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復盤華為AI戰略出台始末

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復盤華為AI戰略出台始末

李根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編者按:謀定而後動,這就是華為這波AI戰略、產品和方案推出後,給人的最強觀感。華為內部也說,這依然是典型華為風格,不做則已,要做就拿產品出來說話。

但如此大張旗鼓、方向性的公司戰略,從出台到執行,中間總該有個過程吧?

華為怎麼看AI?達芬奇項目怎麼從0到1?AI晶元為核心的全棧全場景解決方案推出後有什麼競爭戰術?「AI思維」又是怎樣一回事?

這些問題,沒有人比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更合適回答了。

在華為AI戰略發布後,徐直軍開誠答疑,量子位根據其問答實錄,在不改變原意基礎上,以第一人稱呈現。

如果你關注華為,關注華為的AI,或者希望從華為這次圍繞AI的戰略抉擇中收穫點什麼,希望這篇長文讓你得償所望,enjoy~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

達芬奇項目

這次發布的AI方案,華為內部叫「達芬奇項目」。

注意是「項目」,而不是「計劃」。華為內部有很多項目,「達芬奇」只是其中之一。

這個項目是自下而上驅動,開發人員發起,「達芬奇」的代號也是開發人員自己取的。

如果說原因,這個名字跟想做的事情有關。我們想做一個晶元支持全場景,可以在最寬範圍支持架構。

達芬奇這個人就是最大的博學家,多才多藝,什麼都懂,是畫家、發明家、 醫學家、 生物學家、地理學家 、建築工程師等等,所以非常切合我們要做這個事情。

那為什麼要構建達芬奇架構來支持我們AI晶元?

這是基於我們對AI理解,和我們了解的AI需求自然產生出來的。

我們需要是雲到邊緣、到端、還有不同物聯網終端,全場景支持AI,因此必須要開創一個新的架構,而且這個架構要在技術上行得通,可實現。

幸運的是找到了這個架構,我們開創性的達芬奇架構就能夠解決,從極致的低功耗需求到極致的大算力需求全覆蓋。現在我們還沒有看到市場上有其他架構能夠做到這一點。

華為搞AI架構和晶元,從開始就考慮到要全場景輻射,因為沒有其他選擇。

與以往信息化不同,AI帶來智能化是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意味著AI應用將超越信息化,需要深入進入生產系統,進入生產系統必須跟線下、本地各種場景相結合。

與此同時採用雲服務也是必然的,我們在前年大會上提出雲服務2.0,就是更多傳統行業將越來越多採用雲服務,所以深入生產系統和雲服務這樣一個大跨度部署基礎設施環境,將是未來企業應用所必須面對的環境。

我們所有技術開發,技術準備,都必須從一開始要考慮到這樣一種超大動態範圍,超寬範圍需求。

同時也想提醒大家,我們可以一起觀察未來,如果哪天發現雲服務發展速度受阻,AI發展受阻,一定是跟生產系統結合不夠。

這是達芬奇項目和架構背後的一些思考。

昇騰晶元

然後是AI晶元:Ascend——昇騰。

這個名字,其實是華為之前一個手機品牌的名字(如今的P系列),當時已經註冊過了,後來沒有用,但我們一直很喜歡,所以在想晶元名字的時候,就用了昇騰這個名字。

昇騰晶元這次只發布了2款,面向雲端的昇騰910,以及面向終端的昇騰310。

其他晶元也規劃好了,按照應用場景:Lite、Tiny、Nano主要是用於物聯網、行業終端和智能手機、智能穿戴等消費終端,是以IP方式跟其他晶元結合在一起服務於各個產品。

所以需要說明,華為的AI晶元都不會以晶元對外銷售,而是以晶元為基礎開發AI加速模組,AI加速卡,AI伺服器,AI一體機,以及面向自動駕駛和智能駕駛的MDC(Mobile-DC)進行銷售。

而且也要實事求是,目前已經發布的兩款晶元,我們也不談什麼「完全自主研發」,因為一個企業不可能擁有一個完整供應鏈,華為也不可能是全部自己研發,不可能不依賴於第三方和合作夥伴。

也有人問,一般都是雲端、終端兩款晶元,為什麼還有Lite這樣的產品?

核心原因是一些AI應用場景需要非常低的功耗。

比如每天你醒來,總是希望先知道時間,現在的程序是拿過手機來看一眼,但很多人就說:為什麼不能喊一聲就知道?這不是很簡單的功能嗎?

