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恐怖片大年,怎能錯過這部驚喜之作

恐怖片大年,怎能錯過這部驚喜之作

本文作者是撰稿人@孟浪

勤耕耘無多有少,苦讀書不聖亦賢

類型電影是按照觀眾所熟知的既有形態和一整套較為固定的模式來攝製、欣賞的影片。

它為電影工業生產提供了一種邏輯和框架,更是觀眾觀影的一套規則和期待。

一直以來,好萊塢電影之所以能在全球電影市場佔據霸主地位,正是因為它掌握了類型電影的生產規律。

而在好萊塢類型電影中,恐怖片可以算是較為古老的一個類型片種。

自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這種講述非理性黑暗題材的類型電影就受到了觀眾的歡迎。

在好萊塢電影史上,恐怖片一直是商業價值很濃的類型片,不管是古典好萊塢時期希區柯克的驚悚片,還是70、80年代的神秘主義電影,都在不同時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近年來,隨著電腦CG技術的發展和網路文化的流行,恐怖片再次成為好萊塢電影中一個重要的中堅力量。

今年作為又一個恐怖片大年,光是已經上映的好萊塢恐怖片就有《寂靜之地》《瘦長鬼影》《遺傳厄運》《修女》《潛伏4》《溫徹斯特》等,而下半年等待面世的還有諸如《陰風陣陣》《月光光心慌慌》《黑暗異物》之流。

雖然上述這些影片在質量上可能參差不齊、各有長短,但如此多的樣本數量(還有很多片單未一一列出)卻已經說明了恐怖片這一類型片種有著極其廣泛的觀眾基礎。

毫不誇張地說,幾乎每個月總會有那麼一部恐怖片會刷爆國內網路,前有《遺傳厄運》讓不少影迷領略到了宗教的邪魅之處,而最近的這部《寄宿學校》就讓更多人感受到了血腥復仇的生理快感。

好萊塢恐怖片之所以總能在我國大行其道,不僅是由於其電影文化強大的滲透力,更根源於我國國產恐怖片本身羸弱的現實——

精神食糧無法自給自足,那就只能依靠外部力量拾遺補缺。

《寄宿學校》主角由盧克·普拉爾飾演

像《寄宿學校》這樣的電影,儘管它是專門為流媒體所制的網路點播影片,也就是說它並未進入過北美院線。

但十分有趣的是,它在IMDB上只得到了5.6的評分,而在對恐怖片一向苛刻的豆瓣上卻達到了7.4分,甚至比《遺傳厄運》這類電影節作品還要高一些。

這種「牆內開花牆外香」的結果更足以說明恐怖片在我國影迷之間的受歡迎程度。

毋庸置疑,《寄宿學校》這部電影絕對是一部學理意義上的恐怖片,因為單從皮相上來看,它幾乎具備一切恐怖片都有的特質——

不管是靈異、鬼魂等超自然現象,還是毛森骨立的郊外古堡這類恐怖環境,乃至從頭到尾貫穿影片的一系列血腥暴力事件……

所有的這些都在視聽語言上給了觀眾相當的心理刺激,並滿足了觀眾對於非理性世界的想像。

凡此種種,都屬於恐怖片才有的程式和功能。

亂入到寄宿學校的奇蹟男孩

當然,必須一提的是,自21世紀以來,任何類型片的界定都出現了模糊化、馬賽克的趨勢,而恐怖片的發展更是如此。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郝建就曾戲稱:

「如果一部影片比《精神病患者》多一聲尖叫,比《群鳥》多一次來源不明的威脅,比《後窗》多一眼肆無忌憚的偷窺,那它就是不折不扣的恐怖片。」

所以說,類型片的內涵和外延其實是在不斷地增益的,而恐怖片更是常常與科幻片、懸疑片、警匪片、愛情片等類型結合成複合型電影。

在這種複合型電影中,觀眾除了可以充分體驗魂飛膽戰的生理快感之外,科幻片的磅礴大氣、懸疑片的推理懸念、警匪片的刺激動作、愛情片的英雄救美等各種類型元素也都並不鮮見。

因此,要是你完整地看完《寄宿學校》這部影片,你就會發現此片的類型程式其實也是在不斷地轉換的。

起初看它似乎是個家庭倫理片,結果在中途就好像變成了哥特式電影。

而結尾又迅速轉向成了血漿懸疑片,三種類型被巧妙地捏合在了一起,再加上歷史和宗教兩種元素的稍加調色,一部令人觀感上有些怪異的複合型恐怖片就被拼盤製造了出來。

相信大部分人對《寄宿學校》的「好看」印象應該集中在影片的後半程,也就是主人公雅各布以一己之力與校長鬥智斗勇並幫助同伴逃出生天的那一段。

其實,此片在描寫雅各布還未進入寄宿學校之前,是花了超過20分鐘的時間去展現他的成長背景和家庭狀況的。

作為一個年僅12歲的少年,雅各布生活在一個由養父和生母組成的特殊家庭中。

因為有做噩夢的習慣且迷戀祖母的遺物,所以雅各布並不受父母的待見,除了跟著他們參加一些無聊的聚會,雅各布最大的樂趣就是穿著祖母的衣服跳舞

通過這些略顯無聊的前戲,導演用一個屢見不鮮的套路就把美國白人中產階級家庭的虛偽一面展現了出來:

