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位男詞人化身女性,騙過了張伯駒

這位男詞人化身女性,騙過了張伯駒

撰文/李舒

張伯駒先生

張伯駒先生的事迹,最近這幾年風頭正盛。不管是一生收藏盡數捐獻給國家的壯舉,還是與潘素女士一曲琵琶定終身的上海私奔愛情故事,都為人津津樂道。為尊者諱,這樣的故事本是不應該八的。不過,最近崇正2018年秋拍的一通信,卻使得有關張伯駒的這段陳年往事,再次浮出了水面。

這通信的作者是張伯駒本人,沒有上款,無法知道張的收信人,但信中內容精彩紛呈。張叢碧字跡潦草,我把信的內容摘抄如下:

崇正拍賣2018年秋拍書信

蘋秋之謎已揭破,彼即為荀派青衣。《北洋畫報》登其劇照者,與胡仲丞為一人。過去以弁訖釵,遍與唱和詩詞。九月我曾致其一函,謂前事已成過去,佛法不黏不脫,此後通信亦可,不通信亦可。他日去秦或過並,作半日勾留,相晤亦須視機緣如何。彼複信云:彼實系弁而釵者,現尚未解放。附履歷曾為東北軍何柱國之少將秘書長。今年六十二歲。託我致函極峰,為其求情,我奉函無此力,不宜向上反映,亦必無效。後又致彼信,示以佛法謂懺悔為大功德,覺悟為大智慧,於懺悔中求覺悟。彼覆信不悟,反述及彼三十歲,即膺少將職,與名演員各地會演,男作女裝,乘火車以紅巾掩口,及遍與名流唱和詩詞等。猶眷戀余榮故艷,則知此人實系小有才而大無品者,但此一揭破,大解我之癥結。我原以既不能負潘素,又不能負彼,糾纏於心,今則與潘素患難白首,以終余年,易簀之時,心安神定矣。年來我誦佛,頗精進,有無感。

所謂「蘋秋之謎」,主人公為胡蘋秋,這段往事發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大約在1963年,張伯駒偶然在福建詞刊上看見一個叫「胡芸娘」的詞作,大為驚喜,投函修好,於是認識了一位來自山西實驗劇院的編導胡蘋秋。無論是「芸娘」還是「蘋秋」,這個名字都頗為女性,張伯駒作為一個愛才的人,呼其為「當代李清照」。蘋秋的詞,雖然距易安居士還有距離,但說實話,「羞似小紅依石叟,曲誤尊前,鬟嚲甘低首」還是足夠讓詞人們擊節讚賞了。「小詞悱惻蘊深情,絕勝鶯歌燕語聲。字里有香兼有色,更從何處覓傾城。」這是張伯駒當時的心聲。

兩個人魚雁往來,漸漸地,味道有點變了。張伯駒將兩個人的唱和詩詞結集為《秋碧詞》,秋,就是胡蘋秋;碧,就是張伯駒(號叢碧)。不僅如此,他還延請津門詞友陳宗樞為他和胡蘋秋的故事編了一個叫《秋碧詞傳奇》的劇本,演他與胡蘋秋唱和事——精神出軌還要寫個傳奇出來,你當潘素是死的啊

「文革」中他備受折磨,覺得命不久矣,作自輓聯:「歷名山大川,對金樽檀板,滿路花綠野堂,舊雨春風,駿馬貂裘,法書寶繪,渺渺浮生,盡煙雲變幻,逐鹿千年,何足道俊才,老詞人濁世佳公子;認清冰潔玉,證絮果蘭因,粘天草紅豆樹,離腸望眼,靈旗夢雨,淚帕啼箋,綿綿長恨,留秋碧傳奇,求凰一曲,最堪憐還願,為鶼鰈不羨作神仙。」

我一直以為下聯寫的是潘素,2005年的時候偶爾和吳小如先生聊天,才知道所謂「秋碧傳奇」,其實說的是胡蘋秋。而這個胡蘋秋,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男人

根據羅星昊先生的《胡蘋秋傳略》,我們來看看這位胡先生的真面目:

胡蘋秋,原名胡邵,原籍合肥,光緒33年(1907年)生於保定。18歲入段祺瑞執政府秘書廳任科員。21歲入張學良東北軍,一直身處抗日前線,官至少將秘書處長,以樞密位親歷「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等重大軍政活動,曾隨騎兵軍何柱國軍長赴南京謁蔣介石,謀釋張學良,又隨何秘訪延安,受毛澤東接見並交談。1949年入解放軍一野西北軍區京劇院任研究員,旋隨軍入渝為西南軍區京劇團導演,1954年轉業至成都新聲劇社任編導,1960年調山西晉劇院任導演。

