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大境無為:讀李顯波的水墨人生

大境無為:讀李顯波的水墨人生

大境無為:讀李顯波的水墨人生

李顯波最早的一個童年回憶,是他小學時爬在老師辦公室的地上,在一張張泛黃的新聞紙上塗抹一幅幅「四人幫」漫畫。圍觀的老師嘖嘖稱奇。在創造的狂喜中,他仍毫無意識自己就這樣進入了「天才少年」的神話王國。 或者說,是現在的他這樣覺得;他每個時期的所有奮鬥,似乎都是為了延續他早年那次於內心迸發的衝動。 這種具有排他和專一性的延續,讓他一發不可收拾,創作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作品來:國畫山水和水墨花鳥。如果不是藝術家以其自身實力活躍在當今畫壇,那麼,他將因不受關注而無人問津,大概人們最初的好奇和驚嘆,只是限於當時那個特定環境下他自身所做出的某種反應,並不代表他未來成熟時期將要做的一切。

大境無為:讀李顯波的水墨人生

李顯波生於一九六五年,是出身工人階層父母的第四個孩子,其名字取自他家鄉門前那條波濤連天的岷江水系。是否早已暗示他命運的跌宕起伏,或許,這只是一種假設。他的家鄉在灌縣城距離那個先秦帝國開鑿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遺址不遠地方,儘管這地方早已聞名於世,但他同他的祖輩以及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一樣,依舊過著默默無聞,平淡無奇的世俗生活。但是,這種普通生活並未妨礙一個懷揣夢想的少年想要打開未知藝術世界大門的行為。也許有過這樣的激情,他以少有的成熟甚至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過早顯露的才華竟是這樣。「說實話,小學五年級就開始代課了」,他說。學校發現他這方面的天賦,就讓他代上小班美術課,這種情形一直維持到他上高中。這個時期,他苦惱於繪畫方面知識的欠缺,在當時知識匱乏的年代,他無法讓自己獲取更多的能量,以便能走的更遠。然而,在他命運之路中,走進一個人來——一個被管制的班級老師。他原是某大學俄語教授,因歷史原因下放到他所在的這個偏僻學校——儘管後來這名老師已恢複名譽,但在當時,應該是見人繞道,說話低聲的低層人物。好在他「及時發現」了李顯波繪畫方面的才能,隨以家訪的名義經常到他家「蹭吃蹭喝」。據說,李顯波父母在當時的都江煤礦工作,有大把時間料理院子里的自留地,養豬,餵雞,在那個各種物質並不充裕的年代,其家境已算不錯。當然,吸引這位老師的不僅是有酒有肉和吃飽喝足,重要的是,在這個學生家裡,他將得到一種除體面之外的尊重。除此之外,李顯波對他的認同和崇拜也是他光顧的原因。他從他那裡認識和學習了顏體、柳公權、唐碑等書法,成為他後期從事國畫和書法藝術的重要鋪墊。

大境無為:讀李顯波的水墨人生

事實上,直到現在李顯波都很少離開過古老的灌縣城(現今都江堰)。這個地方其久遠的歷史,斑駁的城牆,破舊的磚瓦房及古老的街巷,以及鄉場似的場景和次第拔起的現代化建築,都將成為他過去和現在藝術創作中交替不去的映像和符號:古樸、簡單、節奏緩慢而不失美好。儘管這地方給他提供了學習繪畫的靈感和想像的空間,但相對於一個只求溫飽而無他求的工人階層家庭來說,繪畫是一種難以理解的東西——儘管在這方面他的父母還算是開明並給予一定的理解和支持。但是,當這個家庭不能給予再多的幫助時,他一度陷入困境。那個什麼都缺的年代,想做一件事都很困難。父母在礦上上班,收入有限,幾乎沒有更多的錢讓我買資料,畫材。一到周末、假期,我就乘礦上的運煤車、運磚車去礦上閱覽室翻閱各式各樣的書報畫刊。那時,資料少的可憐,但我可以大半天坐在那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當然,對一些愛不釋手,又買不起的畫冊,我也只能偷偷的撕下其中一頁,或是開個「天窗」,事後,又愧疚難當。


大境無為:讀李顯波的水墨人生

困知勉行,是這個特定年代一些人的精神渴求,一旦他們無法通過其他途徑來獲取所需知識,他們或採取一些非常手段,克服內心惶恐與不安,藉此享受某種獲取知識的快感——當然,我們無法精準的去解釋李顯波當時的動機和他對繪畫渴望的程度,但他卻未受動搖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李顯波幸遇他繪畫生涯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老師——國畫大師董壽平開門弟子雷啟厚先生,師從老先生習畫,主攻山水。集大家之風範,他潛心問學,2002年後,師從秦天柱先生,專攻花鳥畫。