是,功能聽起來簡單,但實現起來很難。

它需要有一個處理器,24小時運行,隨時可以聽你的召喚,然後回應你。

所以Lite,就可以做到讓手機助理一直在線,你手機24小時隨時為你待命,你喊一聲就能進行語音識別。

而且在AI應用里,這樣的場景非常多,就需要AI的晶元和能力來做各種處理。

新競爭

另外,做AI架構和晶元,其實也是華為業務的自然延伸。

全場景是需求驅動,全棧是內在要求。

看晶元這一層,我們已經有多年晶元設計經驗。雖然AI晶元有不少要求,但坦率講,AI,特別是目前神經網路晶元所面臨的工程領域的挑戰,也是多年來華為一直在致力於解決的問題,所以這個時候推出晶元其實是一個很自然的行為。

晶元之上,CANN——也就是與晶元相關工具,其中基本技術,都是我們早已ready的技術。

再往上,深度學習框架Mindspore,核心是有端、邊緣、協同或者是獨立部署需求。其中技術我們也一直在積累,而且過去一兩年越來越感受到協同的緊迫性,所以基於需求理解和技術掌握,這對我們也不是難事。

最上,我們叫做應用使能,這裡面可以看到很多服務:如何幫助模型生產,如何訓練部署模型……這背後有一系列服務,大數據服務,物聯網服務,資料庫服務,這些服務很多華為也已經具備,有些在去年發布的華為雲EI中已經具備,這也是一個自然過程。

所以總體來講,這是我們現有業務的自然延伸。但開放給客戶使用,他有權選擇其中任何一層或多層。

當然,有客戶就會有市場,有市場就要面臨競爭,沒有競爭就不叫市場。

怎麼看競爭?

不該看你的競爭對手是誰,而是你華為自己做得怎麼樣?

而且華為不直接向第三方提供晶元,所以我們跟晶元廠商,沒有直接競爭。我們是提供硬體和雲服務,會跟提供硬體和雲服務廠商有競爭。

但我想無論哪一個市場,還是希望有競爭的,競爭可以促進大家進步,如果沒有了競爭,也許也就失去了活力。

外界也在問,那具體的競爭策略又是什麼?

其實就是執行,執行,執行。

戰略是人制定的,執行是最難的,沒有執行的戰略,就是一張廢紙。

華為這些年之所以做得不錯,不是戰略有多好,是執行得不錯。

過去媒體上經常講華為海外市場什麼什麼戰略,其實並沒有。

以前都沒有出去過,怎麼知道向哪個國家打?其實就是看看哪個國家人多一點,可能要買交換機,我們就派人去。

如果你當時問我,或者就是現在問我也一樣——國際市場怎麼做?

我會告訴你:我不知道,我們只認定,要堅定不移先做起來。

AI戰略和AI思維

這次華為發布的不光是產品、方案,而且還有華為AI戰略。

為什麼要有AI戰略,背後有一些思考。

首先任何企業對戰略的形成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戰略就是在有限資源情況下的選擇,在AI時代到來以後,華為做什麼選擇?我們做什麼?不做什麼?肯定是有一個思考、討論。

這些思考背後,是基於自己的能力,以及我們對客戶需求和未來發展的理解,最後形成自己的戰略。

任何企業生態沒有一個天然優勢或劣勢,都是靠努力發展起來的。

華為因為有端、網路、雲,所以我們具備去構築全方位生態的條件。

但是能不能把生態發展起來,要取決於做得怎麼樣,還有取決於我們是否真正為合作夥伴著想,讓合作夥伴願意跟我們合作。

外界也有把華為AI戰略解讀為「轉型」。

但在華為內部,最討厭的兩個字就是「轉型」,我們所有的文字上,從來沒有說過這兩個字。

什麼是轉型,轉是從原來的轉到另外一個,華為沒有這樣做,因為華為沒有轉型!只是在前進!

之所以是前進,是因為我們看AI的方式。

在華為,把AI定位為通用的技術,它可以應用到所有地方。所以AI首先是增強華為所有產品和解決方案以及服務,讓它更具有競爭力,具體能增長多少,我們還沒有分析,我們只要能繼續向前就可以了。

至少我們在麒麟970增加AI的能力,以及Mate10增加了AI的能力以後,帶動了全球在智能終端AI領域創新,也帶動了智能手機成長,今年能夠超過2億台。

所以AI對華為有三個方面價值。

一個是開創新機會,比如基於AI加速模塊,加速卡,AI伺服器,AI-MDC(Mobile-DC)等,包括AI雲服務也能因此更快發展。

第二,用AI增強我們現有所有業務,所有產品、解決方案和服務的競爭力,使得我們在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更好面向未來。這一點上我們智能手機已經享受到了。

