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60周年特輯 寄語

60周年特輯 寄語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可以訂閱哦!

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

風雨同舟 一路前行

葉培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空間飛行器總體、信息處理專家,繞月探測工程、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太陽風—磁層 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工程總師。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成立六十周年了,值此一個甲子之際,向中心致以真誠地、熱烈地祝賀!祝賀中心六十年來所取得的巨大進步和非常豐碩的成果。

當我寫這篇短文時,回想起50年來和中心的同志們風雨同舟,一路前行,感到一種由衷的親切感。無論是個人交往,還是工作合作,我和中心是有許多關聯的。我雖不是浙江湖州人,但長期在湖州生活、學習,直至由湖州中學畢業,而中心的創始人趙九章先生就是湖州人的驕傲,是湖州人民所敬仰的大科學家。作為後輩,我作為衛星總師,永遠對這位鄉賢、中國衛星事業的開創者充滿著崇敬!1968年大學畢業,來到剛組建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那時中心也由科學院劃歸該院,我就有同班同學到中心工作了。1970年從軍隊農場勞動回來,同時勞動鍛煉的人當中有不少人都到了中心,大家有非常密切的交往。在幾十年的工作當中,無論中心是在西安郊區的山中、還是重歸到科學院來到北京、以及近年來在懷柔的基地,我都常去,或開會、或執行任務、或參加掛靠在中心的「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的活動。

上世紀末,在我擔任中國資源二號衛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時,就在衛星上使用了中心研製的「空間環境探測裝置」,為衛星預測運行時的空間環境變化,以確保衛星的安全。新世紀以來,在我擔綱我國第一個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嫦娥系列後續各型號(二號、三號以及今年要發射的四號)總顧問的時候,在各個探測器上都有中心研製或抓總負責研製的多類科學載荷,為我國月球探測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為月球科學積累了更豐富的數據。在不久要發射的我國第一個火星探 測器上,也搭載著中心研製或負責抓總研製的先進科學載荷,要為探索火星的奧秘盡顯本領。另一方面,作為 一個航天科技工作者,我也應科學院和中心之邀,參與 了一些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的工作,盡了一點責任。目前作為中歐空間科學聯合衛星計劃「太陽風—磁層相互作 用全景成像」計劃(SMILE)的工程總師,正配合中心 和首席科學家王赤研究員,在空間科學方面力圖做更多的工作,力爭中國人有所原始創新和發現。

幾十年的風雨同舟,我深深感到,中心不僅僅在空間科學方面有著優秀的成果,同時在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方面也產出了一些令人矚目的成就,是我國空間科學、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共同發展中的一支重要骨幹力量。中國要建成一個航天強國,我們有許多事情要做,有許多困難需克服,有一個又一個的高峰等待著攀登, 會和中心有更多、更深入的合作,讓我們共同努力,為我國空間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祝願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再創一個更加輝煌的甲子。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郭寶柱:

憶往昔砥礪前行懷初心繼往開來

郭寶柱,衛星工程總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原國防科工委系統工程一司司長兼國家航天局副局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原副主任。長期從事航天項目管理和系統工程研究。

60 年來,幾代空間科學人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在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推動了中國空間科學事業的跨越性發展。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進入21 世紀前後的發展歷程中,有許多不能忘記的記憶。

「空間科學」首次進入國家規劃

1998 年10 月,在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物理專業委員會的香山會議上,空間中心朱光武、北京大學肖佐等專家指出,多年來我國空間科學項目只能建立在為航天技術服務的基點上,例如高能粒子探測等項目。中國有一流的空間科學家,卻只能使用國外科學衛星的二手數據去做科學研究。雖然從這些硬骨頭中也啃出了許多重要成果,但中國空間科學家還是熱切盼望實施自己的空間科學計劃。當時我參加會議去做調研,被代表們的發言所觸動,感到了利用我國航天技術支持空間科學發展的緊迫性與必要性。

1998 年剛成立的國防科工委(今國家航天局)當時正在根據國家發展的現實需求和長遠目標,制定面向二十一世紀的航天發展戰略和規劃,並準備發表我國第一份中國航天白皮書。在對發展規劃和白皮書的討論中,大家一致認為應當支持我國科學家發展空間科學的強烈要求。

在2000 年11 月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明確提出「中國政府統籌規劃併合理安排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 促進航天事業全面、協調的發展」。「發展空間科學,開展深空探測」首次成為明確的國家近期發展目標。

