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個人情社會
騰訊·大家沙龍第86期,李長聲先生和宿久高先生聊了「武士小說的人情味」。
李長聲先生和宿久高先生
主持人:現場所有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來到「三十年後回長春,二十本書寫日本」,武士小說的人情味,李長聲老師的西西弗書店分享會,騰訊大家沙龍第86期,下面我們掌聲有請本次嘉賓李長聲老師以及對談嘉賓宿久高老師。
李長聲:大家好!我是李長聲。我是土生土長的長春人,像上面寫的那樣三十年後回長春,實際上是說我30年來第一次到長春來做活動。出國之前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做編輯,編輯一本雜誌,叫《日本文學》,那時候就跟宿教授相識,我們是三十多年的老朋友了。出國的時候我寫過一首詩,其中有兩句:「勤工觀社會,博覽著文章」,打算在日本好好打工,觀察社會,多看書寫文章。但是我到了日本之後太懶了,打工勤,沒有發財。
我是1988年去日本的。沒有發財,今年回來了,不能算衣錦還鄉。衣錦還鄉一定要發了財。經常有政府官員到日本招商引資,沒聽說過招文,引進文化。讀書還算有點博,自己也寫了一些書,今天就想跟父老鄉親們彙報一下。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今天來的多數是年輕人,或許有一點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感覺。寫了點小文章,像蒼蠅蚊子一樣,今天很高興請來了老朋友宿教授,可就是大炮打蒼蠅打蚊子了。
這次是文化活動,得到了騰訊大家專欄的支持。騰訊大家都知道,他們也是搞文化的。還得到西西弗的支持,他們付出了很多勞動來搞這場活動。非常感謝騰遜和西西弗。還是請宿教授講講吧。
宿久高:感謝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非常榮幸有這個機會,這是我三十年來,1988年以後第一次見到長聲老師。這次見面感到非常親切,雖然是幾十年,平常沒有什麼聯繫,但是我經常看李老師的文章。中國和日本的淵源很深,文人對日本了解始於清末,近代最著名的就是周作人了,但我覺得現在對日本最懂、最客觀、最有深度的文人可能就是李長聲老師了。
由於李老師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去日本以後,看了日本,有所對比,知道日本怎麼樣,和中國比我們是怎麼樣,發現差距才能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深度,才有這些寫作。他的書我不是全都看過,但是也看過不少。今天有機會跟李老師在一起探討,更多的想談一談對日本的認識,談一談回鄉的感受,回到家鄉,回到長春。大家都知道長春和日本的淵源,我們這片土地應該記住這段歷史,歷史是不能忘記的。我們不忘歷史,但也不能更多地講後世仇恨,我想更多的還是需要更多的交流。
日本我去過很多次,是去講學,但是東京去得很少。我想以後去東京,有更多的機會聽聽李老師的真知灼見。
李長聲:不好意思,剛才宿教授對我的誇獎,我只當作一種鼓勵。我沒有做到那個程度。剛才媒體採訪的時候問我日本的特點。最近幾年大家經常誇日本人的工匠精神,那種認真、細緻,我總覺得這些都是皮毛。真正的日本人究竟是怎樣的?我認為有一種人情味!當然中國也是一個人情社會,日本也託人情,但這裡說的人情味,有所不同,是人與人之間日常交流的、維繫人際關係的感情。當然,我們多是從漫畫、影視、小說中看到,是被美化的。特別是武士小說,除惡揚善之中表現的不是大義,往往是人情。武士小說,在日本叫作「時代小說」,我把它翻譯成武士小說,為什麼呢?
一是為了和中國的武俠小說有所區別。其二,所謂時代小說主要寫江戶時代,以江戶時代為背景,而江戶時代是武士時代,即使寫市井生活,也難免不寫到武士,所以我覺得用武士小說我們好理解。不然,「時代」,什麼時代?