道貌岸然的丈夫,鬱鬱不樂的主婦,刁蠻任性的兒女,難以相處的老人,以及虛情假意的朋友。

要是剔除那幾處零星的驚悚畫面,影片前半段呈現出的這些人物圖譜只會讓觀眾以為此片好像是一部探討現代家庭問題的倫理片一樣,進而給人一種錯誤的代入感。

不過,關於雅各布的原生家庭,你也可以理解為這是影片必須為觀眾建置的前情提要。

因為以小博大,選擇家庭作為社會的縮影,以此來反映社會問題一直就是好萊塢電影最常用的敘事策略。

很多好萊塢恐怖片中最精彩、也是佔用篇幅最多的片段往往就是家庭內部成員與各類恐怖主體對峙的時刻,例如《羅斯瑪麗的嬰兒》《閃靈》《驅魔人》等片無不外乎如此。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當影片走向第二幕之後,也就是主人公雅各布被父母安排進入位於荒郊野外的那家寄宿學校之後,整部電影就開始從一種毫不妥協的未成年心理成長劇,偽裝成了一部哥特式電影,從而散發出了幽靜古堡內特有的死亡氣息。

所謂哥特式電影,它專指受到哥特文化影響,具有哥特藝術風格特點的影片。

其實在學理上,這一類電影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但自上個世紀20年代恐怖片出現伊始,哥特式電影就已經初露端倪,發展至今它也成了人們普遍認同並使用的術語。

哥特式電影代表作《驚情四百年》

眾所周知,哥特文化最早被投射到藝術領域就是在建築上。

12-16世紀,處於中世紀的歐洲就出現了大量的哥特式建築,這種建築的特點是高聳的尖頂、厚重的石壁、狹窄的窗戶、染色的玻璃、陰森的地道甚至還有地下藏屍所等。

古堡是最具哥特色彩的建築之一,也是哥特式電影中最常用的場景。

而《寄宿學校》明顯就化用了這種影像肌理。

在影片中段,雅各布因為異裝癖的怪異行為被自己的養父生母送到了那座寄宿學校。

從電影中的情節來看,這所寄宿學校明顯是隔離於城鎮鬧市外的一座孤立建築物。

當雅各布剛剛到達這裡時,這座建築物就籠罩在一片黑暗的暮色之中。

而當雅各布進入其中乃至見證了一起起離奇的殺人事件,當他穿梭在那深邃的走廊,繁多的房間、複式的閣樓、昏暗的儲藏室時,無不說明這就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哥特式建築。

誠然,光有哥特式的環境背景並不足以說明此片就是一部哥特式電影。

實際上,哥特式電影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死亡敘事,即主體人物必須經歷與生俱來的孤獨存在、異於常人的愛情悲劇、慾望掌控的復仇之路這三種生命體驗。

很明顯,在這一點上,《寄宿學校》也是高度符合這一要義的。

首先不消說與雅各布一起受到管控的六個同學——他們或行動遲緩、或個性乖張、或身體殘疾,全都是一些神經質的少年。

而最為典型的自然是雅各布本人,他那略顯消瘦的身軀、蒼白的面孔、偏女性化的走路方式,乃至怪異獨特的異裝癖,也直接說明他就是一個類似於《剪刀手愛德華》《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主人公式的哥特式電影主角。

在影片的中後段,城堡學校內接二連三地發生了幾起兇殺事件,而隨著事態的升級,雅各布卻成了唯一知曉真相的那個目擊者。

面對重重困境,雅各布起初試圖與女主角克里斯汀一起逃跑,但當他發現克里斯汀也只不過是一個扮豬吃老虎的害人精後,只能是捨棄了愛情獨自一人走上了救贖之路。

此片的高潮段落無疑是雅各布殺死校長後從熊熊烈火中赤身裸體走出古堡的那一刻,影片在這裡用強烈的光影對比把雅各布塑造成了一個具有神性的救世主形象。

在經歷了孤獨、茫然、痛苦、仇恨等種種困境之後,雅各布好似神一樣從煉獄中得以解脫,並用自己的大智大愛實現了懲罰與救贖,這種主題的升華也是哥特電影最典型的一種價值觀取向。

除了家庭倫理片和哥特式電影,血漿懸疑片的元素運用在此片中也體現的很明顯。

大概從雅各布偷窺校長的陰謀詭計開始,冰櫃里的死屍、被殺人滅口的學生家長、慘遭割喉的女老師、瞬間爆頭的保安、一直到被雅各布一刀斃命的校長本人……

所有這些鮮血淋漓、皮開肉綻的情節儼然就像一部B級片一樣,相信不用過多贅言你我都能明白。

總之,《寄宿學校》這部電影至少運用了三種類型片元素,從而雜糅出了一部複合型恐怖片。

導演鮑茲·亞金早在十年前就做過話題之作《人皮客棧》的製片人,而在十年後自編自導的《寄宿學校》中,他更是展現出了不俗的整合能力,討巧的創意和合格的完成度也使得此片成為一部至少好看的電影。

在影片結尾,主人公雅各布通過自己的手段讓每一個試圖擺脫孩子的家長得到了應有的教訓和警告。

電影借著具有英雄人格的主角努力拯救危機中的家人的情節模式,重塑了美國核心家庭理念對美國社會的重要意義。

結局雖非大團圓式的皆大歡喜,但影片也傳遞出了重塑傳統家庭觀念、倡導回歸家庭的正能量傾向。

這樣符合主流價值觀的程度,也是國產恐怖片值得學習的地方。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路,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萬達電影生活 的精彩文章:

TAG:萬達電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