大境無為:讀李顯波的水墨人生

關於李顯波一系列水墨作品畫,本土知名詩人席永君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他是「宣紙上的抒情詩人」。甚至把他的名字與首創水墨渲染,大名鼎鼎的詩人畫家——人稱「詩佛」的王維連在了一起,這種恰到好處且充滿讚譽的比喻,並不多見。

《初雪》是李顯波新千年後發表的水墨作品。觀眾或早已知曉。在這裡,評論家似乎在王維山水詩《輞川集》中找到了在枝頭參禪的鳥和竹的影子:觀其 「以心觀物」、「以意立象」的一件件作品,可謂簡而不空,淡而有味,計白當黑,薄中見厚,大境無為。自古繪畫之道不離生活之道,一花一鳥盡顯有情世界!更準確地說,他的作品再現了王維「深林人不知,明月來向照」的禪意世界。他將禪的空與靜看似不經意地融入自己的繪畫作品中,著墨不多,但虛實相生,意趣幽玄。他深諳繪畫之妙,妙在文字之外。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對於顯波,水墨畫的簡樸, 正好體現了老莊哲學「道」的自然之性。最後,他坦言:李顯波是真正的宣紙上的抒情詩人!


大境無為:讀李顯波的水墨人生

攝影和繪畫藝術評論家羅繢沅對李顯波水墨作品似乎更有研究,他毫不掩飾自己對藝術家藝術造詣方面的濃厚興趣,無論是從主觀抑或客觀上的評判都予以新的解釋。他說:也許因為有過山水畫的磨練,顯波在置景中也長於多景層的處理。景層的豐富當然能使敘述的氣息更為細膩更為充實,使題材的表達更為豐盈更為立體,「雪隱鷺鷥飛始見,柳藏鸚鵡語方知」,像詩人的詩句一樣,也能把思緒的厚度和欣賞的維度推向深處。

從2002年到2018年的十六年里,李顯波由不為人知漸漸蛻變為有影響力的實力派畫家和公眾人物。較權威的《人物誌》(2014.8,陳穎),包括《中國畫清賞》(2011.2,席永君)、《中國藝術家》(2014.2,李海)、《文學雞因論》(稅清靜,2017)等本土一些報刊、藝術評論網對其有多個篇幅介紹。


大境無為:讀李顯波的水墨人生

有關李顯波拜師雷啟厚先生學習山水畫,《人物誌》記者陳穎不吝筆墨有過較詳細的敘述。1985年,他從朋友那裡偶然看到一幅雷啟厚的青城山山水畫,一下子就著了迷,無論如何要朋友帶他去見雷老先生。得知地址後,他借了一輛自行車,花了近兩個月的工資40元,到供銷社買了兩瓶五糧液和一包糖果點心,帶著日常習作,冒大雪來到都江堰金馬鎮雷老先生家登門拜師。然而,眼前破敗的四合院,貧寒的家境令他唏噓:這樣條件下,先生困厄已極,卻作畫不輟。對他的到來,令幾乎窮困潦倒的先生大為感動,當即,作梅花圖一幅相贈,並題:《梅花苦自寒香來》,其寓意深遠,至今他視若珍寶留藏著。

然而,另一種說法是,李顯波其時並給老先生未送如此大禮,料想寒舍之士也未必欣然接受。儘管生活境遇不同,精神形態各異,但傳統文人笑傲塵俗的貞潔操守,凸顯的卻是中國知識分子特立獨行的精神品質。那麼,這份禮品又會送將何處?據他講,上世紀八十年代,為報考四川美術學院,不得不四處托關係,想憑藉自身實力參加考試,關鍵是,偏安一隅的小縣城,信息閉塞,必須打通關係,第一時間獲取相關信息,而是否用於此,看來已不重要。至少,它折射出李顯波向學心切和那種投入繪畫時於一切不顧的執拗與捨得。


大境無為:讀李顯波的水墨人生

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李顯波與四川美院失之交臂,錯失了一次有可能改變自己一生的機遇。隨後,他心有不甘的進入當地一家銀行,當了一名行政職員。這並不影響他繼續的夢想,他藝術方面的才華得以施展。其間,他一直負責銀行所有宣傳工作,辦板報,出期刊。這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循規蹈矩,令他十分不安和抑鬱寡歡,幾乎摧毀了他,那段時間,他幾乎無所事事地干遍了銀行所有工種。由於自身對繪畫方面極盡苛刻的要求,一般的寫寫畫畫,似乎讓他看不到未來,這種情況直到他中年。2012年,他終有機會參加清華大學美術理論研究與書畫創作高研班。

