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漢橋話畫:王希孟《千里江山圖》18歲少年的曠世巨作

漢橋話畫:王希孟《千里江山圖》18歲少年的曠世巨作

本文來源於畫家邱漢橋新浪微博

《千里江山圖》,北宋,王希孟,絹本畫卷,縱51.5cm,橫1191.5cm,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名畫鑒賞

唐代興起的青綠山水畫,在宋代雖不及水墨山水畫盛行,但仍受到宮廷貴族的欣賞,而且畫風趨向細膩典雅,造境圖形也務求真實嚴謹,由此湧現出一些優秀畫家,其中以王希孟及趙伯駒、趙伯驌兄弟為代表。

青綠山水是中國山水畫最初成熟的類別,只是到宋元以後,隨著文人參與繪畫日益增多,至明清普及而眾,畫法看上去相較簡單,操作起來比較方便的水墨山水才有鋪天蓋地之勢,在數量上遠遠壓倒了青綠山水。不過在宋代宮廷中,青綠山水仍然是受到欣賞的,也就是在北宋宋徽宗的畫院中,產生了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青綠山水畫作——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局部

《千里江山圖》畫在一匹高51.5厘米、長1191.5厘米的絹上,這麼大尺幅的手卷,看起來富麗堂皇,氣象萬千。如果用西方最經典的焦點透視法作畫,是無法畫出這麼長的一幅畫作的,而中國傳統作畫方式的特點之一即是「多點透視」,畫家不用固定自己的位置,只畫一個角度所看到的東西,他可以邊走邊看,筆下的畫也可以隨著他的行動而變換著畫作的視角,讓觀者看起來有一種流動感,似乎也在隨著畫家一起遊山玩水。

《千里江山圖》是散點透視運用的典範之一,畫面中的千萬山峰高高低低,重重疊疊,卻不是綿延之山,而都是傍江水而生,有的很像丘陵巒岫,溫潤可愛;有的又似堂堂大山,氣勢難當。每一部分間或以長橋相連,或者是一片寧靜水色,大江浩淼。山水間還有很多可讀的細節,飛瀑通幽,房舍點綴其間,還有柳綠花紅,讀起來宜心得很,畫家畫得也相當用心,雖人小如豆,卻動態宛然。畫面內容異常豐富,共處一畫,卻沒有雜亂的感覺,這與色彩的統一是分不開的。青綠山水指的是用石青、石綠等礦物色為主要色彩作畫的作品,山石在通體染過赭石色的基礎上,會以青、綠色系再多次染過,最後罩上石青、石綠,越到山頭,兩種顏色用得越厚重,而且山與山之間,兩種顏色往往是交替使用,講究相互的搭配與襯托。

山體之外其他對象的用色也都以濃厚為特點,使得整個畫面統一在大青綠的基調中,色彩濃艷,極有分量。畫家用嫻熟的筆法表現出了石青、石綠兩種礦物質顏料的厚重,蒼翠畫輪廓,色彩或渾厚或輕盈,間以赭色為襯,使畫面層次分明,色如寶石,光彩奪目。其間以沒骨法畫樹榦,用皴點畫山坡,豐富了青綠山水的表現力,鮮艷而不媚俗。水、天、樹、石間,用摻粉加赭的色澤渲染,雖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樣勾金線,卻依然感覺滿幅富麗堂皇。

《千里江山圖》局部

《千里江山圖》中根據山水布局開合,大致可分為六個段落,每部分均以山體為主要表現對象,各段落之間或以長橋相連,或以流水溝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銜接巧妙,過渡自然。畫幅起首為起伏的山巒,山坳間樹木蔥蘢,村舍民居散見於湖岸泊邊。一橋與湖中小島相連,一片廣闊湖面的遠處為平渚沙洲,接著又有層疊的峰巒。兩座高山為一水所阻隔,水上架設木橋,橋身結構精巧。此後仍然是連綿不斷的群山,時而移為近景,時而推成遠景。平緩的岸邊,停泊舟船數只,湖中漁舟張網捕魚。水天迷濛的空中,一群飛鳥迴旋盤繞。岸邊巨石聳立,山勢逐漸陡峭,山間林木叢生,生機鬱勃。一條溪水自幽深的山谷中曲折流下。山勢略見平緩,又見湖泊、舟船、漁村。人物雖細小如豆,卻動態鮮明。微波水紋均一筆筆畫出,漁舟遊船盪曳其間,使畫面平添動感。畫幅的最後一段,近處畫茂密的樹林,遠處山石猛然壁立,在高潮中結尾。整幅作品高下起伏,錯落有致,達到了人在畫中游的藝術效果。多種構圖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畫面有種行走的感覺,增添了優美的韻律感,引人入勝,體現了北宋繪畫工整嚴謹的時代風格。

