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勳復辟失敗後,他的「辮子軍」去哪了?
1916年,袁世凱去世,黎元洪當上大總統,實權掌握在國務總理段祺瑞手中。黎元洪當然不甘示弱,以段祺瑞為首的利益集團展開了激烈的爭權奪利鬥爭,就是史上有名的「府院之爭」。由於雙方的矛盾難以調和,黎元洪請督軍團團長張勳於6月14日入京調解。由此,本來名不見經傳的小軍閥張勳就大搖大擺地走上歷史前台。
張勳,江西省奉新縣人,清末曾任雲南、甘肅、江南提督。1913年因鎮壓討袁軍有功,被袁世凱任命為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清朝覆亡後,為表示效忠清室,張勳禁止所部剪辮子,被稱為「辮帥」。
張勳自許為清廷忠臣,所以接到進京調停的請求後,親率5000辮子軍進京,他的目的在不調停府院之爭,而是藉機復辟、恢復帝制。入京後,張勳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京,並於7月1日攆走黎元洪,把12歲的溥儀抬出來宣布復辟,改稱此年為「宣統九年」,通電全國改掛龍旗,自任首席內閣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
但是,這場鬧劇只上演了12天,「辮子兵」就被段祺瑞的討逆軍給打敗了。無兵可恃的張勳逃入東交民巷荷蘭使館,溥儀再次宣告退位。
張勳敗逃荷蘭使館時,他的「辮子兵」去哪了呢?
這得從張勳的勢力範圍說起。張勳當時據有徐、海兩地,徐是徐州,海是海州,就是今天的連雲港。張勳手中有3萬「辮子兵」,除了他帶去北京搞復辟的那5000人外,另外的25000人分別駐紮在徐州和海州。北京的那5000人戰敗就潰散了,而大本營里的25000辮子兵,掌控在張勳手下的兩員大將手中,一個是駐紮徐州的徐州鎮守使張文生,一個是駐紮海州的海州鎮守使白寶山。
但是,張勳北京被困時,這兩位曾經的心腹大將卻沒一個肯出兵相救,甚至連一點聲援的聲音都沒發出。
張勳復辟失敗後,張文生被安徽督軍兼省長倪嗣沖收編。白寶山則投靠了副總統兼江蘇督軍馮國璋,所部改編為江蘇新編備補軍(轄四團),任中將司令。最終,白部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31軍。
(圖片來自網路)
※難得一見的「落第詩」,句句扎心!
※同是物種入侵,美國人痛苦不堪,中國人卻吃到歡顏
TAG:老黃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