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拿諾貝爾獎,第二天就把1億1500萬獎金都花了!這才是日本的可怕之處!
剛拿諾貝爾獎的日本得主,第二天就把1億1500萬獎金都花了拿來做這個!
擁有1.26億人口的島國在18年間,拿下了18個諾貝爾獎;更讓人恐怖的是,包括已經加入了美國國籍的兩位日本人在內,日本人已經有將近30人將諾貝爾獎囊入懷中。
要知道,諾貝爾獎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獎項,也是全球乃至人類最有影響力的獎項。(咳咳,沒有之一啊。。。)它是用於獎勵那些對人類作出積極貢獻的人。諾貝爾獎是一個至高無上的榮譽,無數人鞠躬盡瘁一生為之奮鬥。
1
剛拿諾貝爾獎的日本得主
第二天就把1億1500萬獎金用來做這個!
10月1日,來自美國的免疫學家詹姆斯·艾莉森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表彰他們「通過抑制負免疫調節在癌症治療方面的發現。」
其實,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上,從2013年開始,就幾乎被日本人壟斷了。連續三年獲獎。在這方面,日本是當今無愧的獨佔鰲頭。進入21世紀後,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人數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位。
其實,日本人拿諾貝爾獎拿到手軟也不是沒有原因的。除了日本政府高度重視支持之外,還有基礎研究的累積;知識的長期積累與重視人才的大量培養密不可分。
2001年,日本政府確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口號是「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此前,在諾獎的百年歷史中,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還只有9位得主。
算起來,從2001至2018年,獲諾獎的日本人已有18位。照這樣一年一個的節奏,「50年30個」目標,幾乎已沒有懸念。
看看日本,想想中國。毫不客氣地說,中國確實應該感到慚愧。
最近40年,我們的經濟成就世界矚目,但科研水平呢?
自然,進步也是巨大的。但作為巔峰水平的重大發明發現呢,就以諾貝爾科學獎為例,到目前為止,還只有屠呦呦一個人獲得過,而且獲獎的項目,還是40多年的發現。
據介紹,在日本,科學家被稱為「先生」。而「先生」一詞不是誰都能用的,只有民眾心中最為崇高與敬仰的職業,才能有此殊榮。
日本科學家的待遇,反正大大高於政治家,更別提普通職員。哪怕一段時間內沒有科研成果,科學家也不用擔心丟掉飯碗,也不用費盡心機找各種發票來報銷。
再想想中國的情況吧,最近出來的新聞:范冰冰陰陽合同事件終於大白天下,據媒體報道,根據相關法律規定,范冰冰所需補繳的稅款、罰款、滯納金,累計超8億元!
中國明星的收入可見有多高?而我們的科技工作者呢?恐怕是天壤之別吧!
2
最近這些年來,我們一談起日本,第一反應就是「沒落的發達國家」,他們過去的二十年,是「失去的二十年」。
但是,今天日本人再獲諾貝爾獎,或給這種觀點重重一擊:日本並不是真的舉步維艱,所謂日本經濟失去的27年,一定意義上,也是他們科技創新的27年。
先來個總體概況:根據2015國際權威研究機構《湯森路透》發表了新的一年全球企業創新排名TOP100,全球創新企業TOP100 :日本40家;美國35家;法國10家;德國4家;瑞士3家!在2014年之前一直是美國第一名,2014年之後被日本超越。
在技術研發方面,日本有4個指標名列世界前茅:
1. 是研發經費佔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
2. 是由企業主導的研發經費佔總研發經費的比例世界第一;
3. 是日本核心科技專利佔世界第一80%以上;
4. 是日本的專利授權率竟然高達80%,可見其專利申請的質量。
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高科技公司,比如三星,intel,蘋果,高通等等,如果沒有日本的高精度設備,配件,解決方案,這些公司至少倒退10年。
這幾年不管是VLSIResearch,英特爾最佳供應商里的SCQI和PQS都是日系刷榜(8家SCQI6家日系,18家PQS11家日系,連iphone里1000多項核心部件就有一半以上來自日本)。
誰擁有最先進的科技,誰就握著最鋒利的武器。而諾貝爾獎,正是日本手中拿著的武器閃著光芒的刃。
3
這次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決定將獎金約1億1500萬日元全額贈送給母校京都大學,用於支援年輕研究者的研究工作。
正是這樣,日本科學家才能專註於科學研究,才成就了最近18年諾貝爾獎的爆發。
日本這個國家真的不可小視,我們真的需要改變的東西還很多……
日本在政府和企業的大力支持下,重點科研項目經費無上限。換句話說,科學家們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在研究過程中即使一段時間內沒出成果,不必擔心丟掉飯碗;也不必擔心考核;評優等因素的干擾;一門心思投入研究就好。
其次,在日本的小夥伴們細心觀察過沒有,日本的紙幣從1000日元到10000日元,日元上從來不是國家領導,而是生物學家;平民作家;哲學家和思想家。可見日本人民路子非同一般,相當敬重有真才實學的人!!!
