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孚:魯迅先生與民國國徽的設計
原標題:王小孚:魯迅先生與民國國徽的設計
毛澤東說:「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其實,魯迅「三偉大」之外,人們不太知曉的是,他還是一位資深的設計大師。
魯迅等三位年輕海龜設計民國國徽
1912年2月,魯迅應蔡元培之請來到南京,當上了臨時政府教育部的國家幹部。5月,教育部遷北京,魯迅隨往。8月,魯迅任北洋政府教育部僉事,兼第一科科長,具體負責文化、藝術方面的管理工作(僉事相當於今天的正處級,幹了十幾年後,依然正處級的魯迅才正式揮別官場)。8月28日,魯迅與同僚兼好友錢稻孫、許壽裳完成了袁世凱總統府交辦的一項大事——為北洋政府設計國徽。
三個年輕海龜搗鼓了一陣子,後由錢稻孫繪製圖案,魯迅撰寫說明。1913年2月《教育部編纂處月刊》刊登了國徽圖案和說明文字《致國務院國徽擬圖說明書》。錢稻孫也是浙江人。其父錢恂是清末的外交家;其母即大名鼎鼎的單士厘——我國最早走出國門並出版國外遊記的知識女性(錢姓名人里,錢玄同是其叔父,錢三強、錢仲聯是其堂弟)。錢稻孫日偽時期做到北大校長,大節有虧,後來很少被人提起。關於這個國徽,錢稻孫曾云:當時的圖案設計雖不甚美善,但周樹人的一手古文則為教育部諸人所讚歎。
魯迅這篇為人讚歎的《致國務院國徽擬圖說明書》不長,錄後(文章確實「古文」得很,惜時者略過可也):
「謹按西國國徽,由來甚久,其勾萌在個人,而曼衍以賅一國。昔者希臘武人,蒙盾赴戰,自擇所好,作繪於盾,以示區別。降至羅馬,相承不絕。迨十字軍興,聚列國之士而成師,懼其雜糅不可辨析,則各以一隊長官之盾徽為識,由此張大,用於一家,更進而用於一族,更進而用於一國。故權輿之象,率為名氏,表個人也;或為十字,重宗教也。及為國徽,亦依史實,因是仍多十字,或摹盾形,復作袞冕旗幟之屬,以為藻飾。雖有新造之國,初制徽識,每不能出其環中,蓋文獻限之矣。
今中華民國,已定嘉禾為國徽,而圖象簡質,宜求輔佐,俾足以方駕他徽,無慮樸素。惟歷史殊特,異乎歐西,彼所尚者,此不能用。自應遠據前史,更立新圖,鎬有本柢,庶幾有當。考諸載籍,源之古者,莫如龍。然已橫受抵排,不容作繪。更思其次,則有十二章。上見於《書》,其源亦遠。漢唐以來,說經者曰: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也;山,取其鎮也;龍,取其變也;華蟲,取其文也;宗彝,取其孝也;藻,取其潔也;火,取其明也。粉米,取其養也;黼,取其斷也;黻,取其辨也。美德之最,莫不賅備。今即從其說,相度其宜,會合錯綜,擬為中華民國徽識。作繪之法,為嘉禾在干中,是為中心。嘉禾之狀,取諸漢「五瑞圖」石刻。干者,所以擬盾也。干後為黼,上綴粉米。黼上為日,其下為山。然因山作真形,慮無所置,則結縷成篆文,而以黻充其隙際。黼之左右,為龍與華蟲,各持宗彝。龍復有火麗其身,月屬於角。華蟲則其咮銜藻,其首戴星。凡此造作改為,皆所以求合度而圖調和。國徽大體,似已略具。復作五穗嘉禾簡徽一枚,於不求繁縟時用之。又曲線式雙穗嘉禾簡徽一枚,於箋紙之屬用之。倘更得深於繪事者,別施釆色,令其象更美且優,則庶幾可以表華國之令德,而弘施於天下已。」
文章大概的意思,前一段簡介國徽由來——「西國」的紋章與國徽;後一段主張國徽應有中國特色,「龍」因清亡而「橫受抵排」不能再用,取其次則以「十二章」為最宜,並說明「十二章」國徽圖案的設計思想。
「十二章」到底是個什麼東東?
「十二章」古已有之,歸時下十分紅火的「國學」管。「十二章」,這個排序緊貼老大「龍」之後的老二究竟是個什麼東東呢?它包括缺一不可的12件玩意: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魯迅在說明書中寫道:「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也;山,取其鎮也;龍,取其變也;華蟲,取其文也;宗彝,取其孝也;藻,取其潔也;火,取其明也。粉米,取其養也;黼,取其斷也;黻,取其辨也。美德之最,莫不賅備。」也就是說,世間的頂級美德全部包含在這些看似簡單的圖形之中啦!
