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自刎前說:「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這話真的靠譜嗎?
公元前203年,中原大地兩大政治集團在滎陽展開了拉鋸戰,防守的一方是漢王劉邦,如果失去了滎陽那麼就意味著他只能屈居關中和巴蜀;攻擊的一方是霸王項羽,如果他拿下滎陽,那麼將成中原大地唯一的霸主,假以時日便可號令天下。
當時的形勢對於劉邦來說是不利的,同樣對於項羽來說也不輕鬆。雖然項羽表面上佔據了優勢地位,可他身處四面包圍的境地,背後幾股勢力虎視眈眈,稍有不慎就會後院起火,失去後方根據地。歷史到了這個時刻,就需要雙方提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合約來結束戰爭。
為此,鴻溝之盟便順應歷史潮流誕生了。自古以來,兩國交戰或是兩大政治勢力對峙,在力量均衡的情況下都會簽訂盟約,滿足雙方的利益。鴻溝之盟是劉邦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提出來的,起初遭到了項羽軍事范增的反對,不過在陳平用計除掉范增後,項羽最終還是接受了這個盟約,並爽快地簽字蓋章,返回西楚了。
古代戰爭盟約一般都能維持一段和平時期,或幾年或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鴻溝之盟的壽命卻極為短暫,劉邦頭一天簽下大名,第二天便反悔了,前後還不到48個小時。這種流氓行為,想必只有流氓出身的劉邦能做得出來。
項羽頭腦簡單,盟約簽訂後馬上率軍東歸。一個盟約能夠得到遵守,只有定約雙方自己心中明白。對於劉邦這樣的對手,按說項羽是吃過虧的,應該多加防範才是。可是他卻釋放了劉邦的父親和妻兒,在劉邦沒有撤退的情況下主動撤軍,而且,數十萬楚軍連相互掩護都沒有。
定約的第二天,劉邦便採取了張良、陳平的建議,調集兵馬準備追擊項羽了。可以說,對於項羽劉邦是最清楚的,他知道項羽一旦整頓好內部,那就是放虎歸山後患無窮了。因此,劉邦安排韓信、彭越的部隊從北邊,九江王英布從南邊,配合劉邦的本部從西邊合圍項羽。
項羽猝不及防,被殺的丟盔棄甲,不得不向東南方向潰退。當年的十二月,劉邦、韓信、彭越、英布集結40萬大軍將項羽圍在垓下,一場決定命運的戰爭就此拉開。屢屢受挫的項羽,此刻已經沒有當年力戰章邯的那份勇氣和激情,他唯一想的便是如何突破重圍,帶領手下安全回家。
在韓信「水面埋伏」和「四面楚歌」的強大攻勢下,項羽眾叛親離,軍心渙散。他最寵愛的虞姬為了不拖累他突圍,自刎而死。當夜,項羽率800多騎兵趁夜色向南突圍而出。劉邦下令5000漢軍騎兵尾隨追擊。其實到了這個時候,劉邦已經算定項羽的結局了。
渡過淮河以後,項羽身邊僅剩下百餘名士兵,偏偏這時又陷入沼澤被漢軍追上。在最後的肉搏戰中,項羽只剩下26人。當時有一個亭長駕船來請項羽返回江東以圖東山再起,項羽遠眺江東,遙想當年自己叔侄率8000江東子弟起兵,如今全軍覆沒,感到無臉再見父老,便在江邊自刎而死了。
從鴻溝之盟定立到項羽烏江自刎,可以看出劉邦的能屈能伸,打不過的時候屈身求和,稍有戰機時便全力反擊。以年齡來看,劉邦可算是項羽的長輩,他的人生經歷更為豐富,少了年少的輕狂和高傲,多了一些狡詐和陰險。
反觀項羽,他年輕氣盛沒有城府,打仗雖說是天下第一,可論謀略卻遠不如劉邦。他自刎前曾說:「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這話說對了一半,他的失敗的確不是戰爭的失敗,可也不是天命所為。他輸就輸在自己頭腦簡單和缺乏領導素質上,輸在機械地遵守鴻溝之盟上。
※遠征軍被日軍圍困懸崖,17隻猴子解救他們,被稱為「齊天大聖」
※戊戌變法失敗,真正原因並非袁世凱告密,這兩人應該承擔全部責任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