他平生所愛,便是化身為女性和各位詞人唱和,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軍界偽娘」。據說上當的不止張伯駒,還有自比賈寶玉的吳宓教授(據說吳老師曾經「顛倒於胡」)、山西大學羅元貞教授(老教授一再稱讚他為「有才華的女詞人」)、江南詩壇夏承燾等。

崇正拍賣的這封信,正是張伯駒得知真相的一瞬間。雖然沒有落款時間,但我們由寫《秋碧詞傳奇》的陳宗樞寫過的《秋碧詞傳奇外篇一折·題識》中的一些線索可以猜出大致時間。陳宗樞是這樣寫的:

「皖中詞人胡邵化名胡蘋秋女史,為詞載於樂安詞刊。張伯駒丈見其詞,驚為才女,投函於胡,倍致傾慕。二人遂相唱和,情意纏綿,積稿四卷,題曰《秋碧詞》。張丈受詒而不誤。辛亥春,堅囑余為劇曲以表其事。余遂遵囑成《秋碧詞傳奇》十二折。又年余,真相大白。余又為《外篇》一折,作為翻案文章。實亦遊戲筆墨也。」

「辛亥春」這個時間點可知,張伯駒請陳寫劇本是在1971年,這個劇本當年就寫完了,「又年余,真相大白」,就是過了一年多,老張終於得知了真相。這封信差不多寫在1973年,順便說一句,這一年,張伯駒七十五,胡蘋秋六十六。

吳小如先生跟我說過,張先生不肯相信胡蘋秋是男人的證據還有一個,「她」還給自己織過毛衣。由此可見,胡蘋秋是刻意隱瞞自己的男子身份的。但實際上,張伯駒信中所提的《北洋畫報》,我也去查過,那上面胡蘋秋的劇照扮相是這樣的——

胡蘋秋的扮相

明明看得出來是男生吧!

況且,胡蘋秋屬於名票,和四大名旦皆有往來,他曾經自著有《脂粉生涯錄》,講述自己「自十七歲起至五十三歲止,凡三十七年」,約演出三百數十餘次,能演劇目,有《賀後罵殿》《六月雪》《鴻鸞禧》《翠屏山》《楊排風帶打韓昌》《大劈棺》《御碑亭》《破洪州》《戰宛城》《打櫻桃》《玉堂春》《紅梅閣》《青石山》《胭脂虎》……作為票友而言,確實很厲害了。他在京劇方面的這一造詣,也讓張伯駒更加著迷吧!

得知真相的張伯駒倒沒有怒不可遏,這封信里,他表達出來更多的是釋然,「我原以既不能負潘素,又不能負彼,糾纏於心,今則與潘素患難白首,以終余年,易簀之時,心安神定矣」,所以表示「此後通信亦可,不通信亦可」。實際上,在此之後兩人仍舊繼續通信,他們的《秋碧詞傳奇》曾由蘇州曲家王正來制曲, 而張伯駒對於《秋碧詞傳奇》的評價是:「三絕於今成鼎峙,《桃花扇》與《牡丹亭》」(張氏佚稿《秋碧詞傳奇題詞》)。

張伯駒與潘素

1982年,張伯駒去世,胡蘋秋作《金縷曲》為挽,柔腸百轉:「相知廿載交如故。為痴情,欺方負疚,感君曲恕。昨日聞歌猶座上,欲得周郎顧誤。盼寵賜、袞褒一語。屢負海棠津門約,悟人生萬事歸緣數。琴可碎,淚如雨。」

一年之後,胡蘋秋去世。

參考文獻:

1.馬斗全,《天津「胡芸娘」》,《今晚副刊·津沽》2016年3月28日

2.楊嘉仁,《懷念胡秋蘋吟丈》,《黃河.黃土.黃種人》 2016-04-15

3.楊嘉仁,《張伯駒及其自書春遊詞冊——紀念叢碧詞人逝世三十周年》,《中國韻文學刊》 2012-07-15

4. 錢世明,《憶胡蘋秋先生》,《中國京劇》 2005-01-10 5.高峒桐,《張伯駒:「深悔多情多恨更憐才」》,《東方早報》2014-2-16

show

版權聲明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許知遠:我進不去的那座魔山
中世紀的僧侶為何成了要飯的聖人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