不甘平庸,將傳統的中國畫水墨藝術視為自我生命一部分,成為李顯波藝術創作的鋪墊。換句話說,以他今天所取得的藝術成就,並非一朝一夕得來全不費工夫之事。如果沒有他這種淡泊隱逸的忘我心態去潛心探索,那麼,在難抵誘惑,痴醉功利的現實社會中,難免一事無成。事實上,他所持有的那種待人接物與其練達,不若樸魯的處事之道,以及畫家本人對各種自然場景獨到的解讀方式,和他在作品創作發揮的中國黑墨特長——不求形似,但求神似,那種以筆生氣,以墨生韻,寓繁於簡的特性,使他突破了傳統水墨藝術與現代藝術的邊界,完成了其藝術語言的進一步拓展。


大境無為:讀李顯波的水墨人生

其實,《水墨花鳥系列》一直是李顯波持續創作的主題。自他從清華大學美術理論研究與書畫創作高研班學成歸來,更是投入了主要精力嘗試探索這個主題。相對於前期(2012年之前),新近的創作有了一種新的傾向:

一是更多的將自己情感融入筆墨變化之中,將繪畫的「書寫性」與自我的情感表達相融合,使水墨的特性在畫面上表現有了實質性的進展;二是強調通過了解物象、在認識過程中提煉物象之後的形象表現,不落窠臼,創作富於激情,講究筆墨情趣,形式構成喜於點、線、面的同時,又用心於整體效果的黑白灰,這使得畫面效果極具抽象意味——這正是傳統花鳥畫在現代文化語境下,走向現代花鳥畫的一種探索吧。

大境無為:讀李顯波的水墨人生

多年的潛心研究與遊學,李顯波在積澱與創變中,花鳥作品已經能夠充分把握筆觸的流暢書寫與情感宣洩的融合,從而進入情感的自由表達階段。在流暢與樸拙、渾厚與華滋、濃重與清淡中給人以無盡的筆性和墨趣。他的水墨作品涉獵廣泛,既有對生命的敬畏,也有對自然的禮讚。他把對日常生活、事物、景觀所觀察的每個最初的一剎那,都成為他筆墨下永恆的記憶和符號。從表面上看,雖則簡潔,但觀之不空,總給人一種輕鬆怡然之感。作品重意境、講構成,奔放而少粗狂、精細而不拘謹。畫面清新淡雅、疏朗空靈,在傳統的基礎上融入現代語境,凝練新意,每幅作品具有詩一般的意蘊。談及心得,他說:現代中國畫家,特別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畫家,必須努力培養自己的現代意識,在現實生活中獨具慧眼的尋找藝術的源泉。通過"再現"自然現象,提高自己的審美層次,拓寬審美領域,高度概括提煉後的"表現"對象。在表現現代美、強化當代寫意花鳥畫的時代特徵,也就是中國畫獨特的美學品格。

大境無為:讀李顯波的水墨人生

現在來看,李顯波每個時期關於水墨藝術的探索,都是一次人生的苦歷。關於他最早的童年回憶,到現在成為本土乃至國內最活躍的中青年實力派畫家,是他一次次跌倒爬起後的最好見證和回報。前些年,他在成都、杭州等地多次舉辦個展,再次證明其實力不容小覷。2014年4月,他在成都東區音樂廣場歲月畫廊藝術超市舉辦的《宣紙上的濕暈》展,60幅作品很快銷售過半,成為該個展中銷量最高的藝術家之一。

面對取得的如此藝術成就,李顯波更多的是從思想的高度去探索,去思考。早在2012年前,他在自己的習畫隨想中,就這樣苦苦思索過:


大境無為:讀李顯波的水墨人生

很多時候,自以為在思考,卻未能有自己的思想;自以為有獨到見解,卻未有自己的語言;明知「藝術的生命在於創造」,卻未能特立獨行。好想自由的畫,用自己的藝術語言,哪怕它並不難完美,終有生命的涌動與燃燒。

中國畫是文人品格,人格精神的一種載體,是物我合一的體現。中國畫是一門哲學,水墨是一種道,讓我知道做一個中國畫家,尤其要做一個卓越的中國畫家應具備的思想高度。搞藝術思想是很蒼涼的,很悲壯的……

李顯波被稱之為宣紙上的抒情詩人,似乎與他詩人一般的憂鬱和滄桑經歷有關。他以詩作畫,以墨寫意,在現實中尋找一方凈土,在虛無中篤定自我,他所做的不過是一個率性而真實的藝術家內心渴望獨處,靈魂得到升華的一次次自我磨礪,而這些恰好又是當今畫壇所缺少的東西。

大境無為:讀李顯波的水墨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顯波,1965年出生在四川省都江堰市。

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水彩國畫院畫師

四川省詩書畫院特聘畫師

四川省少城詩書畫院院士

都江堰市錦江書畫院副院長

中國農工黨四川省詩書畫院特聘畫師

北京巴蜀書畫院特聘藝術家

成都丙戌書畫研究會會員

成都西蜀花鳥畫院畫師

特邀駐成都濃園藝術機構畫家

清華大學美術理論研究與書畫創作高研班結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