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人的時間:給時光以生命,而不是給生命以時光

中國人的時間:給時光以生命,而不是給生命以時光

如風歲月,

如水年華,

穿梭時間的長河,

千差萬別的文化催生出

迥然不同的時間觀念,

而中國人自有一套獨特

且歷史悠久的時間系統。

它清韻悠長,

卻在無數個如梭的歲月里起舞弄影,

它感應自然,

卻又賦予自然時間以人文色彩。

知天時,順四時,擇時日。

子時

23:00-1:00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張繼《楓橋夜泊》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乃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也是夜色最深重之時。

古人將夜晚分為五個時段,五更計時制中,子夜為三更,因而「夜半三更」指深夜時光。《左傳·哀公十六年》中的「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是迄今所見到的「夜半』一詞作為時間使用的最早用例。

請輸入圖片描

丑時

1:00-3:00

丑時思君枳殼憐,橘紅燈高掛蛇床前。

——清·周蓮仙《十二時思君》

雞鳴,或曰荒雞。夜達四更,天應慢慢變亮,但仍然屬於黑夜。

「雞鳴」一詞作時間使用,源於《春秋左傳正義》中「雞鳴而食,唯命是聽」之句。雞被古代漢族人民褒稱作「知時畜也」。《韓詩外傳》中讚頌雞云:「守夜不失時,信也」;俗雲「雄雞三唱天下白」。

寅時

3:00-5:00

深夜湓浦月,平旦爐峰煙。

——唐·白居易《題潯陽樓》

平旦,又稱黎明、日旦。為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蒙蒙亮。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氣」是迄今所見到的「平旦」一詞的最早用例。此時為五更,或雲五鼓。這時雞仍在打鳴,故此,有五更雞的說法。而人們也逐漸從睡夢中清醒,開始迎接新的一天。

卯時

5:00-7:00

日出紅光散,分輝照雪崖。

——唐·李白《早望海峽邊》

日出,亦稱破曉、日晞。指太陽升出地平線之時,此刻光耀大地。

日出一詞最初見於《詩經·檜風·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此時是古代官員上早朝的時間。官員來到衙門,首先需清點人數,因點名時恰是卯時,因而將「點卯」稱為上班報到的說法便沿用至今。

辰時

7:00-9:00

朝食有麥饘,晨起有布衣。

——唐·皮日休《三修詩三首》

食時,亦稱早食、宴食。這一時段,正是古人「朝食」(吃早飯)的時候。秦漢時期民間一天吃兩頓飯,並以「朝食」為主餐。

食時一詞,早在《禮記》中便已出現了。如:「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此外,《管子·弟子職》中也有 「至於食時,先生將食」的句子。

巳時

9:00-11:00

巳時紅日過山坡,孤單隻影淚如梭。

——民歌時調·清·華廣生《白雪遺音》輯

隅中,也叫做日禺。此時臨近中午,大霧散去,艷陽當空。

「隅中」一詞最早出現於《淮南子·天文訓》:「日出於暘谷,……至於桑野,是謂晏食;至於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謂正中」。

午時

11:00-13:00

暑煩人困妝時午,午時初困人煩暑。

——宋·王齊愈《菩薩蠻(初夏)》

日中,又名日正。這時太陽行至中天,烈日當頭。上古時期,人們把這一時段作為到集市去交易的時間標誌。

《易·繫辭下》記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舊小說、戲文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百刻制時值多有改動,至清初,最終定為九十六刻制。如此計算,午三刻約為現在的11:45。

未時

13:00-15:00

未時思君嘆獨居,文君久不見相如。

——清·周蓮仙《十二時思君》

日昳,又名日央、日仄等。太陽偏西,以中天為界,這時的太陽與隅中相對。

「昳」,《說文》釋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時,側也」,《史記·天官書》中:「旦至食,為麥;食至日昳,為稷」,最初作為時間名詞出現。又《漢書·遊俠傳》有:「諸客奔走市買,至日昳皆會」。

申時

15:00-17:00

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

——唐·杜甫《徐步》

晡時,或曰夕食、餺時。是古時漢人吃第二頓飯的時段。

古時「晡」與「餺」相通。《說文段注》解釋:「餺,申時食也……『餺』,一作『晡』引申之義。凡食,皆曰餺」,「晡(餺)時」,始見於《淮南子·天文訓》篇:「(日)至於悲谷,是謂晡時」,文學作品中,古人常以「晡」字來代替「晡時」。

酉時

17:00-19:00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魏晉·陶淵明《飲酒·其四》

日入,又叫日沒、日沉。這時,太陽快落山了,夕陽西下。

日入始見於《春秋左傳正義》:「日入而說,許偃御右廣」,《莊子·讓王》中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語。古人將「日出」和「日入」分別作為白天和黑夜到來的標誌,《元史·日曆志》雲「日出為晝,日入為夜」。

戌時

19:00-21:00

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

——唐·馮延己《清平樂》

黃昏,亦稱日暮、日夕。指夕陽沉沒,萬物朦朧,一更欲黑而未黑。

《說文》曰:「黃,地之色也」,又說:「昏,日冥也」,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初次使用黃昏一詞:「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

亥時

21:00-23:00

人定月朧明,香消枕簟清。

——唐·白居易《人定》

人定,也叫定昏、夤夜。乃一晝夜中十二時的最末一個時辰,二更夜已深,人們安歇入眠之時。

人定即人靜,這一詞始見於《後漢書·來歙傳》:「臣夜人定後,為何人所賊傷,中臣要害」,《孔雀東南飛》有「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的詩句。

芳塘如鑒,其正清兮,

漁筏隨風,且看不迷。

此生從誕生到死亡

可以看做是一趟旅程,

每一段過程,

每一分,每一秒,

都可以停下來做一點觀看、

做一點欣賞,

帶些慵懶,

在這最美秋天裡,

體會時光與人生。

本文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書畫:飛白無意,丹青有痕
要做「君子儒」,莫為「小人儒」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