第三,用於內部改進管理,提升效率,更好來提升我們組織能力和競爭力,更好面對未來挑戰。

至於外界「晚了」、「後發」之類的評價,我不認同。

華為不是上市公司,又不要去讓股民掏錢,我們是自己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但不會沒有做就開始說。

華為的方式是:沒有做出來的事情不能說,不能吹泡泡。

我們也不擔心所謂「後發」如何競爭的問題。

就像我們進入通訊行業的時候,其實並不知道什麼是通信。我到華為公司的時候只認識通訊是兩個字,具體幹什麼不知道。

任總經常有一句話:我們是由於無知進入通訊行業,沒有想到一進來競爭這麼激烈。那時候別人交換機都做出來了,我們才做交換機,但是華為後來在通信領域不是也發展的很好么?

所以再次強調,戰略方向確定後,戰術就是:執行、執行,執行!

而且AI不僅是一種戰略,我在演講中也談到了:AI思維。

什麼是AI思維?就是什麼事情要去想想,能否用AI解決。

舉個例子,之前有企業做語音識別很多年,但不是用AI的方法,是用統計學理論。如果它不用AI做,天天用統計學做,識別率可能永遠就是那樣。後來用AI方法,識別率大幅度提升。

AI思維看問題,一是要更高效解決我們過去已經解決的問題。

另一種是能解決過去想都沒想過能解決的問題,像人臉識別、自動駕駛等等。

我認為AI的核心方向,能把人從過去程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所以強調AI思維,就是在看待需求、面對問題時,想想AI的方式,能否用AI解決,說不定就能有質的改變。

而且伴隨新技術、新趨勢而來的,也是商業模式的革新。

外界也問華為要如何應對AI帶來的衝擊?

其實華為每天都在應對,具體應對措施是見招拆招。

我的看法是,未來需要人,我們還是需要工作,確實AI可能改變很多行業,改變很多企業,也顛覆很多行業,所以在發展過程當中,有很多企業會因為AI快速成長起來,也有很多企業由於AI不復存在,這也是必然的規律。

AI最高境界是實現無人自動駕駛,講自動駕駛,不要只想到汽車,所有的東西如果真正做到無人駕駛,就有真正的智能體——能夠自己管好自己。

想像一下如果真有那麼一天,我們現在周邊很多事情都會改變,這個世界司機就會消失,汽車保險也會消失,最後消失很多,也會產生很多,所以我在強調: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思考所在行業、所在的企業,AI未來對我們可能的改變和顛覆,有沒有?

如果有,我們要擁抱,如果你拒絕,就有可能走向滅亡。

人才

當然,現在AI看起來已經熱鬧了有一陣,但應用層面來講,還處於初期,平台方案的研發競爭、人才的競爭,都很激烈,天價薪水之類的新聞很多。

在我看來,我對華為的人才吸引力有信心。

我認為人才吸引,首先是事業和機會,沒有這個基礎再多錢也不會來。

第二,事業也有,機會也有,待遇也要有。

第三,華為還是一家願意做事的公司,大家都清楚到華為來可以做成事。我們歷史上絕大部分事情還是做成了。

有的時候,人的辛苦不在身體上而是在心情上,尤其是年輕人,心情好的時候沒有累的感覺,如果是一旦心情不好,幹什麼都累。

現在我們發布了華為的AI戰略,推出了全棧全場景的解決方案,從雲、邊緣、終端,都有場景,都能讓人才大有所為,我相信一流人才都是聰明人,應該不難做出明智的選擇。

註:關於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各層闡述,回答整合自華為首席戰略架構師黨文栓

加入社群

量子位AI社群開始招募啦,歡迎對AI感興趣的同學,在量子位公眾號(QbitAI)對話界面回復關鍵字「交流群」,獲取入群方式;

此外,量子位專業細分群(自動駕駛、CV、NLP、機器學習等)正在招募,面向正在從事相關領域的工程師及研究人員。

進專業群請在量子位公眾號(QbitAI)對話界面回復關鍵字「專業群」,獲取入群方式。(專業群審核較嚴,敬請諒解)

誠摯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編輯/記者,工作地點在北京中關村。期待有才氣、有熱情的同學加入我們!相關細節,請在量子位公眾號(QbitAI)對話界面,回復「招聘」兩個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量子位 的精彩文章:

特斯拉兩高管被爆離職,股價狂跌超過10%,馬斯克宣布高層大換血
深度學習框架排行榜:找工作學TensorFlow,PyTorch搜索量逼近Keras

TAG:量子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