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先秦到民國,郵票上的中華衣裳
從先秦到民國,快速領略中華衣裳的脈絡!
這是一組台灣地區發行的郵票,主題是「中華傳統服飾」,先後共發行六套,每套四枚,合計二十四枚。包括男女服飾各十二枚,從先秦到民國,可以快速的領略中華衣裳的脈絡。
殷商·貴婦蠆(chài)尾黹(zhǐ)純衣:
據出土殷代遺物及古文獻顯示,殷代婦女髮型,一般是盤髻在頂,多用笄。貴婦有「蠆(蠍)尾」型高髻,多施珠玉;衣有「黹純」(繡花緄邊),束帶;穿翹尖鞋。後世周秦而下直至宋明,凡禮服多須束帶緄邊,殷商已開先河。
戰國·貴婦緄帶繞襟衣:
周代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樣發達,降至戰國時期尤甚。當時貴婦服飾多華麗;頂施盤髻;而盤髻之制,殷已有之。本圖案依據長沙楚墓出土物所作:方領、右衽;繞襟、束帶、緄邊,皆當時傳統服飾。窄袖和雲文飾是楚文化的特色。
後漢·皇后親蠶服、朝服:
後漢服制較簡,皇后有兩服,1是祭服,2是親蠶和朝會兼用的蠶服,本圖是後者。其造型是:方領、右衽;上衣、下裳;衣青裳縹淺藍,分裁而又合縫為一,即所謂「深衣制」。「深衣」是男女、文武、貴賤通用的禮服之一。束帶、佩玉;盤髻,插步搖;衣、棠皆無文飾。「步搖」是在發笄的底端加飾垂珠,舉步行走時,垂珠自然搖動生姿,因名「步搖」。
魏晉·貴婦蜚襳(fēi xiān)垂髾(shāo)衣:
魏晉婦女服飾漸多變化。晉人尚清談,婦女的生活也每解放不羈,多有影響及於服飾。當時婦女的華貴服飾之一是外加短罩裙,裙內施以多條長形上闊下尖、等邊三角形旗狀彩織(或綉)的飾物,鱗次櫛比,飄垂罩裙之下,其名日「髾」。又在兩側偏後各施一條長長的飄帶,名曰「襳」。兩者相映,飄飛隨之,至若起步因風,更有御鶴振羽、翻浪飛雲之貌。
唐·貴婦花冠披帛紗衫:
唐貴人,男女多簪花,婦女尤甚。或以絹制而簪,名日「花冠」。「披帛」是任選狹長彩絲織物,披肩為飾,後代的彩帶舞,實源於此。唐代婦女的服飾開放大膽,往往低肩露胸,有時輕紗一襲,尤有飄飄然臨風飛去之感。
宋·宮女半袖衫裙佩帉:
中國古代貴婦是以長袍為禮服。唐代宮庭女官的常服新制行上衣下裙,外加袖長只到肘彎的短外衣,名日「半袖」。一時蔚然成風。宋、明仍仿行。或又肩加「披帛」,腰系帶而帶末雙垂,中飾「玉器」,此更見其高貴輕盈。
元·貴婦罟罟(gǔ)冠曳裾袍:
貴婦高冠,此古代蒙古的習俗。貴婦長袍的後裾特長,掃地而行同於中原,亦同於古代的歐洲,後隨小使,隨時捧持伺候。
明·美婦褙(bèi)子衫裙:
唐代宮庭女官衫裙的風習,延及宋、明而形成普遍的常態。婦女往往外加長只到膝的風衣,其造型,自始中袖對襟,名曰「褙子」。亦頗見其高貴。
清初·漢婦衫裙:
清初婦女仍著明代服飾,依舊盤髻在頂身服過膝長衫及長裙。此圖服飾華麗而端莊,自是貴婦之儀容。
清代·旗婦旗裝:
清代以八色軍旗組轄滿籍及投附旗下之軍民,世俗因稱滿籍人為「旗人」,其婦人之所服,俗稱「旗裝」。本圖所示為袍上加缺襟「馬甲」,頭飾「大拉翅」,內橫「匾方」,加飾「花」及「流蘇」,而足登「花盆鞋」。亦貴婦之服飾。
民國建立後,都市婦女漸多著袍,而通稱「旗袍」,蓋因此種袍領的造型,乃清初參酌古之「曲領」、「盤領」兩者複合設計而成的「圓領」,是乃新制,故稱「旗袍」。
民初·時裝裙襖:
