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高志森談港味電影:觀眾希望看到「心中一團火」

高志森談港味電影:觀眾希望看到「心中一團火」


「往後電影應該怎樣拍?可能應先問自己,這個題材是不是有心有火的,是不是非得要跟觀眾分享不可的。」擁有《開心鬼》《家有喜事》等作品的香港知名導演、編劇、監製高志森這樣說。

14日至23日,第七屆「歲月留聲·港影港樂」香港影展攜《南海十三郎》《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倩女幽魂》等13部香港佳片在重慶展映。期間,見證了香港電影30多年發展史的高志森對記者頗為感慨地說,此次展映中,一些十八九歲的年輕觀眾對自己1996年拍攝的《南海十三郎》仍喜歡,「對我是很大的鼓舞」。

高志森在1984年導演的處女座《開心鬼》一炮打響,其後又有《家有喜事》《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等賣座影片上映。「此次香港影展給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帶來與年輕觀眾交流的機會。」高志森說,香港電影最好的時代就是那10多年。有數據顯示,印度寶萊塢每年拍700多部電影,而上世紀90年代初期,香港每年拍300多部電影,是半個印度的產量。

「那個年代記錄下香港電影的風格。但這種風格沒有被很好地研究和傳承,當年的經驗也沒有很好地保留延續下來。」高志森說,成龍等演員拍功夫片時,一個鏡頭長達兩分鐘,演員一直對打,非常用力、練得非常好,中間不剪輯。後來這種情況很少見了。

高志森執導40多部電影,大多是喜劇片。他認為,喜劇片也是香港電影的特色。而喜劇片的經驗和追求也未很好地在香港年輕導演中得到傳承。

「香港喜劇片重視視覺性,用動作、表情、造型、互動、蒙太奇剪輯表現爆笑點,而不是依靠對白。」高志森認為,對白語言有時代限制,今年的話,也許過幾年就老了不好笑了;而且有的對白笑點一經配音也可能失去味道。長遠來講,香港電影的這些經驗是可以在中國電影中樹立一面旗幟的,成為中國電影的一種風格。

近年來,一些香港導演到內地拍攝電影取得成功。高志森認為,這表明香港電影的風格、包裝和表達在內地電影市場產生了一定影響,主要是功夫片。而下一個值得關注的類型應該是喜劇片。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轉戰舞台劇的高志森如今也表示「希望往後的人生重新投入到電影中」。當記者問及「一些流量明星參演的影片也撲街的當下,如何拍出港味電影」時,他說人到中年,自己與幾位導演進行自我檢討時都有同樣的體會:用計算心態拍出來的電影通常都「死定了」。

「有的戲是非得跟觀眾分享這個故事,再低成本也要拍出來。這種真的有心有火的電影,通常都會爆冷,獲得觀眾歡迎。」他說,現在中國電影有太多人在計算,多少大咖、多少成本、多少大場面、宣傳發行花多少錢等於多少票房。觀眾不傻的,一看海報就清楚在計算什麼。電影人應該反覆問「我們為什麼拍電影」。「觀眾希望看的有可能就是電影人心中的一團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數碼 的精彩文章:

Intel伺服器路線圖插入AI加速器:10nm又推遲?
我們為你匯總了一份關於一加6T的爆料

TAG:網易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