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臉上被狠狠留下五個指印,兩則新聞態度表明印度已作出選擇!
原標題:美國臉上被狠狠留下五個指印,兩則新聞態度表明印度已作出選擇!
來源:天涯時事
作者:天涯補刀
最近一段時間,在面對美國的時候,印度表現的比較硬氣:
10月5日,印度頂住了美國的壓力,在新德里和俄羅斯簽下了近90億美元的軍售大單。其中包括價值54.3億美元的S-400遠程地對空導彈系統、6000枚導彈、價值25億美元的4艘「克里瓦克III」級隱形護衛艦以及價值10億美元的200架軍事直升機。
在簽訂合同之前,美國為了不讓其它國家購買俄羅斯武器,不惜對中國軍方發出了制裁震懾其它國家。印度和俄羅斯簽訂合同之前,美國又一次警告印度,說這S-400可是美國重點「關照對象」,威脅印度要是不放棄購買的話,除了它本身觸發的制裁條款之外,連印度之前從美國買的價值180億美元的裝備可能也會面臨裝配問題。
儘管如此,印度還是和俄羅斯簽訂了合同,在全世界面前實實在在的打了美國一巴掌。
除此以外,大家可能知道,在特朗普上台後提出了一個遏制中國的所謂「印太戰略」,想要拉攏印度一起圍堵中國。
然而,據俄羅斯衛星網10月9日報道,印度政府目前的政策決定了印度海軍可能不會加入日本海軍在南海聯合巡邏,或其它任何形式的合作行動。但是,兩國海軍打算加強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海上能力。
以前我們多次和大家分析過,南海對中國、美國、日韓都異常的重要,因為南海是破美國霸權的一個重要節點,所以美日經常在那個地方搞事。
目前能瞬間破美國霸權的地方有兩個:
第一個就是沙特,因為沙特是石油美元的根基,沙特倒了,美元的根基也就不牢固了。
第二個就是南海,因為世界70%以上的實體商品都是通過南海運輸到世界各地的,南海是東方實體經濟和西方虛擬經濟之間的紐帶。
一旦中國封鎖南海,那麼歐美、甚至全世界都會因為缺少生活必須的商品而進入動亂中,而日韓也會因為無法出口商品而經濟崩潰。
正是因為南海如此重要,所以美國、日本經常在南海搞事,並宣稱為了保護所謂的「自由航行」。
而這兩則新聞表明了兩個意思:
第一則新聞表明印度在美國和俄羅斯之間選擇了俄羅斯。
印度無視美國警告和俄羅斯達成巨額軍購,說明印度在美國和俄羅斯之間傾向於俄羅斯——國際上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購買哪國武器就是傾向於哪一方,因為武器的利潤非常高,本質上就是交保護費。
另外,S-400是俄羅斯最先進的武器之一,這種大殺器關係到一個國家武器系統的安全,一旦這種武器被敵國獲得,那麼就可能被研究出其弱點。
所以,印度從俄羅斯購買S-400的本質就是:印度在美俄之間選擇了俄羅斯。
第二則新聞表明印度在美日的「印太戰略」中不願得罪中國。
在奧巴馬時期,美國為了讓中國成為美國的小弟,提出G2集團的概念,但是被中國拒絕,提出C2模式——G2就是美國當世界老大,中國跟著美國混,做美國小弟,中美共治全球;C2就是中國和美國的地位是平等的,共同維護世界,即「命運共同體」。
中國拒絕了美國的G2模式,美國惱羞成怒,為了遏制和圍堵中國,奧巴馬提出了一個叫做「重返亞太」的戰略。
在奧巴馬實施「重返亞太」戰略的七、八個年頭裡,美國氣勢洶洶,調動了幾乎能夠調動的各種資源和力量,不斷的上躥下跳,挑撥離間,唆使縱容,給中國造成了十分巨大的壓力和麻煩——東海朝鮮問題、台海問題和南海問題全面爆發,尤其是在2016年,菲律賓在美國的慫恿下,炮製了「南海仲裁案」的鬧劇,中美差點就打了起來。
可以說,美國的「重返亞太」戰略牽制了中國大量的精力。但是,美國沒有想到,美國給中國的壓力越大,而中國反彈也越來越大。
為了破解美國的圍堵,中國除了在亞太地區不斷的和美國進行拉鋸戰,朝鮮問題、菲律賓問題逐步解決;同時,中國還提出「一帶一路」戰略進行應對,打通向西的出口,讓美國陷入被動之中。
比如,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讓中國在印度洋有了一個出海口;中緬經濟走廊建設,緬甸的皎漂港又讓中國在印度洋多了一個出海口——這個不僅僅破解了馬六甲海峽的困境,而且讓中國有了印度洋的戰略支點。
