應量器」,言其你吃多少,就去化齋化多少,回來就吃多少,不要太多了,這叫「應器」。於所游城,次第循乞:就在這個室羅筏城,順著每一家的門口去化齋。「循」,是順著。就是挨著門,一家一家地去托缽乞食;有的就供養多一點,有的就供養少一點,所以要去乞多幾家。可是按照規矩,說是不超過七家;要是七家沒有人供養的話,這一天就不要吃東西了。這是阿難尊者因為不遑僧次,所以也沒有上座,也沒有阿闍黎,又自己出去化齋供了。

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凈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

阿難尊者去托缽乞食,心裡有一種思想。想什麼呢?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最初他動這一個念:「我化齋化到最後,誰給我齋、布施我,夠我吃的了,那就是我最後的齋主。」「檀」,就是布施;「越」,是超越,超越生死;布施能超越生死,所以出家人叫在家做布施的人「檀越」。

【編按】以下節自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八日「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

這裡這個「齋主」,是供齋的,不是葷的。「齋主」是個名,就是一個普通供養葷的、素的人,都可以叫「齋主」,尤其在小乘里。不錯!他們去托缽乞食,不論供養葷的、素的,都叫供養食物的人「齋主」,並不是一定吃齋、供齋菜的,才叫「齋主」。這點,我們要認識。

──「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至此

無問凈穢:這個齋主,阿難尊者也不管他是乾淨、不幹凈,也不管他是窮、是富。剎利尊姓:「剎利」,是「剎帝利」,是印度的貴族、王族。印度的種族,分出來有貴賤的。及旃陀羅:「旃陀羅」是屠戶,就是殺豬的;印度不準殺牛,都是殺豬的。這屠戶,一般人就都認為他這行業是一種很沒有價值、很微賤的行業,所以旃陀羅在街上走,一般人都不和他走同一條路,他要另外自己走一條路。他走到街上,要吹著一種哨子,吹著響,表示他是一種微賤的,和旁人不同。這種的種姓,叫旃陀羅,是很微賤的一種種族。

方行等慈,不擇微賤:阿難尊者現在就正在行平等而慈悲的這種乞食的方法,他也不選擇這是貴族的,他就去化緣;也不選擇這是微賤的,就專去化這個微賤人的緣。

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他的意思,就是給一切眾生來種福。眾生所種的福,功德無量無邊的,他都令他們成就。因為一般在家人如果供養出家人,這都是種福。福,就是這個人什麼都具足,都有這種福。如果在家人覺得自己福報不夠,想要求福,就應該供養三寶,這叫種福,所以出家人叫「福田僧」。那麼阿難尊者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的功德。「意」,就是他有這種思想、意念。「圓成」,是令一切眾生都遂心滿願,他們求什麼就得什麼。

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

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阿難尊者為什麼要「方行等慈」呢?因為他在以前聽釋迦牟尼佛訶斥過須菩提、大迦葉。訶斥,就是鬧(訶斥)他,罵他們兩個人。罵什麼呢?為阿羅漢:說他們是小阿羅漢,不是大阿羅漢。

怎麼樣呢?這位須菩提,他有一個見解,他專門化有錢的人。他說:「這有錢的人應該種多一點福,做多一點好事,來生才能繼續有錢;他若不布施,來生就沒有錢了。我應該幫助他,所以我要化有錢的人!」專門化富人,這是須菩提「舍貧而從富」。大迦葉呢?就專門化窮的人,他的思想和須菩提正好相反。他是這樣講:「這沒有錢的人應該種福、做好事,等到來生就富貴了。如果我不幫助他,不向他化緣的話,那麼他來生還是窮的。」所以這兩位阿羅漢,一個人就專化有錢的,一個人就專化窮人。

我相信這又有一個意思在裡邊,一定是這位須菩提尊者也歡喜吃好東西。而大迦葉尊者是「頭陀第一」,這行頭陀行,就是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忍人所不能忍的,讓人所不能讓的。窮人布施的飲食,一定沒有有錢人那麼好。有錢的人,就是扔到街上的東西,也會比窮人的好。但是大迦葉尊者因為不注重飲食,所以他到窮人家裡去化緣,給窮人種福。

釋迦牟尼佛知道這兩個弟子沒有平等去化緣,不是「方行等慈」,他們有所分別。所以就鬧(訶斥)他們兩個人,說是小乘的阿羅漢心,不是大乘菩薩心。心不均平:他們的心裡還有窮富的分別,不能普遍行平等慈悲。

因為這樣,阿難尊者就欽仰如來:他就非常地恭敬,很仰慕如來所說這種平等法門;說不應該「越貧而從富,越賤而從貴」,不應該有所選擇,不應該這樣分別,應該平等乞食,平等到各處化緣。有這種分別心,就不是大乘法,是一種自了漢。阿難尊者因為聽說釋迦牟尼佛鬧(訶斥)他們兩個人了,他就不那樣做啰!所以就方行等慈,平等去乞食。開闡無遮:釋迦牟尼佛這個法門,是大開方便門,一點遮障、限制都沒有。度諸疑謗:專門化富的,或者專門化窮的,就容易遭人懷疑和毀謗。所以現在把疑謗消除了,令一切人心裡都很歡喜,種福也遂心滿願,這就是不要人有一種疑謗的心,來對佛教不生信仰。

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

【編按】此段經文淺釋融入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四日「主觀智能推動力」講述

經彼城隍:「經」,是經歷。經歷什麼地方?就經曆室羅筏城的城隍。「隍」,是城外邊的城濠;濠,就是城外邊的溝。你到中國大城市,那古城外邊,都有水圍著。若沒有水的濠,就叫「隍」;有水的,這叫護城河,又叫護城濠。經彼城隍,就是到室羅筏城這個城裡邊。

徐步郭門:「徐步」,是慢慢地走。他端端嚴嚴、恭恭敬敬的,眼睛也不向遠了看,走路走得很慢的。「郭門」,就是城外邊的門。阿難尊者一個人到外邊乞食,走過去這座城的城牆,慢慢地進到城裡邊。因為進到城裡邊就有很多人,於是他就嚴整威儀:這時候,他目不斜視,耳不旁聽,很嚴謹地整頓威儀,有威可畏,有儀可象,這個樣子恭恭敬敬地來乞食。肅恭齋法:他托著缽,也時時都畢恭畢敬的。「肅」,就是很嚴肅、很整肅的;「恭」,就是恭恭敬敬的。言其對於化齋托缽乞食這種的法,一點也不敢馬虎,一點也不敢放逸,就是那麼畢恭畢敬的。在路上,他就這樣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法明 的精彩文章:

印光大師:如何是念佛三昧,如何能證得念佛三昧?
「我」有四種,你知道都是哪些嗎?

TAG:正法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