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最佩服的中國皇帝,並非秦始皇,而是這個短命王朝的開創者
西方人將隋文帝楊堅視為千古帝王,他們認為楊堅才是中國最偉大的皇帝,對後代的影響力超過了秦始皇。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楊堅的名氣甚至不如隋朝的亡國之君隋煬帝,而隋朝存在的時間也只有短短30多年,那麼西方人為何如此推崇楊堅?可以總結為兩個字—創製。
隋文帝楊堅,開創了兩種制度,第一就是科舉制。魏晉時期,朝堂上的官員都是通過中正九品制被推舉出來的。當時人才被定為九個等級,原本這項制度是想讓寒門子弟出頭。但是推舉的權力基本上都被權貴高官們佔據,所以門閥大族掌控了官員的升遷通道,高官基本上都是出自於士族,所以晉朝就出現了士族和皇族,共同統治天下的情況。
「王與馬,共天下」就是形容當時東晉的琅琊王氏家族可與皇族勢均力敵,甚至還要超過的局面。而科舉制打破了世俗對於升遷通道的壟斷局面,使得出身於寒門的讀書人,能夠得到施展才智的機會,一步步成為高官一展抱負,只有這些出身於民間的寒門子弟進入朝堂之後,才能夠做出一些更利於隋朝統治民間的政策,穩定了隋朝的統治,使得讀書的風氣大盛。
第二,便是三省六部制。古代朝堂一直存在一個現象,皇帝想要加強皇權,而文官又想要遏制皇帝日益膨脹的權利,因此皇權一直和宰相在爭奪權利。而三省六部制的出現,讓宰相成為了一種虛職,,三省即為尚書,門下和中書省,職責各不相同,互不從屬。尚書省下分了六部,是執行具體任務的的部門,內史省長官是三省名義上的領導者,卻並沒有相應的官位等級,對皇權無法產生威脅。
可以說隋文帝楊堅憑藉著兩項開創性的制度將隋朝治理的國泰民安,他執政的時間雖然只有短短的23年,卻將人口發展到了700多萬戶,這一時期也被稱為「開皇之治」。而在當時的西方,宗教佔據著主導地位,國王作為宗教的代理人牢牢的控制著整個國家,當時西方的啟蒙運動想要的就是推翻君主專制,建立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對皇權進行制衡。
雖然「三權分立」與「三省六部制」建立的目的並不相同,卻都達成了分權制衡的理念。西方人推崇的正是隋文帝這種類似於民主的思想,才將其推舉為了千古一帝,而對於我們的歷史來說,科舉制與三省六部制一直延續了一千多年,也足以證明隋文帝的偉大。
※水滸中的四大慫貨,外號一個比一個響亮,實力卻不堪一擊
※史書為何沒有秦始皇妃子的記載?是史官沒記,還是另有特殊原因?
TAG:老馮趣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