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業報和因果:斬斷塵緣得解脫

業報和因果:斬斷塵緣得解脫

這一講,我要講一對你非常熟悉的概念:業報和因果。上一講講到,佛教要人戒絕色慾,首先在思想上要對「不凈觀」有認識,還要用禪定的方法,修鍊「不凈觀」,把自己看噁心,這是幫你強化厭世的念頭。

當你開始修鍊「不凈觀」,你很可能沮喪,因為電視里,大街上,總有各種美色讓你心蕩神馳。那該怎麼辦呢?辦法是「出家」。你得知道一部佛教經典《坐禪三昧經》,這是魏晉年間在中國很流行的一部經典,那時候很多佛教徒都是根據這部經典的指引來修鍊禪法的。

1. 修行為什麼要出家?

既然是修行,修行場所一定要很清靜,要最大限度地避開各種誘惑。寺廟貌似是一個專業的修行場所,但其實並不是,因為裡邊常有各種善男信女燒香拜佛,尤其女人來得最多。

我們看「三言二拍」這種市井小說,會發現很多淫亂的故事竟然都發生在寺廟裡,可見當時人們對寺廟的觀感並不太好。還有俗語裡邊所謂「三姑六婆」,「三姑」指的是尼姑、道姑、卦姑,被認為是在女人中間搬弄是非、哄騙財物的角色。

當修行場所和世俗生活有很大重疊的時候,各種亂象就很容易發生。所以很多潛心修行的僧人,會把寺廟建在荒郊野外、深山老林,總之是人跡罕至的地方。

但即便在這些地方,修行雖然可以排除世俗生活的干擾,但還是得不到足夠的助力。

最好的場所是有助力的,那就是墳地,尤其是亂葬崗子,因為那裡會有很多裸露出來的屍體。修行者可以守在屍體旁邊,一點點觀察細節,再一天天看著屍體的腐爛過程,這些屍體就相當於他們的教具。所以明白道理並不算難,這種日復一日的修行才真的不易。

當你修行圓滿之後,當然能對自己的修為有個比較清晰的判斷,但如果你還只是俗人,想找一位得道高僧拜師修行,那麼你該怎麼辨別誰是真得道了,誰只是騙人的呢?

首先我們能有一個很基礎的判斷,那就是修成「不凈觀」的高僧絕不會是胖子。但你也許想不到,那些面黃肌瘦的僧人也要被排除掉。

《坐禪三昧經》告訴我們「不凈觀」修成之後的三大特徵,前兩個都是體貌特徵,原話是身體和悅柔軟輕便,白骨流光猶如白珂」,第一句不用解釋,第二句是說骨骼會像白色的美玉一樣泛著光澤。

你肯定沒機會看到人家的骨骼,但至少可以把「身體和悅柔軟輕便」當成一個有用的指標,我們還可以從這個指標裡邊看到瑜伽的痕迹。今天我們還能看到一些印度的禪修者,雖然已經七老八十了,骨瘦如柴,但精神很充沛,肢體特別柔軟靈活。

即便你終於修成了「不凈觀」,也不要高興得太早,因為這還只是基礎,修行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我們已經知道,「不凈觀」不適合在家裡修行,其實在佛陀的時代,任何修行都不適合在家裡做。要想修行,第一件事就是出家。

「出家」不是佛陀的原創,而是古印度的悠久傳統。印度是個教派林立、大師遍地的地方,直到今天也是這樣,很多宗派都奉行出家修行的原則。

在佛教初期,出家並不是離開家庭,投奔寺廟,當時還沒有寺廟,也沒有專門的僧袍來表示出家身份。出家就是拋妻棄子,到山林深處找個沒人的地方安頓下來,自己默默練功。吃飯並不是很大的問題,一來修行者吃得很少,二來熱帶水果在樹林里總是有的。

從個人修行到集體修行,從居無定所的修行到寺廟定居式的修行,這是逐漸演變成型的。

修行為什麼一定要出家?避免干擾、專心致志當然是一個原因,但在佛教來說,這還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讓你「斬斷塵緣」,和世俗生活一刀兩斷。

2. 業報理論

為什麼一定要「斬斷塵緣」呢?關鍵就在這個「緣」字。

我在前邊講過,佛陀最核心的原創思想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緣起性空」。所謂「緣起」,簡單講就是因果律,佛陀認識到萬事萬物都在因果律的束縛當中,既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今天發生的事一定是前因造成的,今天做的事一定會成為以後某件事的原因或原因之一。

在佛教概念里,「因」就是「業」,「果」就是「報」,也叫「果報」、「報應」。「因果」就是「業報」,因果律的束縛力就是「業力」。

當你說了一句話,做了一件事,甚至僅僅動了一個念頭,都是種下了一個因,將來必定導致某個果。種下一個因,這就叫「造業」,就是說製造了一個業,將來一定會有相應的報。

做事造的業叫「身業」,說話造的業叫「口業」,想法造的業叫「意業」。

從善惡的角度來看,善念、善言、善事造的業叫「善業」,惡念、惡行、惡事造的業叫「惡業」,不善不惡的業叫「無記業」。

善業得善報,惡業得惡報,無記業不得果報。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這麼來的。自己作的業一定會報應在自己身上,這就是「自作自受」。

在佛陀「緣起性空」基礎上的業報理論里,業力就是因果律的精密齒輪,把萬事萬物的前世今生都牢牢扣死了。

要想從六道輪迴當中解脫出來,就必須讓齒輪的轉動停止下來。怎麼才能讓齒輪停止呢?既然有因才有果,那麼可想而知的是,沒有了因也就沒有了果。

雖然人一輩子不動念頭,不說話,不做事是不可能的,但「無記業」並不產生果報,順理成章推演下來,如果既不行善,也不作惡,因果律就束縛不住自己了,跳出六道輪迴也就指日可待了。

如果你想通了這一點,就該明白家庭生活和世俗生活對於修行者來說都是很大的拖累,各種躲不開的人際關係會牽動很多情感,自然也就會造出很多會產生後果的業。

所以為了讓業力停下來,出家就是必然的選擇。你和別人的關係越少,你的生活越簡單,你製造出來的新的業力也就相應的越少越簡單。等該受的業報都受完了,你就可以脫離輪迴了。

所以我們看早期的佛教徒,出家修行,對世事基本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難道他們不該懷著大慈大悲的心腸出來扶危救困,搞一點慈善事業嗎?

確實不該,因為在因果齒輪下,受苦的人都是該受苦的,自己該受的業報要自己承受。而且一個人活著是受苦,死了也無非是在六道輪迴里繼續轉生受苦。你要記住我前邊講過的,只要活著就是受苦。

所以,把挨餓受凍當成受苦,把錦衣玉食當成享福,這只是我們俗人的錯覺,而用佛法的眼光來看,兩者同樣都是受苦,你幫挨餓受凍的人吃飽穿暖,等於把他們從一個火坑推進另一個火坑,毫無意義。

唯一救他們的辦法就是教會他們佛法,讓他們有機會通過修鍊,脫離這六道輪迴的茫茫苦海。

(內容來源於熊逸書院,圖片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是心齋 的精彩文章:

你的信仰,是否正在把你變成「魔鬼」?

TAG:如是心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