還有,我們有一種印象,像士大夫、書生,這是我們對中國古人的文化性印象,西方人給我們的印象是騎士,而日本人給我們的印象就是武士,所以我覺得武士小說的說法能顯出日本特徵。
在日本每天看電視,電視劇基本少不了這兩類,一類是推理,日本電視天天有謀殺案,殺了這麼多年日本人都該被殺光了。日本的推理小說也特別紅火,長久不衰。中國推理小說(本來叫偵探小說)幾乎和日本同時起步,而且我國還有公案小說的傳統,但推理小說沒有日本那麼發達,恐怕是受到了人為的阻礙。
武士小說也繼承了中國公案小說的傳統。早年間有吉川英治等武士小說大家,當代有幾個武士小說家不得了,例如司馬遼太郎,池波正太郎,還有一個就是我最喜歡的藤澤周平。他的小說不僅故事好,而且文字也好。
武士小說最感動人的是人情,當然是被加以美化的,可能在現實中看不見,或者不多見。大家都知道有一部電視劇叫《深夜食堂》,是根據漫畫改編的,其實它寫的就是一個武士,現代的武士。不知道他從哪裡來,就知道他靠那個店過活,是一個店家,做的都是充滿人情味的事情。這寫得就是一個武士,是一個武士小說,只不過用了現代的東西。武士小說用過去時代的裝束,用過去時代的背景,演出現代人的感情,而《深夜食堂》用現代故事演出了武士的情懷,或者說武士小說的情懷。
《深夜食堂》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改編的電視劇在深夜播出,並不是給少年們看的。我國好像不那麼自由,但是太缺少規矩,所以給自己畫的裸女穿上衣服在中國出版,日本漫畫家是完全理解的。
李長聲先生
宿久高:武士精神,就是日本兩大武士集團平氏和源氏打仗,互相爭主導權和支配權,表現這個戰爭的一部小說就是《平家物語》,源氏贏了。
描寫武士們英勇善戰、忠孝這些東西的一個載體就是武士小說,武士小說算是一種文學上的重要形式。武士精神其實最主要的內容是忠貞不二,英勇獻身,艱苦節儉,等等,包括完全為了對方犧牲。最主要的就是他們的集體主義,所以武士的戰鬥力更強,一直到今天。大家都知道日本的企業跟我們的企業不一樣,有的企業比如說金剛組,已經有1400年的歷史,不可想像。一個是員工的忠貞不二,一個是員工的勤勞奉獻,整體上有一個積極的精神。忠貞不二、奉獻犧牲、勤勞節儉這些精神,二戰的時候被利用,也變成一種殺戮的動力,這個是不對的。
日本人所謂工匠精神,我覺得是和這種武士精神連在一起的,更有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意味,竟然能在模仿西方、模仿中國的基礎上超過原來的東西,這對於企業是很重要的一個支撐。
日本人就像鴨子過小河的情形,前面鴨子要嘎嘎叫一聲,告訴後面的鴨子我過去了,當頭鴨失信的時候場面就很難維持了,所以日本團隊精神是很重要的。
我們說的用現代人的視角寫一種武士精神的傳承,體現的也是一種工匠精神的傳承,這和我們今天觀點不一樣。比如日本很多年輕人,學自然科學的、學音樂的大學生,畢業以後開一個小店而且一開開很多年,店做得非常極致,一碗拉麵能做幾十年。這個跟我們還是有差異的,跟我們的教育有關。
李長聲:我把日本的「時代小說」這個詞翻譯成「武士小說」,以示和中國的武俠小說不同,那麼,武士小說和武俠小說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呢?我認為有三大差別:
一個是行走無江湖。中國的武俠小說都是設定一個江湖,然後武俠在這個江湖裡打拚,打來打去,整個是活在江湖之中。日本的武士小說不是的,是地地道道在生活之中。比如說藤澤周平的小說,他小說寫的都是下級武士的生活。不知道大家看沒看過,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電影比較多,有幾部比較有名,像《黃昏清兵衛》。完全寫一個底層武士的生活,寫現實的生活。不是寫一個江湖,寫一個幾乎不食人間煙火的環境。
