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穿越60年】中國製造的米格戰鬥機

【穿越60年】中國製造的米格戰鬥機

原標題:【穿越60年】中國製造的米格戰鬥機



上世紀80年代,《航空知識》有一個叫做【海外談中國】的欄目。在那個信息傳播並不便捷的年代,《航空知識》每期選登國外媒體對中國武器裝備發展的觀點,讓讀者有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這是一篇來自1987年第3期《航空知識》的文章,題目為《中國製造的米格戰鬥機》。時隔30餘年,在《航空知識》60年之際,我們重新找出這篇文章,再回頭看一看當年的中國。






日本《航空愛好者》雜誌1986年11月號上刊登一篇文章,介紹我國製造的戰鬥機和強擊機,譯出如下。本刊發表譯文,並不表示本刊贊成或證實文章的內容,僅供讀者參考。



多達2000架的主力戰鬥機殲6




北京小湯山航空博物館的殲-6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部隊是遠東地區最大的一支空中武裝力量,人員約有25萬,戰鬥機和轟炸機等軍用機多達3800架。中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名叫殲6,是中國製造的米格-19。在大約3800架軍用機中,殲6佔一半多,約2000架。可以想像,殲6在中國空軍內佔有重要地位。


殲6的原型機米格19「農夫」是蘇聯空軍最早的實用超音速戰鬥機,因而聞名於世。



索非亞國家軍事史博物館的米格-19PM


該機於1953年首次飛行,是繼米格-15和米格-17之後問世的。作為蘇聯的戰鬥機,它處於第一代末和第二代初的位置,可以說,相當於西方的F-100「超佩刀」戰鬥機。到50年代末期,蘇聯共生產了4000架米格-19,其中有限全天候戰鬥型米格-19PF,有限全天候戰鬥型米格-19PM和晝間戰鬥型米格-19SF。


據說,蘇聯在50年代末就停止生產米格-19。1958年1月,蘇聯與當時關係極為密切的中國簽訂了合同,向中國提供米格-19的生產技術。據說稱為殲6的中國製造的米格-19於1961年12月首次飛行。此後,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停止技術援助後,中國研製和生產了採用本國技術的殲6改進型,一直到現在。


中國製造的殲6系列有:殲6(J-6),相當於蘇制米格-19CΦ;殲6甲(J-6A),相當於有限全天候截擊型米格-19П;殲6乙(J-6B),相當於改進全天候截擊型米格-19ПM;中國獨立改進的殲6丙(J-6C);還有殲6甲的改進型,即在機頭裝測距雷達的殲6新型。此外,中國還生產了自己特有的教練型,名叫殲教6(FT-6)。殲6甲改進型和J-6A,不是中國空軍的正式名稱。


1965年印巴戰爭期間,中國向巴基斯坦提供了40架殲6系列戰鬥機。此後,中國向坦尚尼亞、埃及、阿爾巴尼亞、孟加拉國、柬埔寨、越南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輸出了殲6。中國給這些輸出的殲6飛機取名為F-6,稱雙座教練型殲教6為FT-6。



2010年珠海航展上的瀋陽殲-6戰鬥機

中國對殲6系列進行了一些獨立的改進。所以,殲6系列並非單純的仿造,飛機的性能也有相應提高。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就是獨創性。殲6系列是獨創性的好典型。


中國第一架超音速攻擊機強5就是根據殲6戰鬥機的改進經驗,進行更大規模的設計修改而研製出來的。


對地攻擊機強5


七十年代初,西方就傳說中國製造出強5,但中國沒有發表任何有關的消息,其真實面目一直是個謎。當時西方推測強5不是攻擊機,而是由米格-19發展出來的全天候戰鬥機,並且稱之為「F-9」,傳得似乎很有根據。這種傳說也有道理。因為當時蘇聯停止了對中國的援助。西方認為,如果這個時期中國已開始獨立生產米格-19,那麼,下一個目標便是全天候戰鬥機。這種估計不能說毫無道理。


西方稱為「F-9」的中國戰鬥機就是攻擊機強5,這一點到1979年才搞清。1980年,中國當局向訪華的美國航空航天工業學會考察團介紹了強5飛機,使人們解開了這架中國造戰鬥機之謎。該機的北約組織代號叫「番攤」A。從代號上來看,現在仍然把該機當作戰鬥機。