《千里江山圖》此畫山形的勾勒,已然突出了山石明暗向背結構的層次感,已經不像隋唐青綠山水那樣只是重視填充色彩,也為山石的皴法和色彩渲染留出了餘地。這種改變,大膽借鑒了中國傳統水墨山水畫的寫實技法效果,水墨山水畫中的一部分畫法被融入到了之前只注重勾形填色的青綠山水畫中來,使原本金碧輝煌的青綠山水,完美地糅合了皴法,從而使青綠山水和水墨山水畫一樣注重自然寫實,一樣具有了筆墨情趣。

《千里江山圖》局部

從整體來看,《千里江山圖》上峰巒起伏綿延,江河煙波浩淼,氣象萬千,壯麗恢弘。山間高崖飛瀑,曲徑通幽,房舍屋宇點綴其間,綠柳紅花,長松修竹,景色秀麗。山水間野渡漁村、水榭樓台、茅屋草舍、水磨長橋各依地勢、環境而設,與山川湖泊相輝映。整幅畫卷以精練概括的手法、絢麗的色彩和工細的筆致表現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觀,一向被視為宋代靑綠山水中的巨制傑構。這幅青綠山水出現在山水畫已經發展到某個高度的歷史時期,將青綠山水的裝飾性、趣味性摻入了山水的皴法、用筆意趣,無愧卷後有人稱讚:「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千餘年過去了,這句話挪用於今,仍然是不為過的。

《千里江山圖》是自唐代中期「大小李將軍」之後沉寂的青綠山水畫壇上的一幅扛鼎力作,無愧為中國古代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畫趣拾珍

《千里江山圖》局部

中國山水畫在宋朝初期進入一個成熟時期,雖然水墨山水佔據著主導地位,但是人們的審美要求和畫家的興趣逐漸對於色彩的艷麗富貴又產生興趣。宋代青綠山水畫就是在這種環境中得以生存與發展的。宋徽宗趙佶能書善畫,造詣頗高,精通青綠山水。宋代在青綠山水畫方面,有顯著成績並留下作品的畫家有:王詵(王晉卿)、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驌等。宋代流傳後世的青綠山水畫中,當屬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和趙伯駒的《江山秋色》成就最高。

王希孟可以稱得上中國繪畫史上僅有的以一張畫《千里江山圖》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算得上是中國繪畫史中最年輕的畫家,而且據說正是在畫完這幅《千里江山圖》後不久即仙逝,所以有很多人都說,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投注到了這幅畫上。

王希孟生平考據唯有根據時人蔡京在畫後的一段跋語:「政和三年閏四月一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載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在政和三年,也就是1113年,這幅畫由宋徽宗賜給蔡京。蔡京當時是宋徽宗的宰相,寫得一手好字,宋徽宗趙佶是中國歷史上最喜好繪畫的皇帝,此人自然深得皇帝寵愛,一些宋徽宗的畫,或者他喜歡的畫上、畫後都有蔡京的跋語,不過因為後來人太鄙夷蔡氏的為人,所以本來書法「宋四家」中有他一個,被生生換成了蔡襄。

《千里江山圖》局部

跋語中提到,王希孟原來是在宋徽宗的宮廷畫院中學畫,並得到了宋徽宗的親自指點,不用半年的時間就從「未甚工」到「以此圖進」,進步看來著實不小,雖然蔡京讚美的是王希孟的畫,仍然不忘在其中暗含對宋徽宗的溜須拍馬,讓人得以對他的官場本事有些許得觀。拋開蔡京不談,除這段跋語後,任何史料中都沒有留下對於王希孟的任何記載,連官修、十分權威的《宣和畫譜》中也沒有一點線索,所以有人認為他在完成此圖後就死了,成為一個謎題,不過《千里江山圖》卻是王希孟留給歷史最好的一份厚禮。

我們都知道一個時代藝術作品中所顯現的裝飾性與當時社會的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繫。宋朝時期經濟繁榮、社會富裕,而且在文化上也融合各民族之所長,在美術作品中其艷麗的色彩、華美的裝飾性表露無疑。《千里江山圖》在參差起伏的山巒和江浩之間,以極大的熱情精心地描繪眾多的漁村野店、山寺道觀、溪橋、水榭、亭閣之屬,其形象刻劃真實.鋪陳合理。這種在自然景物之中容納人工建築,並形成一種表現特點的作法,是「燕家景緻」的重要特徵。在青綠山水中,畫面上的色彩顯然不是追隨自然物體的固有色,也非特定空中主體感受的條件色,而是注重了色彩在繪畫中的表現性。

