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小傢伙》:每每聽到她的呼吸聲,我的胃會不自覺抽搐

《小傢伙》:每每聽到她的呼吸聲,我的胃會不自覺抽搐

第五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和第二屆平遙國際電影節先後開啟展映,其中一部名為《小傢伙》的哈薩克影片相當奪目,頗受兩地電影節的青睞。

其實早在今年五月份的戛納電影節,尚未打磨出最終剪輯版的《小傢伙》在戛納藝術福茂的力保之下,最後一刻進入主競賽單元。在主競賽最後一天上演大反轉,力壓此前頗被看好的趙濤和安藤櫻,片中女演員薩瑪爾·葉斯利亞莫娃拿下了戛納影后的殊榮。

目前,《小傢伙》已代表哈薩克入圍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並有望於明年一月份在國內影院全線上映。

(《小傢伙》劇組,在平遙國際電影節)

呼吸、急促、急促的呼吸

《小傢伙》的國內首映結束後,即便組委會準備了巧克力可能也無法平緩觀影帶來的衝擊。有觀眾聽聞散場後夾在人群中的廖凡說:「這片看得我胃直抽抽。」

這大概是大部分觀影者在觀看《小傢伙》時會產生的生理感受,還有觀影結束後久久無法散去的焦灼感,大家會本能地關心,女主艾卡下一步的命運會是怎樣的。

繼2008年的長片處女作《圖潘》後,導演謝爾蓋·德瓦茨沃伊在尋找下一部影片的創作題材時,無意中從新聞得知,每年在吉爾吉斯斯坦會有許多遺棄嬰兒的事件發生。自這則新聞入手,導演虛構了一名從吉爾吉斯斯坦偷渡至俄羅斯的年輕女孩艾卡,在六天內艱難度日、面臨抉擇的故事。

故事的開場是嬰兒的出生和剛生產不久的艾卡從醫院出逃的鏡頭。身負債務的她沒有時間喘息和懈怠,拖著虛弱的身體她回到食品加工廠里繼續拔雞毛。結果,僱主跑了,工資打了水漂,只拿到一隻雞作為補償。

回到隨時會被警察清除的混居居所,那裡住著從中亞各國家到莫斯科謀生的邊緣人。她折斷了隔壁屋男孩送她的鬱金香,把冰柱裹在身上,緩解大出血的疼痛,抱著「如何開一間裁縫店」的夢入眠。

此後的幾天,艾卡奔走在被雪災淹沒的莫斯科街頭,一次次地尋找工作機會,先後承受著大出血和漲奶難忍的疼痛,最終在好心的獸醫院清潔女工的幫助下,暫時獲得了四天臨時工的工作。

這是整部影片中,艾卡唯一有笑容的時刻。

她打開儲物間的收音機,播放一首歡快的音樂,換上工服的艾卡甜甜地笑了。生活在那一刻有了不一樣的起色。但,那天晚上一切又被打入萬劫不復的地獄。艾卡終究沒能擺脫討債人的糾纏,無力償還債務的她與魔鬼做了一番交易,要把自己的孩子賣給討債人,一清兩散。從醫院抱出孩子後,艾卡躲避討債人的視線,在一幢大樓的轉角處,面對哭鬧不止的小傢伙,艾卡第一次給他餵了奶,也第一次留下了眼淚……

影片在一排嬰兒哇哇的哭喊聲中開場,在艾卡的啜泣聲中結束。

除了一次笑和一場哭外,全片均被艾卡急促的呼吸聲充斥,手持攝影下高密度的特寫鏡頭帶出的不穩定和貼近角色本位的凌亂、糾結、痛哭一併傳遞給觀影者,讓你無處可逃。

在邊緣女性與社會寫實之間

緣何這部影片的製作周期會長達六年?導演解釋,這是一個關於女性和母愛的故事。他作為一名男性導演,曾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奔走在產科醫院去調研、了解女性分娩成為母親的感受。

他還稱,曾在他的處女作《圖潘》中亦有精彩演出的薩瑪爾·葉斯利亞莫娃是像鑽石一般珍貴的女演員。六年斷斷續續的拍攝歷程中,薩瑪爾·葉斯利亞莫娃每次都需要調動極大的熱情和能量進入角色,把艾卡的倔強、堅強、疼痛以及脆弱毫無保留地傳遞給觀眾。薩瑪爾·葉斯利亞莫娃的表演顯然是做到了,不僅征服了戛納的評審,也直擊觀眾的心靈。