重要的是,「十二章」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徵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權力「如天地之大,萬物涵復載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照臨之內」。往早里說,「十二章」可以上推至「三皇五帝」時代,最早的記載見於《尚書》,作為帝王、百官的服飾紋樣確立於東漢初年,只有皇帝可用十二章的法令出台於唐代,此後直至明清前後沿用近兩千年。
十二章在皇帝「袞冕」上的位置是有具體規定的,當然不同時期會有調整。明代的十二章十分醒目。下圖為明代宗朱祁鈺的畫像,兩肩織日、月,背織星辰、群山,兩袖飾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種紋飾分別列於前後襟團龍兩側,十二章一目了然。
為了「永遠遵循我朝滿洲先正之遺風」(乾隆語),清代廢止了漢族的冠服制度,簡單地說,人們俗稱皇帝穿的「龍袍」,清朝的與明朝的就完全是兩碼事。但「十二章」這個東西因為實在太好,還是被保留了下來,只是在清代皇帝的「朝服」、「吉服」上比較含蓄,所佔面積相對很小,不費點勁還真找不到它們。下面我們以乾隆皇帝「藍緙絲彩雲金龍紋單朝服」(祭祀時穿)為例,將躲貓貓的「十二章」一一標出。
不過,到了大清朝快要打烊的時候,皇家貴胄們在西方徽章的影響下,對十二章進行了一次影響後世的改革。在1911年版維也納版的《大清帝國勳章圖》(清政府委託製作的勳章圖樣)上,我們可以看到供皇帝佩戴的頂級勳章——大寶章(見下圖)。大寶章外緣銳角三重,皆八出,中圓,繪十二章。這個「十二章」把原先綉繪於皇帝朝服之上分散的十二章集中起來,在徽章有限的空間里排列成一個無間的整體。遺憾的是,由於江山易主,十二章徽章的創意成了大清朝給後人的贈禮。
十二章大勳章直接拷貝了清代大寶章
就在十二章國徽設計完成之前不久,1912年7月,袁世凱公布了《勳章令》,規定大勳章為最高級別勳章,大總統當然佩戴外,可由大總統特贈外國元首。大勳章與前朝的「大寶章」一樣,也是外緣銳角三重,皆八出,中圓,繪十二章。實際上,大勳章直接拷貝了清朝沒怎麼用的「大寶章」,除了重新命名外,幾乎沒有任何改動。
下面是實物,黎元洪隨葬的總統大勳章。左圖是有關新聞所配照片,顯然是將散了架的部分徽章部件草草拼在一起,讓人實在無法看懂。右圖是網友在左圖部件的基礎上PS後得到的總統大勳章。用它和上面的「大寶章」對照,是不是立馬找到了感覺。
為了看清楚細節,我們先借用一下袁世凱墓園的圖片。這個總統大勳章雕塑上十二章的排列與黎元洪大勳章基本一致(兩者僅「火」的位置不同,一在「山」上,一在兩側)。
再認識一下幾位民國大總統,仔細看看他們佩戴的十二章大勳章:
1914年6月,北洋政府政事堂禮制館頒布《祭祀冠服制》、《祭祀冠服圖》,具體規定了各式人等的祭祀冠服,分大總統、一至五等六種級別。其他暫且不表,還是說說與主題有關的「十二章」。這裡出現了一個新詞「團」,團是由十二章部件組合成的圓形圖案。大總統,以十二章為一團,衣綉十二團;一等特任官,以九章(無日、月、星辰)為一團,衣綉九團;二等簡任官,以七章(宗彝、華蟲、黼、黻、火、粉米、藻)為一團,衣綉七團;三等薦任官,以五章(宗彝、黼、黻、粉米、藻)為一團,衣綉五團;四等委任官以三章(黼、黻、粉米)為一團,衣綉三團;五等士庶,不加綉。
大總統祭服上十二章的團,與總統大勳章十二章如出一轍,走的是同一路線。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不過是遞減的十二章。
「大總統之祭服胸前有綉章,特從圓領」。大總統祭服最明顯的特徵一是圓領,二是胸口有一團十二章,除大總統外沒有第二人如此打扮。抓住這個要害,認錯老袁的尷尬就可以避免了。左圖袁世凱躲在人堆里照樣一逮一個準。右圖張作霖攝於當上陸海軍大元帥之後,實際上的國家一把手,大總統祭服當然穿得。張作霖這張頗顯苗條的照片,讓我們看清了大總統祭服的實況,前五團、兩肩各一團,加上背後的五團,合計十二章十二團。
下面這幅照片是一直被視為經典的「袁世凱祭天圖」,好像還上過教科書。都估估猜中間站著個袁世凱,現在知道為什麼他與袁世凱不相干了吧?
