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這首宋詩出了一個千古名句,人人都會背,但真正懂它的人卻很少

這首宋詩出了一個千古名句,人人都會背,但真正懂它的人卻很少

古人寫景,一般另有目的,或為抒情言志,或為說理。如果是抒情言志,還好理解,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只要詩句不要太晦澀,我們都能最終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但如果是說理,就不會這麼簡單。如果詩人沒在詩歌中設置足夠清晰的坐標,往往容易導致理解的多元化。

這首宋詩出了一個千古名句,人人都會背,但真正懂它的人卻很少

朱熹

朱熹作為宋代著名理學家,特別喜歡格物致知,主張從世間萬物中找到聖人之道,是個難纏的主兒。他的代表作之一《春日》誕生了經久傳唱的千古名句,但如要徹底理解它,卻不簡單。

春日

宋代: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這首宋詩出了一個千古名句,人人都會背,但真正懂它的人卻很少

春意盎然

這首詩乍看之下,是一首特別美的寫景詩,加上一點精闢的生活感悟。不過到我們去真正理解它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個特別要命的地方:

朱熹寫這首詩時根本就沒去過泗水濱,那是金兵佔領之地。如果說它是一首正兒八經的寫景詩,那麼朱夫子寫這首詩時,豈不是在一本正經地吹牛逼?

所以,沒辦法,最後大家只能承認這不是一首純粹的寫景詩。準確點說,這是一首用具體意象闡述哲理的說理詩。

這首宋詩出了一個千古名句,人人都會背,但真正懂它的人卻很少

美有很多種

根據朱熹的習慣,這首詩從他的意圖來說,正是要告訴我們聖人之道在生活中到處都能存在,我們可以通過日常生活觸摸到崇高的「理」。

筆者判斷,這首詩正是體現朱熹「格物致知」思想的一種運用。

但是,這種理解只是合理而已,並不一定正確。

這首宋詩出了一個千古名句,人人都會背,但真正懂它的人卻很少

春光

在筆者看來,這首詩不管最初的意圖如何,它本身都魅力十足,照他本來的意圖去理解,反而會讓人覺得有點可笑。

風景需要發現,一旦我們細心關注,生活將變得多姿多彩。一念之間,秋雨戚戚;一念之間,如沐春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