民初通商大埠,婦女受新興電影明星的影響,多喜著流行新裝,民國10年前後,此種窄腰圓裾短襖,配以筒狀長裙,曾風行一時。
殷商·高冠貴冑:
據今出土殷商的遺物玉雕、俑等顯示,當時男性貴冑有高冠,上衣下裳,緄邊,束帶,垂韍。此乃歷代傳襲至宋、明高階禮服的淵源史證。
戰國·華服王侯:
本圖是參照出土的戰國時代遺物所繪,其人高髻,上衣下裳,綉文華麗,「黹純」,束帶;而形貌瑰偉。這是戰國前後當政王侯們的服飾景象之一。
魏晉·簪筆廷臣:
史載,古之廷臣皆執「笏(hù)」。漢魏時代的左右侍臣隨附「簪筆」。筆或與笏同置於紫囊,入朝隨身攜帶。晉制:三台、五省二品文官例簪「白筆」,其他王公皆不簪,加內侍乃簪。至此,簪筆只是作為高階廷臣身分的表徵。
北朝·垂筆官宦:
本圖的冠上有線狀物自後向前曲下垂穗,其狀奇特,此曲垂物,稱為「垂筆」,系南北朝時北魏高官服飾之一。原來是從漢魏的「簪筆」制度演進而為晉代的「簪白筆」,往後更進一步,就演變成為這種「垂筆」的制度。
隋唐·籠冠曲領具服:
「籠冠」,乃冠上之冠,制以漆紗,興於北魏,隋唐繼之。「曲領」起於漢末魏初,附於朝服內襯的「單衣」領襟之前部,南北朝隋唐亦繼行。正七品以上文官之所服,皆其時代的特色。「具服」即「朝服」,蓋韍、佩、紛、綬等附飾皆一一「具」備。
唐宋·仆頭盤領衫袍:
「仆頭」起於北周。當其時,武事紛繁,冠制繁複不便。武帝特就一般巾幘改造雨作仆頭;文職展腳,武職交腳,君臣尊卑通用。此後歷代皆仿行。「盤領」衣仿自胡俗,第1紐扣施於右肩,右襟直線下降到底。或膝部施「襕」,是乃通制。腰束以「革呈」,內以革,外裹絲品,加飾玉片。起於曹魏,唐宋元明皆因襲為之。
金元·瓦楞帽辮線襖:
「瓦楞帽」,金人元人所特有;制以藤、蔑,或圓或方。「辮線襖」一名「腰綠襖」,盤領、窄袖,上下連身,下擺寬大而有密襉,腰際橫綴潤幅之「辮線」,因以為名。元代皇室儀衛人員之所服。頗便騎射馳聘。
明代·烏紗帽仙鶴補:
「烏紗帽」,本唐宋後傳之展腳襆頭。兩腳形同蕉葉,乃五代人所變造,明人因之。明代創行「補」制,綴於百官的胸、背。因系另制而後附加,故名「補」。文官武官分別以鳥、獸文為飾,各有差等。本圖為仙鶴,蓋一品文官之服。
清·冬朝冠蟒袍:
遠自虞舜時代,即以龍文用於官公服飾的上衣。唐代開始有「龍袍」。元代臣僚只能用獨角4爪。明代因稱4爪龍衣為「蟒衣」,蟒袍自此始。清代襲用承傳。本圖為冬朝冠,袍型窄身削袖,滿施雲龍文,下擺飾以水文及條狀彩文,名曰「立水」。
清·夏朝冠補服:
本圖為清代臣僚朝祭的官服,內著蟒袍,外加「端罩」,其色青紫。前胸後背各加1塊綉文,名日「補」,文官用鳥類,武官用獸類。夏朝冠,制以竹絲或藤絲。冠頂分別為紅、藍、白、金---銅質鍍金4等。上項補制,始於明代,清代仿行。
清·冬套衣公服:
清代的蟒袍,或外加半長過膝的套衣,作為公服、朝服、祭服。套衣或青紫或近黑。冬季內加獸皮保暖,邊緣溢露獸毛,俗稱「出鋒」。冠頂後系孔雀翎,名日「花翎」。
清·便帽缺襟袍:
清代官員多以「瓜皮帽」為便服。此帽創於明洪武朝,王子之所服,後官、民漸普用,清人仿行。清代的袍、掛、背心,以大襟(右衽)者為常服,馬掛對襟者為禮服。或有就大襟之右下端截去1小塊,以紐扣使與內小襟相連,名日「缺襟」。
來源 | 工匠精神
※皆從自己身心習氣上究竟
※最會畫畫的科學家,因為認真,他畫的植物走心到驚嘆
TAG:弘化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