關注邊緣人,尤其是其中的邊緣女性似乎是藝術電影創作中的一個大類,而且常會被標上政治正確的標籤。

因為在這類影片中,常把故事置於一個寫實的語境之中,比如達內兄弟的經典之作《羅爾娜的沉默》。整個故事之所以能發生,正是因為阿爾巴尼亞女孩羅爾娜想要通過一樁移民婚姻獲取在比利時的合法居住權,之後卻引發了死亡、新生、背叛等種種故事。而這故事背後透露的真實語境是歐盟國家之間移民問題,帶給底層人民生活的焦灼。

(《羅爾娜的沉默》)

《小傢伙》的寫實語境與之類似。艾卡是一名吉爾吉斯斯坦女孩。吉爾吉斯斯坦在蘇聯未解體之前,便已是靠牧羊為生的農業國。糧食不夠吃,常年從哈薩克進口。蘇聯解體之後,吉爾吉斯斯坦的經濟一直沒緩過來,「吃飯靠哈薩克,賺錢靠俄羅斯」是其保持生存的依賴路徑。

吉爾吉斯斯坦人大多到俄羅斯打工,精通俄語是他們必備的技能。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再來看《小傢伙》中艾卡這個人物的動機就會清晰很多。比如身為在多山地區成長的吉爾吉斯斯坦人,艾卡想要過上不一樣的日子,只能和她大部分的同鄉一樣選擇在俄羅斯打工,這是改變命運的機會。所以片中才會有艾卡與家人爭吵時,對著電話大喊的那句:「我才不要在家過那種靠撿垃圾過活的生活。」

俄羅斯移民政策的排外性,移民者生活的顛沛、無保障也豐富了《小傢伙》在表達女性和母愛主題之外現實層面上的意義。

同時為了避免過於沉悶的講述方式,《小傢伙》採用的正是曾在藝術電影中流行一時的、與情節劇結構相融合的方式。看過《小傢伙》的觀影者,大概都會真切感知到艾卡六天命運的悲慘。

其實細想來,這個故事相當的情節劇,幾乎是把一個底層、邊緣女性逼到絕境的狀況。艾卡被警察強暴,有了孩子,生產後無力撫養,丟在了醫院。她的工作丟了,為了應付債務也為了活下來,她拖著病體不斷找工作,卻得不到一絲喘息。最後,還要深陷在要不要賣孩子的痛苦抉擇之中。

一層層的困境,一步步的絕望,《小傢伙》雖有各種社會現實的映射,但它並不能稱為現實主義影片。導演把困境高濃度集中,把人性逼向深淵進行試探,用藝術化的方式、暗流涌動的節奏處理了看似狗血甚至頗為煽情的故事。

達內兄弟的《羅塞塔》如此,克里斯蒂安·蒙吉的《四月三周兩天》亦然。

(《四月三周兩天》)

筆者感念,這些導演對人性本身的關注,才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對女性在絕對困境中的探索,常會給出特別具有力量的啟示。

導演謝爾蓋·德瓦茨沃伊說,雖然《小傢伙》看似是一個開放式結局,但是艾卡給孩子餵奶的舉動已經說明了一切,母親和孩子是不能分離的。所以即便觀眾會擔憂艾卡和小傢伙下一秒極可能迎來的悲劇命運,可這位創造了整個悲劇走向的導演卻相信結尾是最重要的一絲光明。

女性人物面對悲慘、苦難化解的能力,和她們帶出的力量想必是讓男性導演非常為之著迷的。筆者想,或許這是他們的女性崇拜,又或者為殘酷的世界留下一個具有女性柔軟力量的視角,是一種悲憫和愛,也是一種寄託改變的力量。

猶記得,電影《羅塞塔》的結局。一路倔強的失業女孩羅塞塔,在搶了朋友的工作,面對依舊爛醉的母親,實在無法面對未來生活的狀況下,在車房臨時居住所里開燃氣自殺。此時,最大的黑色幽默出現了,沒有燃氣了,羅塞塔還得自己起床、出門、買燃氣,再把燃氣扛回家。

(《羅塞塔》的結局)

這段回家路,在朋友充滿質問和道德審判的轟鳴的機車聲里,她崩潰了。羅塞塔第一次哭了,她無助了,影片最後一個鏡頭定格在了她啜泣的臉上。或許是羅塞塔在結尾處的柔軟給出的力量,當年比利時出台了針對失業者保障的法案,名字就叫《羅塞塔法例》。

回望國內電影,我們或許已經許久未見如《小傢伙》這般關注邊緣、關注女性的藝術電影了。在賈科長拍出《江湖兒女》的同時,我們似乎也會特別懷念那個拍出《三峽好人》中底層大眾生活質感的年代……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九月大銀幕,是不是只有賈樟柯張藝謀可看?
鑒影 萌化你的小心臟,貓奴必看的幾部「貓片」大作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