「雙星計劃」實現了空間科學「零」的突破

以空間中心劉振興院士為首的中國空間科學家提出的「地球空間探測雙星計劃」(簡稱「雙星計劃」)成為首個進入了國家民用航天「十五」計劃的空間科學計劃。「雙星計劃」的提出受到國際空間界的高度重視。歐空局「星簇」計劃Cluster)主動提出與「雙星計劃」合作進行聯合探測,並提供部分探測儀器。國際空間科學界接納「雙星計劃」參加了國際日地物理計劃。「雙星計劃」成為首個由中國科學家提出並以中方為主成功實施的空間探測國際合作計劃,是中國空間科學發展的里程碑。

制訂空間科學發展路線圖,成功實施先導專項

空間中心抓住歷史機遇,牽頭制訂了空間科學發展路線圖。在闡述我國空間科學未來發展的兩大主題的同時,部署了暗物質暗能量、量子力學和引力波探測等具有重大影響的空間科學計劃。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系統性地制定空間科學發展路線圖,喚起了中國科學家自主提出原創性科學衛星計劃的強烈願望。

如今,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一期成功實施,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果,這意味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已進入世界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空間中心在空間科學管理實踐中,建立了適合中國特色的全生命周期的空間科學戰略規劃和工程管理體制與機制,為中國空間科學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在空間中心成立60 周年之際,我希望空間中心不忘初心,致力創新,在新的起點取得更大的成就。

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特邀顧問崔吉俊:

空間科學衛星工程的重大突破

崔吉俊,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特邀顧問, 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衛星(ASO-S)工程總師。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組建60 年,在空間科學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空間科學衛星工程實施以來,創造了我國乃至國際空間科學發展中的若干個「第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 年和2017 年新年賀詞中連續兩年提到空間科學衛星,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已納入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對國家科學布局產生了深刻影響。如今,「悟空」「墨子」「實踐十號」「慧眼」已成為社會和普通民眾耳熟能詳的名字,上述衛星所獲取的科學成果已獲得國際、國內科學界的高度認可,產生了廣泛社會影響。

讓我們回顧一下,我國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在軌運行階段已經成功觀測到伽馬射線爆發,可望在暗物質粒子探測和宇宙線物理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我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成功開展了15 項空間科學實驗,首次取得哺乳動物胚胎太空發育、太空觀察煤燃燒現象、長微重力時間下振動激振顆粒運動實驗等成果。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1000 公里量級的星地量子糾纏分發、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及地星量子隱形傳態等科學實驗,進一步鞏固了我國在該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

我國首顆硬X 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成功實現高靈敏度、高空間解析度硬X 射線成像巡天,在軌期間成功監測到2例引力波事件,有望在高能天體物理觀測、探測引力波的電磁對應體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這些成果的取得,有賴於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對科學衛星工程強有力的領導,有賴於全體參研參試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的拼搏與努力。

在空間科學衛星工程實施過程中,作為工程總體部門的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不斷探索科學衛星立項研製規律,探索工程管理經驗,推動重大科學產出,在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等方面均有重要建樹。縱觀工程研製過程,有以下幾點引為成功的重要因素。其一,工程「兩總」+ 首席科學家的編配是空間科學衛星工程成功的重要管理模式。首席科學家在衛星立項論證、工程研製和成果產出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工程「兩總」齊聚智慧和經驗,推動工程研製健康發展。其二,精幹高效的工程總體隊伍在計劃調控和質量控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們善於抓工程研製短線,抓薄弱環節,制定和協調研製計劃,兢兢業業工作,默默無聞奉獻,贏得成功。其三,主動、務實、嚴謹是工程研製隊伍的良好工作作風。研製隊伍充分體現主動作為、務實工作、遵循規律、嚴謹過程的精神,保障了工程的進度和質量。其四,團結協作的工作氛圍是工程研製成功的必要條件。工程研製涉及與其相關的各大系統,工程成功離不開各大系統的共同努力和協同作戰。

空間科學衛星工程方興未艾,任重道遠。民族復興和空間科學事業賦予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任務很重,茫茫宇宙中一個個未知,有待我們去探索,去認識。可喜的是,空間科學衛星二期工程已順利實施,多個型號衛星已通過預研和立項,啟動研製計劃。我們相信,在前期工程成功的基礎上,在全體工程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二期工程一定會更好地展現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技術實力,創新能力,攻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為我國空間科學衛星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文章來源:《科學新聞》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NASA愛好者 的精彩文章:

斯皮策空間望遠鏡15年15圖
天上的那輪月亮,總有一刻會把你照亮

TAG:NASA愛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