第二個,拔刀不仗義,就是說武士拔刀殺人完全不是為了什麼義,完全有自己的想法。譬如清兵衛,一開始他不幹,後來之所以去殺人去賣命,因為他老婆有病,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泡溫泉。日本的溫泉特別多,我們覺得日本人講衛生,愛洗澡,其實不是的,他們泡溫泉就像我們泡腳一樣,泡溫泉治病,後來才一點點變成了習慣。清兵衛希望他老婆能去溫泉治療,但是沒有錢,這時候組織的領導說你干好了,我幫你老婆治病,他就同意去殺人了。所以他拔刀不仗義,不為了什麼正義,只是為了自己的生活,為了人情,這裡是對於老婆的愛情。
最近上映的一部電影《小偷家族》演的也是一種人情。家裡五個人,用一種人情來維繫,帶有親情、愛情的人情味。小偷家庭本來是違法的,但日本觀眾不考慮這一點,人情高於一切。我在生活中不大體驗過這種人情,但既然人家演了,現實中應該存在吧。
第三個,恩仇不化解。我們的武俠小說經常是為了民族大義,或者什麼不得了的利益,天大的仇恨也可以化解,大義凜然。但武士小說的一個主題是復仇。江戶時代是鼓勵復仇的,子不報父仇就要被蔑視。何止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常有人尋仇幾十年,甚至耗盡一生。明治維新,福澤諭吉啟蒙日本人就有一條,國有國法,不能私自懲惡,不能報仇。我覺得如今日本人的復仇心理還是很重的。
有一個武士小說家叫五味康祐,寫劍客小說很有名,他的小說《喪神》獲得芥川獎,同時獲獎的是松本清張。《喪神》寫一個高手隱居在山裡,年輕人找他替父報仇,被他打敗,就留下來跟他學武。高手的女兒也愛上年輕人。高手知道年輕人復仇之心不死。年輕人學成下山,分手時一刀殺了高手。
近現代小說里也有寫過恩仇化解的,例如菊池寬的短篇小說《恩仇的彼方》,取材於史實,但故事是編的。主人公和主子的愛妾私通,主子要殺他,反而被他殺了。後來覺得罪孽深重,主人公出家。看到有一個地方交通不便,也作為贖罪,獨自開鑿隧道。當地人把他當瘋子。主子的兒子長大,學成武藝,走遍各地,終於找到了殺父的仇人。他同意等仇人開通了隧道再報仇。開鑿了二十一年,隧道開通了,那個兒子被仇人的大慈大悲感動,放棄了復仇之心,恩仇化解。但一般來說,武士小說的時代背景是江戶時代,那時候恩仇不可以化解。
宿久高:小說是文學創作,現實生活中日本人並不是結了仇就開始復仇,天天要殺人,不是這樣的。武士文化一直延續到現在,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學本身它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畢竟是一種文化的描寫,文學的描寫。
西西弗書店活動現場
李長聲:武士小說不是歷史的真實,只是用了一些歷史元素。武士小說體現的精神或者思想,追根究底的話,很多是來自中國的儒家思想。
德川家康開設幕府,執掌大權,用儒家思想改造那些從激情燃燒的歲月過來的武士,消除他們滿身的殺氣。江戶時代日本文化分三個層次:最高層次的人完全使用漢文,使用純粹的漢文;第二個層次是做實事的官僚之類使用洋涇浜式的漢文;最下層的民眾才使用日文,他們是不懂漢文的。
我們中國人都知道男女七歲不同席的傳統,但日本現在還有男女在一個池子里泡湯的習慣,可見並沒有接收儒家思想。明治時代西方人看見了,認為不象話,日本政府不好意思了,多次下令禁止,培養國民的羞恥心。日本有溫泉文學,基本是太宰治那一代以前的,後來沒有了混浴,也幾乎就沒有了溫泉文學。一些地方為振興旅遊,混浴有復活之勢。