《千里江山圖》局部

畫家於《千里江山圖》畫中使用了厚重的石青或石綠色覆蓋山頭,這樣的厚重是在現今留存的作品中幾乎看不到的。畫家為什麼能夠如此大膽地使用色彩是不難理解的,這種不真實以至於具有象徵性的色彩的合法使用受到了宮廷趣味的肯定和保護。綜觀全幅,有著雄闊的境界和宏大的氣勢,遠觀近睹均令人折服。北宋中晚期礦物色和植物色豐富起來,《千里江山圖》圖色彩厚重,經歷千年,色彩之間的關係依然明朗,雖然有的顏色已經脫落、消退,但仍有金碧輝煌的感覺。 畫家的繪畫技法較之盛唐時期二李將軍的青綠山水畫法,又有了更深的發展,這也就是此圖較之前唐的青綠山水更趨成熟之處。形成了較為新穎獨特的青綠山水繪畫技法的風格,具有一定的創新意義,成為繪畫藝術上的里程碑。

作為中國色彩畫重要代表的青綠山水長期不被重視,《千里江山圖》集青綠山水之大成,山石結構更加寫實,色彩更加豐富厚重。它不同於之前青綠山水簡單的勾勒加平塗的技法,而是把線演變成皴法,把線和色以及用色和用筆都進行了重新組合,打破了青綠山水嚴謹工細的畫風,突破線條規定色彩的觀點,色彩從線條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更加自由。這一點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如張大千的潑彩法就打破了線條界限,用色彩來表達情緒,並且為青綠山水開闢了更廣闊的天地。

《千里江山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著名書畫鑒定專家楊新曾不只一次見過《千里江山圖》真跡,並贊其為「無價之寶」。在與《世界新聞報》記者談論對此畫的觀感時,他首先提及的便是它漂亮的畫面顏色。據楊新介紹,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千里江山圖》曾經公開展出過三次,一次是上世紀50年代,一次是80年代。2011年《故宮珍藏曆代書畫展》在故宮武英殿書畫館展出,包括晉代王獻之的行書《中秋帖》卷、唐代李白的草書《上陽台帖》卷和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等重量級稀世國寶亮相。上世紀80年代末,人民美術出版社等5家專業出版社合作出版60卷的《中國美術全集》。

《千里江山圖》被收入到宋代繪畫部分,為了拍攝圖片,該畫曾開卷。這也是迄今為止《千里江山圖》最後一次被拍攝。什麼原因導致了《千里江山圖》如此「深藏不露」?故宮專家表示,極易剝落的畫面顏料是其中關鍵。由於《千里江山圖》使用了很多礦物質的顏料,顏色很厚,時間長了以後,只要打開畫卷,顏料就會掉落,損傷畫作原貌。《千里江山圖》在這麼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沒有修裱,便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對於開卷就會受損的《千里江山圖》,首要任務就是保護。故宮專家們曾就如何修裱《千里江山圖》進行討論,想解決顏色脫落的問題。但一些專家也坦承,現在的裝裱技術實際上沒有超越以前的水平,特別在古畫修復上沒有重大技術突破,重新修裱還沒有把握。不只是普通觀眾與這幅名畫「緣慳一面」,就是故宮的專家們,見到該畫的機會也是屈指可數。

名家小傳

王希孟(1096—?年),北宋畫家。宋徽宗時為畫院學生,擅畫山水,是中國繪畫史上有傑出成就的畫家中最年輕的一位。然而史書中沒有他的記載。王希孟十多歲入宮中「畫學」為圖畫院學生,數番獻畫,皆未甚工,後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奉事宋徽宗趙佶左右,徽宗慧眼獨具,認為「其性可教」,因而親自教授其畫法。經徽宗親授指點筆墨技法,王希孟的畫藝精進,主工山水,作品罕見。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時間終於繪成名垂千古之鴻篇傑作《千里江山圖》卷,時年僅十八歲,此外再沒有關於他的記述,不久英年早逝。《千里江山圖》是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畫家留下的唯一的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藝術 的精彩文章:

漢橋話畫:韓滉《五牛圖》到底有多「牛」?
忘記自我,別讓心太累

TAG:今日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