目前,中國已經有了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和緬甸的皎漂港,還有吉布地的軍事基地,還有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等地方,中國進入印度洋,經營印度洋,已經勢不可擋了。
不僅僅如此,中國的力量也開始影響波斯灣了。而且,波斯灣的兩個老大,沙特和伊朗,都和中國的關係都不錯,都是中國的全面戰略合作夥伴,他們都不會反對中國進入印度洋,對中國進入波斯灣也不持反對意見。
比如2016年11月14日,中國與伊朗簽署防禦協議,一旦伊朗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就像敘利亞邀請俄羅斯出兵一樣,中國可以直接派兵進入伊朗,這代表中國軍事介入中東核心區取得了法律保證。
2017年6月中東最亂的時候,中國和伊朗在霍爾木茲海峽進行聯合軍事演習,伊朗在中國的安全背書下,一口氣向敘利亞的恐怖組織發射6枚彈道導彈。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在亞太地區圍堵和遏制中國是毫無用處的,於是特朗普將奧巴馬的「亞太戰略」擴大為「印太戰略」——想要從印度洋、太平洋同時遏制中國。
其實,印度對中國在印度洋上的布局也很擔心,因為現在印度也被中國給圍了起來。但是,印度其實也很明白,中國的印度洋戰略並不是針對印度的,而是針對美國的。
事實上,目前中國根本沒有把印度當成戰略對手。說難聽點,目前印度沒有讓中國為其付出那麼大精力的資本。真要是為了對付印度,中國根本不需要那麼大費周章,在克什米爾和藏南地區就能讓印度「生不如死」。
當然了,印度洋也是印度的核心利益所在,所以在美國提出了「印太戰略」的時候,印度也是樂意參加一下的,畢竟多了美國,那麼也能給自己壯壯膽——雖然中國在印度洋上的布局不是針對自己的。
很顯然,美國提出「印太戰略」並不是為了保護印度的,而是想要讓印度和中國為敵,印度當然知道美國的算盤,所以它不可能為了美國的戰略而與中國這個強大的鄰國翻臉,所以印度在「印太戰略」上並不怎麼上心,而且明確了不和美國、日本到南海去「搞事」。
事實上,以前我們也和大家說過,目前這個世界上只有中國、美國、俄羅斯和歐盟具有爭霸的能力,至於印度還遠遠沒有那個能力。
印度目前最大的問題不是爭霸,而是國內經濟發展的問題。
比如昨天就有人問我:印度也是一個人口大國,如果你是印度一把手,你將如何讓印度快速崛起?
印度是一個人口大國,但是大家不要忘記印度還是沒有實現工業化,沒有工業化,人口並不是紅利,人口多會拖累經濟發展的——在土地有限的時候,產出也是有限的,人口越多,能夠積累下來的資源就越少。
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家有5畝地,每年種的糧食只能夠5個人吃的,你家有5口人,那麼你無論種地多少年,你依舊還是窮。但是假如你家有隻有3口人,那麼你就可以餘下2口人的糧食去賣錢,逐漸積累幾年,那麼你就可以有錢去買點機器設備開個小工廠,等你的小工廠開起來的時候,逐漸需要的用工多了,那麼這個時候人口就是紅利了,人口越多,工廠的規模就會越大——這就是當初中國為什麼要實行計劃生育的主要原因,也是現在鼓勵生育的主要原因。
現在網路上有很多人在抨擊中國以前的計劃生育政策,其實這是沒有道理的——很多人沒有經歷過那種吃不上飯的年代,只看到現在人口老齡化,招工難,人工成本增加,而沒有看到沒有當初的計劃生育的背景,如果沒有當初的計劃生育,那麼現在的中國恐怕比印度也好不了多少——要知道二戰後印度的起步可是比中國高不少的。
現在的印度還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窮國、文盲大國,現在印度的主要精力還不是放到國際博弈上——就像以前的中國一樣,應該韜光養晦、埋頭髮展經濟。
有人問我:如果我是印度一把手,我將如何讓印度快速崛起?
其實,很簡單,就是走中國以前走過的路。
第一步,進行土地改革。
目前印度的土地還是私有的,大量的土地還集中在高種姓的地主手中,生產能力比較低下,只有將土地分給老百姓,才能提高生產能力。
第二步,加大計劃生育,積累工業化的資本。
第三步,進行戶籍改革,充分發揮人民的創造性。
印度目前實行的是種姓制度,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簡單的舉個例子:你是一個軍事天才,但是由於你處於低種姓,那麼即使你有通天才能,那麼也無法進入軍界,更無法獲得重用。
試問,你再有本事,沒有舞台,又有什麼用?