宿久高:日本文化複合性很強。我們知道中國有絲綢之路,日本既是絲綢之路終點,又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國有著那麼優秀的文化,又很慷慨,應該說來到中國的人無論西方、東方包括日本的,能拿走的都拿走了。日本和中國關鍵不是絲綢之路,應該是書籍之路,日本從中國拿去的並不是物質,而是文化。功不可沒的隋唐時期,最大的一些功勞者應該是遣隋使、遣唐使。日本這個民族有一個特點,你要比他強,他真的非常崇拜你,所以包括當時唐朝的政治社會制度他們都原原本本拿過去了。
在這個文化過程中有幾方面他們沒有學,一個是宦官,一個是纏足,一個是科舉,這些都沒有學。有用的為我所用,取之,否則棄之,就這麼一個原則。
宋朝的中國文化對日本人的審美起了非常大的指導作用,包括宋的繪畫,宋的詩詞,包括宋的官窯。日本上層社會從中國拿了一些好東西,下層沒有怎麼辦?就開始說非完整之美,殘缺之美,起碼它也有存在的理由,從文學的角度逐漸形成一種孤寂,那種素描式的、非常簡雅的東西開始形成。把我們中國熱熱鬧鬧的這方面拿掉了,形成一種非常簡雅的文化。
所以我們看日本的作家畫的山水畫空白很多,留白多,想像的空間就多,讀者觀賞這個畫的時候自己想像的世界非常開闊。
詩歌也一樣,非常簡單。我們看一個詩歌,空間都很大,俳句是最典型的。大家可能也讀過松尾芭蕉,像古池那種。芭蕉把聲響作為中心考慮,完全是進入一種境界,一個想像。比如一個老者在散步,周圍一片的寂靜,聽到青蛙跳入水中的聲音,作為一種物理想像,比如想像被空氣逐漸的吸收又回到了原來的寂靜這個過程,主要是靜,靜到什麼程度,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能聽到那種靜,他們強調的是靜。所以用中文翻譯這首俳句,不能出響,這個響一旦出現意境就變了。
文學的東西有時候是非理性的,是人的形象思維再現。比如翻譯成英語,那就沒法翻。翻譯為一隻青蛙是不符合生物存在規律的,青蛙是群性生物,問生物學老師,青蛙不會是一隻跳下水裡,第一隻落入水中,其他的也會落入,而且落入水中的姿勢像游泳運動員一樣。假如按生物生活的規律把它翻譯成複數的話,好多青蛙跳到水中,整個失了意境。
所以文學本身有時候不是道理,它是人類生活的想像或總結。不管怎麼樣,日本的社會文化形成,既汲取了中國最優秀的東西,又不是盲目的。把最好的拿來,但也考慮怎麼適合日本的特點,再結合自己的文化氛圍進行改造。改造完了之後也有中國的元素,但其實這個東西就不是中國的,而是日本的。
一直說日本這個國家跟中國有2000多年的友好交流史,實際上沒有那麼多,在遣唐使撤了以後,只是跟宋朝有一點交流,再跟宋朝有一點貿易,之後就沒有什麼交流了。
李長聲:大家都知道日本派遣唐使接受中國文化,這是一種國家行為,派出一次要花很多錢,後來國庫出不起這筆錢了。有個叫菅原道真的,建議停止遣唐。還有一個理由是風浪太可怕,非常危險,一個團隊幾艘船,總有到不了中國的。停止遣唐還有一個客觀原因,就是那時候海上貿易發達了,商船足以取代國家行為。他們帶來了物資和文化,日本文人盼望著商船靠岸,帶來中國書籍。
宋代特別是南宋對日本文化生活影響特別大,比如茶文化。茶是一個和尚帶回日本的,這個和尚叫榮西,他是把茶和禪捆綁帶回來的,帶來茶,同時帶回來禪,所以日本壓根兒就茶禪一致。廟裡喝茶具有儀式性,茶和儀式傳入民間,形成茶道。要給喝茶這件事注入某種精神時,自然而然就是禪。創立茶道的,比如千利休,都曾在寺廟裡參禪。日本的吃食、用品、規矩很多都是從禪寺傳出來的,自然帶有禪味。南宋以後,日本和尚取經,中國和尚傳經送寶,不限於佛教,恨不能把整個中國文化都搬了去。學習什麼東西,從外國拿來,往往會尊重,妥善保存,用來創造自己的文化。
宿久高:文化是一個複雜的話題。中國也有一些說法,南宋以後無中華什麼的。南宋以後的文化對日本文化產生了非常深的影響,簡約,非常的樸素,包括那種自我的修身。
