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四念住:身念住:四、云何為念住,二、第二義(5)

《瑜伽師地論》四念住:身念住:四、云何為念住,二、第二義(5)

三、為安住所緣

為安住所緣者:謂如說言於四所緣安住其念。謂於遍滿所緣、凈行所緣、善巧所緣、凈惑所緣。由此三相善住其念故名念住。由此三相、善住其念,故名念住。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

「云何所緣?謂四種所緣。一遍滿所緣,二、凈行所緣,三、善巧所緣,四、凈煩惱所緣。」

《瑜伽論記》卷第五:

「四種所緣,如《對法》第十一卷,一、遍滿所緣有四,謂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事遍際、所作成就所緣;二、凈行所緣有五,謂多貪、多嗔、多痴、憍慢、尋思五種觀行差別;三、善巧所緣五,謂蘊、界、處、緣起、處非處善巧所緣;四、凈惑所緣有三,謂麤、靜等相,真如諦也。」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

「云何所緣?謂有四種所緣境事。何等為四?一者、遍滿所緣境事,二者、凈行所緣境事,三者、善巧所緣境事,四者、凈惑所緣境事。」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

「一、云何遍滿所緣境事?謂復四種。一、有分別影像,二、無分別影像,三、事邊際性,四、所作成辦。」

《瑜伽論記》卷第六:

「一、有分別影像者,則是暖等定中慧所緣相分似本質境名為影像,慧性分別名分別影像;二、無分別影像者,即是暖等定心相分定無分別名無分別影像;三、事邊際性者,位在見道,所緣真如名事邊際性;四、所作成辨者,位在無學,於前三境皆得自在名所作成辨。」

凈行所緣,《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

「云何名為:凈行所緣?謂不凈、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阿那波那念等所緣差別。」

凈行所緣:參考:《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云何不凈所緣、云何慈愍所緣)、卷第二十七(云何緣性緣起所緣、云何界差別所緣、云何阿那波那念所緣)

善巧所緣:參考:《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七:「云何名為:善巧所緣?謂此所緣略有五種。一、蘊善巧,二、界善巧,三、處善巧,四、緣起善巧,五、處非處善巧。」參考《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六、卷第五十七。

《瑜伽論記》卷第七:

「自下第三解善巧所緣,於中初問次解後結。解中有三,初列五善巧,二次第釋。三以自共相攝五。然此善巧或略或廣文處不同:若依婆沙第六卷說有四善法,謂界處緣起及處非處。若依瑜伽此卷說五善巧;五十七說六善巧,謂於五上加根善巧。顯揚十四說七善巧,更加諦善巧。辨中邊第二卷說有十善巧:一蘊、二界、三處、四緣起、五處非處、六根、七世、八諦、九乘、十有為無為。大菩薩藏經第十七卷說十善巧:一蘊法、二界、三處、四諦、五無礙解、六依趣即依義不依文等四依也、七資糧、八道法即三十七品、九緣起、十一切法遍攝一切有為無為。」

凈惑所緣,《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七:

「云何凈惑所緣? 謂觀下地麁性、上地靜性。如欲界對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對非想非非想處。...出世間道凈惑所緣,復有四種。一、苦聖諦;二、集聖諦;三、滅聖諦;四、道聖諦。」

「四聖諦」:參考:《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四、卷第六十一、卷第六十七、卷第九十五。

「念住」:參考:《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五

《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慈氏菩薩復白佛言:如世尊說四種所緣境事,一者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二者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三者事邊際所緣境事,四者所作成辦所緣境事。於此四中,幾是奢摩他所緣境事?幾是毗婆舍那所緣境事?

於此四中,幾是奢摩他所緣境事,幾是毗婆舍那所緣境事?幾是俱所緣境事?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緣境事,謂無分別影像,一是毗婆舍那所緣境事,謂有分別影像,二是俱所緣境事,謂事邊際所作成辦。

遍滿所緣境事的內容,分四:一、有分別影像,是修觀。二、無分別影像,是修止。三、事邊際性,是盡所有性,如所有性。四、所作成辦,是止與觀的修行成就道果。「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是在內凡位的所緣境;「事邊際性」是見道以後,得無生法忍以後的所緣境。「所作成辦」就是成就無學道的時候所緣境;約三乘佛法來說,就是阿羅漢、辟支佛、和佛的境界。

凡夫有各式各樣的煩惱,但是又有偏重的不同。貪煩惱重,叫做貪行者;瞋心特別重叫瞋行者;不相信有因果、生死輪迴,世出世間的道理,叫愚痴行者;慢心重的叫慢行者;散亂心很強的人叫尋行者。「凈行所緣」是對治煩惱偏重的不同方便,就是五停心──不凈,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安那般那念。貪行者要修不凈觀;瞋行者要修慈愍觀;愚痴行者要修緣起觀;我慢、高慢心特彆強的人修界分別觀;尋行者,散亂心特彆強的人修阿那波那念。這五種叫做「凈行所緣」,把某個特彆強的煩惱對治一下。

「善巧所緣」:有五種善巧,蘊善巧,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善巧」是於法無倒了知,也是通達的意思。

蘊善巧:應以智慧思惟觀察色受想行識五蘊是無我的。

界善巧:「界」是種子義;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乃至意識,這十八種法一一皆是從自法的種子所生,名為十八界。不善巧十八界的人,認為諸法是由梵天創造的,或者是無因緣而有的。通達每一法都各有各的因緣而生起,都是無我的,不是梵天所創造,也不是自然而有的。通達此十八界的智慧,名為界善巧。所以,若通達了界善巧,就可以對治這樣的過失。

處善巧:就是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內六處,及色聲香味觸法外六處。從內六處、外六處生出眼識乃至意識,所以處是識的生長門。對於十二處不善巧的人,執著有一個「我」,我依止這個身體去攀緣一切境界。佛說十二處,只是一念心,依止於六根,攀緣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境界而已,「六識」的體性,及六識所「相應」的一切心所法,皆由三種緣——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滅意緣才能活動,這叫做處善巧。

緣起善巧:就是十二因緣,流轉生死的事情。通達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是名緣起善巧。

處非處善巧:「處非處善巧」就是緣起善巧,也通達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但是也有差別,處非處善巧,能正了平等因果、由善不善因招感善不善的果報的道理。

「凈惑所緣」:作如是觀的時候,能把的煩惱排遣出去,令心清凈,這叫作「凈惑所緣」。凈惑所緣有兩種:一、世間道凈惑所緣——色界的四禪,能清凈欲界的煩惱。二、出世間道凈惑所緣——苦集滅道的四諦,能除遣一切愛煩惱、見煩惱,得成聖道。

這裡列出四種所緣的相關參考資料和簡略的解釋四種所緣,將來有因緣再另寫文章做比較詳細的解釋。

「由此三相善住其念故名念住」。安住三種相貌,「為守護念、為於境無染、為安住所緣」能夠安住正念,這就叫做「念住」。

「身念住」的四個問題:「云何為身?云何於身住循身觀?云何為念?云何念住?」都解釋完了。

文章 | 觀諸法如

圖片 | 玉泉禪寺數據中心

玉泉Monastery

微信:dy-yuquanchansi

天台祖庭 智者道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009)初標五章,教相為三
法華玄義|(027)正論今意,用彼顯妙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