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薦讀】寧為苦官 不做閑官

【薦讀】寧為苦官 不做閑官

原標題:【薦讀】寧為苦官 不做閑官



清末陳康祺的《郎潛紀聞》記載了這樣一個人,陳瑸「凡二十年,未嘗挈眷屬,延幕賓。公子曠隔數千里,力不能具舟車,一往省視。僕從一二人,官廚以瓜蔬為恆膳。」

說的是陳瑸在外面做官20年,沒有攜帶過家眷。兒子想去探望他,竟苦於路途遙遠,缺少路費盤纏,難以成行,一次都沒能去看望父親。陳瑸也沒有幕僚,只有一兩個僕從,經常以瓜果蔬菜為食,沒有肉吃。


這簡直不是做官,而是做和尚的節奏,難怪康熙說他是「苦行老僧」,「從古清官,計無逾瑸者。」做官做得家眷難顧,清湯寡水,無欲無求,可以說,堪稱古今苦官中的典範。


與苦官相對的是閑官。苦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為民幹事為己任,吃苦受累是家常便飯,甚至還要遭受別人的埋怨誤解。而閑官「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只要不出事,寧可不做事」,只想舒舒服服混日子、輕輕鬆鬆拿薪水。


苦官雖苦,但苦得充實,苦得有獲得感,心裡終歸是甜的;閑官雖然舒坦,但尸位素餐,碌碌無為,心裡那點沾沾自喜的甜也不敢示人。相較之下,二者高下立判。

為官避事平生恥,為官不吃苦,不算合格官。


當前,隨著正風反腐的深入推進,少數人抱怨「官不聊生」,認為做官「沒意思」,對「一張報紙,一杯茶,悠哉悠哉過一天」的生活心嚮往之;對點燈熬油,整天「兩眼一睜,忙到熄燈」的生活,心生怨言,叫苦不迭。說到底,就是把做官為什麼、當官幹什麼的經念歪了。


自古為官者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權力,或主政一方,或主管一域。


苦官苦了自己,造福了百姓,或許在有些人眼中,苦官有點迂腐,腦袋不開竅,但留下的卻是一世英名,人人稱道。


被人們稱為「布衣元帥」的徐向前同志,一生布衣蔬食,粗茶淡飯,當了元帥後仍穿打補丁的衣服,住宅的牆壁20多年沒有粉刷過。徐帥書寫了「人民的公僕」五個大字,掛在辦公室的牆上,並告誡身邊工作人員,要做人民的勤務員,不要老想當官,想當官的不要到我這裡來。這種「功高不變公僕志,位尊不移公僕心」的崇高思想境界,每每為後人所樂道。

南宋呂本中在《官箴》中說:「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當官是服務,而非享受。


習近平總書記也曾說過:「我認為認認真真地當好共產黨的『官』是很辛苦的。我也沒有聽到哪一個稱職的領導人說過當官真舒服。」


苦官有時候是苦幹,有時候是清苦,但目的都一樣,就是以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只有做官的苦了,老百姓才能甜。倘若當官都圖舒服,圖實惠,那老百姓的日子就苦了。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為了核潛艇事業,隱姓埋名30年,父親臨終時也不知他是幹什麼的,母親從63歲盼到93歲才見到兒子一面。黃老苦了自己,卻讓老百姓享受到了「大國重器」庇護下的和平之甜。


當苦官,不是提倡苦熬,更不是要做「苦行僧」,而是要樹立一種正確的從政理念。

廣大幹部應當對自己嚴格要求,把幹事擔當作為己任,把享樂拋在腦後,始終多想該幹些什麼,少想該得到些什麼。也只有苦官越來越多,閑官越來越少,黨和人民的事業才能興旺發達,也才能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寧為苦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湘風紀 的精彩文章:

汝城這位正七品小官,為何敢與朱元璋的五世孫斗……

TAG:三湘風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