日本真正發展是1964年以後。看當時的日本,是髒亂差的。60年代以前日本產品假貨特別多,在西方也是不受歡迎的。文化的傳承,多少年來怎麼形成的,一個是國民品格的形成,再一個是社會發展階段相伴隨的必然結果。我想再有幾十年發展下去,中國也會出現跟日本差不多的情況,就是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管理都會好起來。
日本整體文化,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上,加上日本重視的武士文化,接著明治維新。明治維新其實很難艱難,西方現代化很成功,日本的現代化加入西方的東西。當時很多人去西方,坐船去了西方,到了卻完全不知所措。日本的改革走了150年,可能歷史就是這樣的。但不管社會怎麼改革,日本文化一直延續著,沒有斷。中國很可惜,斷斷續續斷了一些,這個很遺憾。
西西弗書店活動現場
李長聲:這可能與他們的天皇一直存在有關。中國過去經常改朝換代,一旦有新政權形成,會把過去的東西破壞得很厲害。
大家都覺得日本對傳統保存比較好,但實際上日本破壞也非常厲害。我們看日本,因為是外國,就外國人到中國一樣,把中國那些假的東西也當真的看。京都過去打仗,很多東西完全破壞了,是後來重建的。特別是豐臣秀吉把京都進行過一次大改造,不再是平安時代的京都。東京發生過大地震,關東大地震,1923年,然後1945年美軍轟炸,又有1964年奧運會,奧運會對東京破壞也很大,河流填填埋來修公路。後來又反思,有些東西恢復原狀。
比如寺廟,日本在明治時代廢佛毀寺,寺廟被破壞得非常厲害。比如奈良,那個興福寺沒有圍牆,是明治時代給破壞了。當時五重塔也出售了,但買主發現不好拆,結果留下來,如今就成了國寶。
特別是1970年代經濟大發展之後,大興土木,很多古迹復原,也就有造假。廟門也都敞開,賣門票,招攬遊客。我們很多寺廟什麼的都在造假,我們知道,但外國人不知道,當真的旅遊,很多年以後的人也不清楚了。
宿久高:所以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開始出現文化的反思。像1964年東京奧運會以後,當時為了建設基礎設施,該推倒的、該重建的,規劃計劃也不是那麼好。一直到日本經濟泡沫破碎,之前是日本經濟非常繁榮的時代,當時可以說買遍全世界。大家知道1980年代日本到中國來的遊客見什麼買什麼,有點像我們今天的那種感覺。
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就開始出現文化的精神追求,我們今天跟以前比,讀書的人還是多了。沒有精神生活,是沒有辦法發展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厚重的文化沉澱,經濟是沒有厚重力的,將來沒有發展的可能。我們反思以前的環境問題、以前造假的問題,包括現在的造假問題,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日本,把握得很準確,造假以後去偽存真,做了很多工作,以至於現代社會建立得比較完善。肯定是這樣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文化的需求,包括國民素質的提高,除了外在的,國家提倡的以外,還有內需,就是主觀上每一個國民的精神需求,這種需求會形成一種洪流的時候,會形成一個國家的文化需求,國家對歷史、對現實的反思。
※以命換錢,是不是底層青年逆襲的方向?
※少男少女們爭相模仿他做貧窮藝術家時的穿戴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