保存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強-5攻擊機


中國著手研製強5的確切時間還搞不清。但由於該機是在七十年代初達到實用階段,故可以推測是在蘇聯停止技術援助不久的六十年代初開始研製的。據說強5的生產在1971年達到高峰,1978年基本上停產。


此後,為了補充該機的損耗,維持了少量生產。但在1981年,中國接受了朝鮮和巴基斯坦兩國的訂貨。巴基斯坦空軍計劃採購140架強5組建8個作戰飛行隊和一個改裝的訓練隊。1983年2月,巴基斯坦接受了其第一批訂貨的42架飛機。


巴基斯坦空軍的這種飛機名叫「A-5」。向朝鮮輸出的情況尚不清楚。

強5在中國空軍中服役的架數有250架和600架兩種說法,現在兩種說法都缺少根據。另外據說海軍航空兵還使用這種飛機作為截擊機。


強5飛機的結構與米格-19基本上相同。機身是重新設計的,因而面目一新。但其內部布置和結構與米格-19沒有多大變化,可以認為是直接利用米格-19飛機的技術,在設計上能減少冒險性。


強5飛機改變最大的一點是把進氣口改成兩側進氣形式,而在機身內設置炸彈艙。該機尺寸稍大於米格-19,自重增大10%,達到14000磅左右。


機頭尖而細,看來是為了保證對地攻擊時的前下方視界。飛行員在座艙中,其前下方視界可達到13°30′。這種機頭看上去好似雷達罩,其實內部未裝雷達,幾乎全部裝電子設備。機頭前端的探測器是迎角感測器。


其次的更改部分是加大的垂直安定面以及增加的腹鰭等。由於同樣道理,隨著機身炸彈艙的設置,減速板的位置也改變了。強5減速板的布置類似於米格-15飛機。


機翼翼根處面積加大,增大部分的後緣與機身相連成直角,故機翼平面形狀稍有改變。這種機翼平面形狀與蘇-7很相似。強5的翼展比米格-19長0.5米。外掛點的布置直接沿用了米格-19的形式。


發動機是WP-6(渦噴6型),推力為5732磅,加力推力為7165磅。強5的載油量約增大70%,達到982.5加侖。另外,該機還可掛兩個容量為100加侖或200加侖的副油箱。



強5沒有空中加油裝置。據說英國空中加油公司已提出為強5研製空中加油裝置,中國方面也表示關注。強5加裝空中加油裝置後,其續航能力將顯著增強。


該機的機載設備詳情尚不清楚,但據說裝有CT-3甚高頻電台,WL-7無線電羅盤、WG-4無線電高度表、LTC-2陀螺儀、YⅡ-3敵我識別器、XS-6信標接收機等設備。強5基本上用於晝間攻擊,無全天候能力。

攻擊時瞄準目標使用SH-1J或者ABSIA光學瞄準具。目前中國好象在研究利用機頭的空間裝備西方的攻擊雷達等計劃。從這個意義上說來,該機還有一定潛力。此外,據說該機還有一種裝空—空測距雷達的截擊型。


武器載荷能力與蘇-7相當


強5的機身內設有炸彈艙,全機共有六個武器外掛點,機翼下各有兩個,位於炸彈艙外側的機身側下部各有一個。詹氏年鑒介紹說機身下前後共有四個外掛點,但根據中國發表的該機三面圖來看,機身下有兩個外掛點是正確的。


據推測,該機的標準武器載重量為1噸,最大為2噸左右。機翼外掛梁布置好象是直接沿用了米格-19的方式。機翼內側掛架為避免與主起落架發生干擾而從機翼前緣向前伸出,這一點與米格-19-樣。


據推測,各外掛點的載重量為:外翼掛點1000磅、內翼掛點和機身側下部掛點500磅左右。機身炸彈艙的載彈量看來能達到2000磅。外掛武器的種類和組合尚不明確,但估計機身掛點掛炸彈,機翼內側掛點掛火箭發射器,機翼外側掛點掛火箭發射器和副油箱。