而在日本的187種職業中,大學教師得分83.5,位居所有人理想職業的第二名,遠遠高於企業高管;高級公務員以及知名演員。社會地位之高可見一斑。
當然了,你要是以為日本搞科研如此厲害的原因,僅僅是因為政府的支持和人民的敬佩的話,那你就太天真了!!!
日本之所以出了如此多牛逼哄哄的科學家,更大的原因在於他們尊崇自然的教育讓孩子真正「贏在了起跑線」。
從小讓孩子接觸大自然,自己種菜收穫;利用廢舊報紙牛奶盒子等自製玩具;自己整理物品;老師和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更多的是扮演了一個引導者和旁觀者的角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這個充滿未知的世界。
1973年諾貝爾物理獎獲獎者江崎玲於奈也曾說過,「一個人在幼年時通過接觸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興趣和慾望,這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啟蒙教育,是通往產生一代科學巨匠的路。」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下村修也曾說:「我做研究不是為了應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為什麼會發光。」
對於大自然和這個世界保有一顆閃閃發亮的好奇心,也許這就是科學家們之所以會走上科學道路的最單純原因。
從小接觸自然;保持獨立自主;保持閱讀的習慣;有一顆滿滿的好奇心和獨創精神;想必這些是日本孩子成長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因素,正是這些因為使得他們獲得了今後人生里巨大的成功。
而那些揠苗助長;急功近利;一股腦跟風讓孩子上各種興趣班補習班的家長們,是不是也該反思,究竟怎樣的選擇和道路才能使孩子真正贏在起跑線。正所謂那句雞湯一樣,「有時候,慢才是快。」
當然,我們最後還是要來盤點一下,加上原籍日本後移民美國和英國的2人,日本歷史上共獲得諾貝爾獎的27人都是誰!
1949年,湯川秀樹,物理學獎。
1965年,朝永振一郎,物理學獎。
1968年,川端康成,文學獎。
1973年,江崎玲於奈,物理學獎。
1974年,佐藤榮作,和平獎。
1981年,福井謙一,化學獎。
1987年,利根川進,生理學或醫學獎。
1994年,大江健三郎,文學獎。
2000年,白川英樹,化學獎。
2001年,野依良治,化學獎。
2002年,田中耕一,化學獎。
2002年,小柴昌俊,物理學獎。
2008年,小林城、益川敏英,物理學獎。
2008年,下村脩,化學獎。
2010年,鈴木章、根岸英一,化學獎。
2012年,山中伸彌,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4年,赤崎勇、天野浩,物理學獎。
2015年,梶田隆章,物理學獎
2015年,大村智,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6年,大隅良典,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8年,本庶佑,生理學或醫學獎。
這個老齡化嚴重的日本,卻不斷地湧出獲得」諾貝爾獎「的人,這背後離不開對科學的尊重,對教育的重視的背景。科學永無止境,這些默默無聞一心投身於科學事業的學者,無論是誰,都值得讓人尊敬。
4
日本房地產的崩潰,與科技進步帶來的巨大紅利,充分說明:一個大國的崛起,從來靠的不是房地產,而是靠科技!
這些年,我們取得了很多進步,但毋庸諱言,在很多技術領域,我們離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比如,我們在通信產業核心技術缺乏,「缺芯少魂」的問題,就嚴峻地擺在我們面前。
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面對技術差距,我們既不能盲目悲觀,也不能被非理性情緒裹挾,而應該激發理性自強的心態與能力,把科學教育當作民族進步的重中之重,踏踏實實、咬緊牙關、卧薪嘗膽,通過不斷的努力,把中國科技搞上去。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想要進步、我們還是要正視別人的成功。
不可否認,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國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質的飛躍,科技文化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誠然,我們與發達國家的科技水平還有較大一段距離,但是我們不能一口吃個胖子,要遵循時代發展規律。
我們目前還是有很多地方需要發展,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這樣我們才可以縮小差距,才能超越別人!
加油,我的國!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未來的飛機太牛了,登機更方便,直接吊起「膠囊廂」
※如何提名和選擇物理獎獲得者
TAG:環球物理 |