印度的高種姓人數終究是少,這樣就不能發揮太大的優勢,而且人分多個等級,非常容易造成各種矛盾和動亂。
第四步進行文化改革,至少要做到「書同文」。
印度民族眾多,語言複雜,據有關資料統計,印度共有1652種語言和方言,其中使用人數超過百萬的達33種。
印度的憲法中規定了18種語言為聯邦官方語言,你可能在這個地方能聽懂、看懂,到另外一個邦就可能既聽不懂,也看不懂——不像中國即使不同地區的發音不一樣,你也能看懂字或書,因為中國統一了文字(漢字)。
只有做到「書同文」,才能做到方便交流,促進發展。
第五步,形成有效的中央集權。
在二戰前,印度其實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不是一個國家。它是有很多個不同的民族組成的一個個「邦國」,各邦都有自己的政策和制度,甚至武裝,所以印度一直無法形成有效的中央集權。
去年莫迪僅僅為了統一各邦的稅務,就不得不在洞朗地區挑釁中國,轉移國內的矛盾——差點就被中國揍了。
而上面我說的每一條都遠遠要比「稅改」要難得多!
不要說和中國較量了,就算印度想要達到中國目前的實力,在一切改革不出現大問題的情況下,恐怕都至少需要50年之久!
印度總理莫迪僅僅在一些「細枝末節」的事情上做出了一點貢獻,就被有些人吹捧為「莫大仙」和「二十一世紀最偉大的經濟鐵腕人物」——想要趕上中國,印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曾經,我在以前的文中對當今世界的政治人物進行過一個排名。
我認為,目前這個世界上除了中國最高領導人外,還有四個人算得上頂級政治家:俄羅斯的普京、德國的默克爾、日本的安倍和印度的莫迪。
普京——從1999年擔任總統開始,至今掌控俄羅斯近20年,俄羅斯在普京的帶領下,在歐美的瘋狂圍堵下,始終屹立不倒,目前甚至有了一定的反擊的能力——得益於中國的幫助;
默克爾——2005年成為德國的第一女性總理,至今已經連任四屆,掌控德國政壇14年,德國經濟始終排名世界第三,推動了歐盟的發展——離開德國的默克爾歐盟將無法運轉;
安倍——2006年-2007年擔任日本首相,採取親華政策,被迫下台;2012年至今,第三次連任日本首相,不出意外的話,安倍將會成為日本歷史上63位首相中在位時間最長一位首相。
莫迪——2014年擔任印度總理,上台後,對國內進行大膽改革,稅改、廢鈔,這些印度歷史上沒有誰干成功的事,莫迪在「不聲不響」中完成了。當然,在這個過程充滿了風險——差點被中國揍了。不過,現在印度國內矛盾還非常的嚴重,種姓制、土地改革等還未能完成。國際政治上,說話權還比較小,所以我們把他放在最後一位。
除了莫迪在印度國內做了一些值得稱道的事外,莫迪能夠上榜的最重要原因是:與其它未上榜的國家領導人相比,莫迪的政治眼光要更加的長遠。
莫迪為了稅改不惜得罪中國,差點被揍後,緊接著又像「沒事人」一樣,來了中國參加「金磚國家峰會」,然後又和巴基斯坦一同加入了上合組織,再然後在短短2個月內多次訪問中國。
現在印度不願意充當美國的「馬前卒」是因為莫迪知道印度現在主要問題是發展問題,而不是和中國、俄羅斯為敵,中國現在所做的一切也不是針對印度的,所以這次印度不僅僅公開違背美國的意願購買俄羅斯的武器,不參與「印太戰略」中的「亞太戰略」。
莫迪,是一個頂級政治家。
但是,那又能怎麼樣呢?
如果能讓莫迪執政20年,那麼印度或許會來個大變樣,關鍵是印度的「民主」制度擺在那呢?
他會有那個機會嗎?
說實話,我覺得美國最大的錯誤就是不斷的圍堵中國。
原本美國只要不那麼的逼迫中國,那麼中國的影響力或許就主要在東亞了,不會觸及中東等區域,結果現在美國非但沒有在亞太圍住中國,而且讓中國的影響力擴散到中東和印度洋了——美國的戰線不但越拉越長,而且順帶讓印度被中國圍起來了!
中華民族一直就是這樣的一個民族:壓力越大,就越強!
可能,要不了幾年,美國人就會罵美國以前的歷代領導人極其愚蠢,如果美國不這麼逼迫中國,或許美國的霸權要多存活好多年。
可能,多年後,印度也會罵美國:你好端端的圍堵中國幹啥,要不是你,我現在也不會被中國壓的喘不過氣來!
※一艘「破船」力抗四艘日本軍艦,當年這場海戰打出了中國人的骨氣
※中國人最容易忽視的一個問題:美國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民主,而是...
TAG:鐵血講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