強5攜帶的武器已公開發表的有如下三種:57毫米和90毫米火箭發射器和普通炸彈。這樣看來,若每個機翼掛點掛一個火箭發射器,最多可掛四個火箭發射器,機身兩側下部掛點掛普通炸彈。炸彈好象以500磅一級(250公斤)為標準。但根據少數照片的情況來看,中國空軍的炸彈接近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型式,看上去其阻力相當大,不適合高速飛機攜帶。



孟加拉空軍 強-5


近年來中國採取積極對外開放的政策,預計今後將引進與美軍或北約組織各國相同的炸彈。


中國空軍還把強5看作戰術核武器的運輸工具之一。據認為,該機可運載一枚5~20千噸級的核彈,這時核彈將裝在機身炸彈艙內。

雖然強5的標準武器不包括導彈,但如果外翼外掛點裝備導彈發射器,則能攜帶兩枚紅外空—空導彈。據說中國空軍的強5裝備蘇制AA-2「環礁」導彈的發展型PL-2空—空導彈,而供巴基斯坦空軍使用的強5裝備AIM-9B「響尾蛇」導彈。


由於「環礁」本來就是仿製AIM-9導彈,故在裝備「響尾蛇」導彈時,無需對飛機作大的修改。另外,該機還可裝備法國製造的瑪特拉R550「魔術」導彈來取代AIM-9B「響尾蛇」導彈。


強5的固定武器是兩門23毫米機炮,安裝在翼根前緣,每門炮備彈100發。據推測,之所以把殲6的30毫米機炮換成兩門23毫米機炮,是為了增加備彈量。殲6的30毫米機炮應與米格-19的NR-30機炮相同,每門備彈70發,三門共備彈210發。而強5兩門23毫米機炮共備彈200發,雖減少了一門炮,但備彈量大體同等。


不過摧毀能力強的30毫米機炮倒是更適合對地攻擊為主的強5的任務。如果以與戰鬥機交戰為主要任務,則顯然射速快的23毫米機炮是有利的,但看來強5並非強調這種用途。


作為攻擊機,性能嫌不足


強5與殲6使用的發動機相同,機體重量比殲6增大10~20%,因此,其性能數據比殲6稍低。該機的武器載荷有了顯著提高。強5的武器載荷能力約為4400磅,這與以蘇聯空軍第一架真正的戰鬥轟炸機而著稱蘇-7BK大體相當。從這一點來看,可以判斷強5基本上達到了設計目標。



蘇-7BKL,波蘭白鷹博物館


據推測,強5攜帶4400磅武器載荷,採用在高度1640英尺低空出航的低—低—低作戰方式時,作戰半徑為216海里。採用高空出航和返航的高—低—高作戰方式時,作戰半徑為324海里。


這種性能可以說優於蘇-7KB的作戰半徑。但與六十年代的西方戰鬥轟炸機相比,不論是武器載荷能力,還是續航性能都有所不足。加之,該機未裝測距雷達,當然也就無全天候作戰能力。

1980年,中國當局向訪華的美國航空航天工業學會考察團介紹說,「強5的生產在1971年達到高峰,1978年大體上停產。現在僅少量生產,供補充損耗和對外輸出」,這恐怕是真實情況,人們密切關注強5的後繼機何時問世。



廣告


《航空知識》創刊60年增刊來啦!


誕生於1958年的《航空知識》如今也走過60年歲月,為此我們特別推出《航空知識》60年刊慶特別增刊。我們在60年雜誌中每年選取一個經典封面,為您講述這張封面背後的故事,以及當時中國乃至世界航空航天的點滴「瞬間」。即便在本刊因故停刊的那些年,本刊也將奉上一個不少的「假想封面」,幫您回顧那些《航空知識》不在的日子。


點擊圖片即可預定


60幅封面,


每一個都有動人的故事,


它們將為您展示一本關注天空的期刊


60年來的執著、耕耘和感悟。

中國航空航天奮鬥的足跡,


祖國的點滴變化,


從中亦可見一斑。

航空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航空知識官方賬號 的精彩文章:

勝利之日,看陳應明先生畫筆下浴血長空的航空英雄們
?中國5年內或擁有4艘航母;殲-15夜間起降酷圖

TAG:航空知識官方賬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