這套十二章祭祀冠服一直用到北洋覆滅才徹底退出歷史舞台。在教育部任僉事的魯迅屬薦任官,十來年多次例行公事參加祭孔,他所穿祭服屬為第三等,以宗彝、黼、黻、粉米、藻等五章為一團,肩兩團,背三團,衣綉共五團。三等薦任官祭服、綉章見下圖。
1916年6月,經不住皇帝夢折騰的袁世凱一命嗚呼,北洋政府遵其「葬吾洹上」的遺願,歷時兩年多、耗資70餘萬銀元,在今河南省安陽市洹水河畔建起了佔地140畝的「袁林」(國家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袁林」有一個別處看不到的獨特景觀——照壁、鐵門、圍欄、石柱處處都是 「十二章」。前面已經用過的是墓園鐵門上巨大的十二章總統大徽章。或許,這個符號與帝王挨得最近,曾經的部下們才選定它陪伴袁世凱到永遠。
1927年9月26日,陸海軍大元帥的張作霖下令「制定大元帥旗」。大元帥旗是在國旗五色旗靠旗杆一側上方的白色方塊中嵌入「十二章」,按國際慣例,這個「十二章」採用國徽最宜,但張作霖搬到旗子上的卻是總統大勳章上的十二章。
西方紋章學理念對十二章國徽的影響
現在回到魯迅的十二章國徽上來。很明顯,十二章國徽與拷貝自清代大寶章的總統大勳章走的完全是兩條路線。
我們不妨解析一下國徽十二章的構成。首先,十二章之外增加了新元素——繪有「嘉禾」的「干」佔據了圖案中心位置。其次,對原有的十二章「相度其宜,會合錯綜」,「龍」和「華蟲」被突出為主角,「龍」戴「月」,披「火」;「華蟲」銜「藻」,以「星辰」作冠;「宗彝」則化作它們對飲的酒杯。「粉米」是「黼」的裝飾,飾帶飄舞成「山」。富有創意的「造作改為」,將分散呆板的構件打造成的和諧靈動的整體。為「求合度而圖調和」,設計者對傳統十二章進行了全方位的解構與重組,一個全新的十二章呈現在人們目前。
國徽的概念自「歐西」舶來。我們不難發現,國徽十二章在形式上借鑒了西方紋章學的理念。西方紋章自問世起便依靠盾牌為核心圖案,其他部件皆附屬之。「干者,所以擬盾也」,國徽十二章有鑒於此,隆重推出中國盾牌「干」,並以「取諸漢五瑞圖石刻」的「嘉禾」作為「干」的主要紋飾,一併構成圖案中心。西方紋章又有「扶盾者」(扶持護衛盾牌者),人物、動物或傳說神獸皆可充之,膺、獅等尤為常見。國徽十二章的「龍」與「華蟲」正飾演了西方紋章中不可或缺的「扶盾者」角色。另外構成「山」的飾帶雖說「結縷成篆文」,展現方式卻完全是西式的。
中西合璧,將西方的紋章學與中國國學結合起來,用新理念詮釋舊寶貝(十二章一個沒漏),魯迅他們設計的十二章國徽也該算「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範例了。
下面請參看英國國徽,以及幾枚更古老的西方紋章。
十二章國徽:民國正兒八經使用15年
不知道為什麼,人們總願意相信十二章國徽根本沒有正式使用,或者即便使用為期亦很短暫。一種想當然的理由是「當局認為帶有帝王色彩」,且不說國徽所用十二章與封建帝後原無干係,就是完全照搬清朝皇帝「大寶章」的總統大勳章,當局又何曾吱過一聲?因受「北洋」牽連而被漠視的十二章國徽,毫無疑義,是1913年至1928年正兒八經使用了15年的國徽!
上面一份檔案是1913年11月27日北京政府外交部總長孫寶琦簽發的外交部訓令:「令駐朝鮮總領事富士英 民國國徽前由教育部繪具式樣及圖說(魯迅們所為——筆者注),送經國務會議決定,交由本部遵照辦理,當將原定圖樣暨說明書函寄天津造幣廠代鑄模型,現在此項模型亦已制齊送交到部,查駐外使領各館門首均應懸掛國徽以壯觀瞻,仰即按照第一圖放大仿造懸掛門首,至尺寸大小應以館屋高低為斷。合於前項圖樣八份暨說明書一冊郵寄,令仰該總領事遵照辦理,此令。」
檔案說明了十二章國徽「式樣及圖說」教育部繪具,國務會議決定,外交部遵照辦理的流程,及1913年底駐外各使領館奉令「懸掛國徽以壯觀瞻」的情況。十二章國徽合乎程序的實際使用還有什麼可以懷疑的嗎?
下面是1921年7月28日,秘魯華僑團體為紀念秘魯共和國一百周年發行銀質紀念章,其上與秘魯國徽並置的正是中國的十二章國徽。
1923年,天津造幣廠試鑄了一批金銀幣,該幣圖案即採用十二章國徽圖,民間誤以「華蟲」為「鳳」,稱之為「龍鳳幣」。
1926年,天津造幣廠用十二章國徽圖鑄造兩角和一角輔幣,在京津一帶流通。
1926年10月9日,為紀念雙十節,《北洋畫報》在頭版頭條位置刊登十二章國徽圖案,並註明「中圖為中華民國國徽」。
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就任北洋政府陸海軍大元帥。下面是以十二章國徽為圖案的紀念幣。
十二章國徽圖案出現在首飾盒上。
還有人將十二章國徽圖案搬上了藏書票。
這是1928年11月16日民國駐新加坡領事館出具的華僑回國證明,證明的文頭圖案是十二章國徽。此時距張學良的東北易幟僅剩一個半月,十二章國徽的日子已經不多了。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