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古代,嫡生和庶出差別如此之大?一個親生的和一個後娘養的
原標題:為何在古代,嫡生和庶出差別如此之大?一個親生的和一個後娘養的
古代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妃,老婆一大堆(準確的說,是一妻多妾,人家還是一夫一妻制呢!),兒子自然也一大堆(除了個別皇帝膝下無子,比如晚清那幾個可憐人)。皇帝家大業大,兒子多了,絕對不能誰都有份,要不然,大國就變成鄉鎮了。誰來繼承這份家業呢?
古人有古人的智慧,這就是宗法制,簡單說,就是按照血親來分配國家權力。嫡出和庶出由此而來。
所謂「差別如此之大」,其實是當代人被影視劇和文學作品誤導了,在古代中國,嫡出和庶出確有差別,但並不大。有個經典案例跟大家分享,就很清楚了。清末垂簾聽政的兩宮皇太后大家都是熟悉的,一位是慈禧,另一位就是東太后慈安,她就是庶出!慈安,鈕祜祿氏,是清初重臣弘毅公額亦都之後,家世顯赫。在咸豐初年,有四位秀女同時入宮,三位秀女被封了貴人,慈禧就是當初的蘭貴人,而慈安被封為「貞嬪」,是一宮的主位。而她一個月後封貴妃,兩個月就晉陞為皇后!慈安剛入宮的時候,咸豐的後宮基本是空的,這次選秀是要考慮選一位皇后的,鈕祜祿氏的家世是四個人里最高的,根正苗紅嘛,自然就是考察培養的重點,一進宮,就比那三位的位份高,所以因為家世而迅速成為皇后,這是很合理的。
嫡庶之分是宗法制之下的社會中一種常見的劃分標準。而且在宗法制的社會裡嫡庶區別非常嚴格。其基本準則是正妻為嫡,正妻之子為嫡子。妾之子則為庶子。當然正妻有可能生了不只一個兒子,而只有正妻的長子才是嫡子,不是長子的那些兒子叫作眾子。周代宗法制的繼承原則就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嫡與庶的差別非常嚴。比如在最體現尊卑的喪服制度中,庶子要為嫡母服喪三年,嫡子不為庶母服喪。在喪制中如果嫡長子早已先死,就要由嫡長子的兒子即長孫來承擔喪與祭的重任,叫作「承重孫」。
不論是國家,還是家庭,「家本位」的主體思想深入人心,其核心是血緣,過程是世襲,因為有繼承程序的需要,也就有了宗法制的出現,即「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樣不至於在爭奪財產時出現混亂。
※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義子劉封為何見死不救?關羽這句話才是原因!
※從《延禧攻略》、《如懿傳》的翡翠,到乾隆和慈禧太后的收藏
TAG:思考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